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攻琴如參禪,附庸風雅,則糟蹋了古琴! 2016/12/11 來源:禪者居

古人說:「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又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由此可見,古人對琴是相當重視,而這裡的琴指的古琴,又稱七弦琴、瑤琴和絲桐,它是漢民族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古琴其歷史之悠久,其文化也必然博大精深。
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琴列首位,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也顯示學琴之人品位之高,性情之恬淡,愛好之不俗。正因如此,這兩年掀起了學琴之風,各種附庸風雅之事頻頻流出。學琴,本身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之事,如今變成了附庸風雅之事。
有問人古琴與古箏有什麼區別?古箏,悅眾。古琴,悅己。何為悅眾,就是彈給大眾聽的。故何為悅己?悅己即是悅心,用心去彈,彈給自己聽的。故古箏聲音較大,古琴聲音較小。
學琴,既然是修身養性之事,悅己悅心之事,又何必刻意去演奏?要是傳播古琴文化也罷,要是刻意在人群中賣弄琴藝,以示自己之高雅,就顯得糟蹋了古琴。學琴,實屬不易,其技法之難,其心法更難,有人一輩子都無法參透其心法,若是能參透了,也就得道了。
宋人成玉,他認為「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而這種思想又被明人李贄加以發揮,李贄認為「聲音之道可與禪通」,並舉伯牙向成連學琴之例,說如果沒這種頓悟,雖有成連之名師、伯牙之絕才,也難達到妙境。
這種頓悟是一種「偶觸而即得者,不可以學人為也」的自悟,所以「蓋成連有成連之音,雖成連不能授之於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雖伯牙不能必得之於成連」。這種頓悟要在特定的大自然中和孤寂的靜心狀態下才得以完成,「設伯牙不至於海,設至海而成連先生猶與之偕,亦終不能得矣。唯至於絕海之濱、空洞之野,渺無人跡,而後向之圖譜無存,指授無所,碩師無見,凡昔之一切可得而傳者今皆不可復得矣,故乃自得之也」。
伯牙在浩淼之自然界中獲得啟示和悟解,使自己精神在瞬刻中突然升華,超越了物我之界限,實現了心中之道和自然之道的融合,達到了音樂審美之最高境界。這種心理歷程和禪道中靜心求道、實現萬物之超脫實屬同一途徑。
李贄認為學琴之徑與參禪之道相通還表現在「此其道蓋出於絲桐之表、指授之外者」,即對音外之意的追求,因為禪通過在現實生活中修道、悟道,追求無名、無際,超越萬物去尋求那冥冥宇宙中永恆存在卻又虛無之佛性,達到心靈之解脫。音樂也是通過有聲之樂去尋求超越物質層面、感悟心靈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奇妙人生之精神境界。
攻琴如參禪,苦磨苦練,方可成大道。附庸風雅之事,不做也罷,老實學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