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August 2017

《周易》哲學思想簡析 2015/09/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李居洋 中共淄博市委黨校
《周易》是我國留傳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們就與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聯繫起來。「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詞。其實這是對《周易》的曲解。《繫辭》講「《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見《周易》作者也不認為它是純卜筮之書,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內容。當今不少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集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於一身的百科全書。進而從不同層面深入研究,揭示該書中豐富的內涵。正如《繫辭》所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關於《周易》的哲學思想,先哲們多有論及。本文旨在先哲的基礎上談一點心得,也算「見仁見知」之一端!
一、《周易》具有哲學的性質、特點和功用。「哲學」是近現代用語,判定古代學說和思想是不是哲學,不能用今天的名詞去框定,而只能從它的內容和實質上去分析。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其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及其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周易》研究的是天地之源的「太極」,萬物之變的「大道」。而且認為:「《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引文未注出處者,均見《繫辭》)從研究的對象看,《周易》具有哲學的性質。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最高概括,其內涵最小,其外延最大。《繫辭》講:「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名小類大」是《周易》的特徵,也是哲學的特徵。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它對人們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都有指導作用。《周易》的功用除了占卜的微觀預測外,也有宏觀上的方法論的指導作用。《繫辭》講:「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旁行而不流,樂知天命,故不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意即人們只要按《易》所揭示的自然規律辦事,就不會出現過失。從而才能做到「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如果能把易理用活,「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能對天下事情都有指導作用的當然是哲學的方法論,這是任何具體方法都不可比擬和替代的。《繫辭》在評價《易》之指導作用時也指出了這一點。「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於此哉!」「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於此。」書中連續出現四個「其孰能於此」,可見當時人們就認為《周易》對人的行為的指導作用是同代的任何學說都不可比擬的。後世將《周易》列為群經之首,蓋與它的這一不可比擬的功用密切相關。
二、《周易》堅持了古樸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是什麼?這是任何哲學都要首先回答的問題。《序卦》講:「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萬物是怎樣產生的呢?它說:「天地因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天地又怎樣產生的呢?它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即天地),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生大業。」可見「太極」是萬物之源。太極生天地,天地生萬物。這一宇宙發展模式竟與當代科學的宇宙「大爆炸說」驚人的相似。
由江澤民題名,宋健主編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一書中提及到「太極宇宙模式」,肯定了宇宙「大爆炸說」。認為:宇宙發端於100億年前的大爆炸。那時物質被壓縮為極高密的狀態,沒有天體,也沒有粒子和輻射。在大爆炸後的一秒鐘之前還是一種由質子、中子、光子、電子等混合而成的「宇宙湯」。但《周易》只用「太極」兩個字就高度概括了這種天地未開、陰陽不分的混沌狀態。大爆炸三分鐘後才有輕元素的合成及微波背景輻射。70萬年後才形成了穩定的原子。幾十億年後形成了原始星雲和星系。50億年前產生了太陽系。47年前產生了原始地球。在衝擊、壓縮、衰變等作用下物質分流,形成了地核、地幔、地殼及大氣圈。這一「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的漫長演化過程,《周易》用「太極生兩儀」一句話簡單概括了。地球繞太陽公轉便產生了春夏秋冬「四象」。在雷風、水火、寒熱等,即八卦所象徵的各種物質的相互作用下產生了萬物。可見「太極宇宙模式」雖然古樸粗略,但在總體上卻正確反映了宇宙的生成與演化。明顯地體現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思想。
三、神秘主義與唯物主義交織的認識論。《周易》的占卜方法是用蓍草揲蓍成數,以數定卦,以卦定象,以象定吉凶。蓍草本是一種自然植物,卻認為是「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數字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量」的反映,卻認為能「成變化而行鬼神」。每次占卜所得之數是偶然不定的。但將偶然性的得數與卦象爻辭聯繫起來卻變成了預示吉凶的必然性。何以如此,至今仍是不解之迷。這就使其思維方式帶上了神秘唯心主義的色彩。這也是人們斥「占卜」為迷信的根據。但從八卦的產生、發展、運用的過程來看卻又明顯地體現出樸素的「觀物取象」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繫辭》講:「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可見八卦的產生既不是神靈的啟示。也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測。是聖人對察天觀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效法天地萬物的實踐經驗概括總結的結果。文中有一段歷史記述值行一提:「古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以為耒……蓋取諸益。日中為布……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記述說明了《易》之思想不是一人一時完成,是千萬年群實踐經驗的結晶。這一結晶已達到了「通神明之德」、「知幽明之故」的規律性認識。進而對人們的實踐又有指導作用。能使人「以類萬物之情」,不斷有所發明,有所前進。
四、古樸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主觀辯證法是人們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從總體上看古今所處的是同一個世界,人們感知到的是同一種客觀辯證法。古今的差異僅在於人們的實踐水平,思維能力,科學水平,語言概念及反映方式的不同。從而人們對客觀辯證法認識的廣度、深度及表達方式也不同。但基本點應該是致的。《周易》雖未用現代的語言概念,象現代人那樣深刻、系統而邏輯地表述辯證法,但其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方式揭示了辯證法的基本點是不應該被抹煞的。
首先反映了普遍聯繫和無限了發展的思想。《周易》宇宙模式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384爻——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當萬物之數。這是一個以太極為起點,以八卦為核心的整個系統。其中又包含層層的小整體、小系統。層層聯繫,步步發展。太極是宇宙尚未展開的統一體,宇宙是太極層層展開的萬事萬物。代表萬事萬物的卦形紛繁複雜,但其構成要素卻是極其簡單的「- -」「—」兩個符號。陰爻、陽爻按照不同的的次序、位置排列組合,形成不同的結構形式,即卦象。從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質和功能。爻變卦變,卦變象變,象變物變。正所謂「牽一爻而動全卦」。事物處在普遍聯繫之中。
六十四卦是個大循環。《序卦》將「未濟」卦放在最後正說明這個循環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式的無限發展。「生生之謂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正是作者對「新陳代謝」這一宇宙發普遍展規律的最古樸、最簡煉的表述。
其次,認為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周易》是以對立統一的概念為基礎構建起來的體系。太極生兩儀,為天地、為陰陽、為男女,為日月,為晝夜。由此產生的萬事萬物無不兩兩對立統一。春夏秋冬四象,天地、水火、山澤、雷風八卦兩兩對立。乾父對坤母,震長男對巽長女,坎中男對離中女,艮少男對兌少女。通篇之中如剛柔,動靜,屈伸、往來,進退,大小、上下、吉凶、禍福、寒暑……對立統一的概念隨處可見。「一分為二」是《周易》的根本觀點。
事物都是對立雙方的統一體。對立的雙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對立。「一陰一陽之謂道」,缺一不可。「陰卦多陽,陽卦多陰」相互包含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由此產生的萬事萬物無不相互區別、對立面又相互統一。
對立統一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易」,就是變。「生生之謂易」。《周易》通篇都是講變化的。《易》「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那麼什麼是「變化」呢?「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闔戶為之坤,辟戶為之乾,一闔一闢為之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天地因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很明顯,事物變化的原因不在外部。也不是什麼神秘力量的創造,而是在內部對立雙方的相互作用。同時還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或只動不靜的東西。文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廣生焉。」動,是乾的屬性,但其也有動的方面。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總之,這種由事物對立雙方「相推」、「相盪」、「相搏」、「相射」、「進退」、「屈伸」、「往來」、「闔辟」的矛盾運動而行起的事物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只能遵循「唯變所適」的法則去適應和改造世界。不可拘泥不變,「不可為典要」。
《周易》還認為事物的變化並非雜亂無間,而是遵循「物極必反」的向對立面轉化的規律。《文言》講:「坤,至柔也,而動也剛。」「否極泰來」更是典型的一例。
再次,還體現了量變引起質變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辭講:「履霜,堅冰陰始凝為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文言》講:「坤至柔也,而動也剛。」坤為陰,初六爻為陰之始。陰氣始,發展下去,微而積漸,以致堅冰。俗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曲此而來。水變冰,柔變剛,是量變引起了質變。
占卜,本在於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者漸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這進一步包含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必須有量的準備的思想。這一規律或趨勢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只有「早辨」、「不早辨」之分。「早辨」,才能因勢利導,趨吉避凶。《繫辭》講:「善不積不是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進一步闡明了這一哲理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太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恆》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噬嗑》初九:「履校滅趾,無咎。」也都包含著量變引起質變的哲理。
最後,體現出萬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規律。太極生兩儀,為天地或陰陽,用「--」和「—」表示,由此生萬物。因此萬物都含有陰陽對立的雙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兩種因素。從而決定了事物發展有兩種趨勢:或肯定自身,繼續量的發展;或否定自身,向對立面轉化。如「--」肯定自身量的發展變為太陰,向對立面轉化成為少陽。「—」向兩方面發展則成為太陽和少陰。繼續發展,太陰變為坤和艮;少陽變為巽和坎;太陽變為乾和兌;少陰變為震和離。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積累而引起兩次質變的否定。艮和兌是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後再向對立面轉化的否定,巽和震則是先向對立面轉化後又由量的積累引起質變的否定。坎和離則是兩次向對立面轉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這不僅體現了八卦的生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周期,還表現出否定形式的多樣性。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每次變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對立面轉化無疑產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發展也不是原樣不變,而是由數量的增加引起了質變。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穀粒變成了「谷堆」。滴水變成了「大海」。
《周易》對條件決定論、因果關係、社會歷史的演化、人的道德價值、自強不息的主觀能動性等許多哲理也都有所論及。其中不乏有價值的觀點和思想。如《序卦》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這一記述一是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二是大體正確地反映了人類社會是由母系群婚制到父系一夫一妻制;由原始氏族制到階級國家的產生,而後又產生了等級制度下的禮儀等上層建築這一歷史發展過程。受篇幅所限,余當另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