Monday, 7 August 2017

「古琴非明代以上不能彈」新琴一定不如老琴嗎?


2017/05/23 來源:盤古文化
屈志仁,廣東人。早年獲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參與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博物館,為首任館長。嘗從蔡德允學琴。後赴美國,二○○○年起接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
一九六○年代初,屈志仁從英國留學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學物理系當助教。他的住處靠山近水,秀麗幽雅,學者、古琴家饒宗頤常借他的房舍舉辦琴集,使他不僅認識了蔡德允、容天圻等古琴家,也對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尋覓兩三年,他竟連一張琴也不曾找到。
一天,屈志仁在國貨公司看到了蘇州出產的新琴一張,當即欣然買下,出示饒宗頤。不料饒宗頤劈頭便說:「這不是琴。」接著又說:「古琴非明代以上不能彈。」又過了數年,屈志仁果然覓得了一張破舊古琴,經蔡德允修復上弦,重發清音。
屈志仁的運氣是不壞。可今日的學琴者若都「古琴非明代以上不能彈」,恐怕除了少數琴人與古董家,古琴藝術就斷絕了。
時至今日,其實當代斫琴名家新制古琴的音色、工藝水準,已經超越了一些傳世古代琴。原因其實很簡單,古代斫琴者眾多,並非人人都稱得上技藝高超。由於古代信息、交通不發達、不便交流許多古人只參照一張白描平面圖來斫琴,對琴的立體布局槽腹都不甚了解,所以在琴製作本身就存在問題,也有的古代琴保養不 善,因此很多古代琴其實只具有文物價值而無彈奏價值。音色好的古代傳世琴如雷氏琴等,已成稀世珍品。
崇古貶今、不辨是非的現象古已有之。明代劉基在《郁離子》中,記載了一位民問斫琴家雖製作出一張絕妙佳琴卻無人賞識的故事。這位斫琴家叫喬金聲,他歷經磨難去尋覓良材,耗盡心血精心製作出一張百里挑一的好琴,這張琴音色奇古,清越可人。為體現這張琴的不凡價值與得到相應的地位,他準備把這張良琴獻給皇帝。 然而,皇宮內負責驗收的樂官與琴師們一看是張新制的琴,根本就看不上,更別說試彈了。喬金聲可笑那些皇宮琴師們有眼無珠不識真品,感慨這稀世良琴難遇知音。憤懣中,喬金聲頓生一計,他請技術高超的漆工重新上漆並製作出裂紋,並請刻工在琴額與底板上精心雕刻上古代篆字。然後把琴裝進匣子裡埋進土中,一年後挖出,此琴經過處理與地下泥土潮濕之氣的侵蝕,變得古色古香,儼然是張剛出土的「古」琴了。後來,喬金聲裝扮成落魄文人抱琴來到集市上,一個朝廷顯貴見到 後,以千金之價把這張琴買下來並獻給了宮廷,宮中的樂師們互相傳遞觀看,均一致認為這是世上罕見的珍寶。那些不識真寶,以古為貴的樂官與琴師們實在是可悲。
今人數百年後也是古人,今制新琴精品數百年後也會成為傳世名琴。古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如果不能彈奏或音色拙劣,也僅只有文物價值,對於熱愛演奏的琴人來說意 義並不大。與其盲目地追求「古」,還不如從實際出發,客觀認真地尋覓、選擇,得到一張音色與形制俱佳的新琴更有意義。
判斷藝術的價值,我們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輕易否定,更不能以時代的先後與古今來作為評定標準。正確的態度,用杜甫的詩句就是「不薄今人愛古人」,不論今 人與古人,只要創作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都應該得到肯定與尊重。在當代,有真知灼見的古琴愛好者越來越多,收藏當代著名斫琴師新制古琴的琴友也會越來越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