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August 2017

五音療法助養生 2014/06/26 來源:漳州新聞網

音樂是一種旋律,一種語言,一種心境。經常聽一些舒緩平和、優雅空靈的古樂,可以放鬆緊張心情、緩解身體的不正常狀態。這是時下許多人的愛好與習慣。但採用音樂養生或治療某種疾病,很多人並不太了解其中的奧妙。
音樂具有精神效應、聯想效應和心身效應,是調節精神心理狀態的最佳手段之一。音樂的節奏、力度、旋律、和聲,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精神心理活動。特別是與人的生理節奏合拍,令五臟中和清安、氣爽神清的樂曲,可對身心起到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陰陽之音 調整機體平衡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的聯繫。《黃帝內經》記載:「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徵、宮、商、羽五音稱為「天五行」。
余瑾介紹,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古人把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臟,五臟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按此理論產生的音樂療法為「五音療法」。
中醫認為,自然界有陰陽,人體有陰陽,音樂有也陰陽。如高音為陽,低音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竹之聲為陰。古人將古琴、古箏、竹笛、竹簫等樂器與五音對應,即「琴羽、箏商、簫角、笛徵宮」,五個調式分別代表五行,對應五臟;每個調式分為陽韻和陰韻兩個部分,陽韻用於補益髒虛,陰韻用於清瀉髒實,以調整人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據文獻記載,宋代名家歐陽修通過學琴,治好了抑鬱症和手指運動功能障礙。
臨床研究發現,通過特定的音樂頻率、節奏產生的聲波,能與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共振,放鬆人類的神經系統,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由於疾病、壓力而產生的機能失調。因為這種醫學原理,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於失眠、頭痛、心悸、焦慮、憂鬱等疾病。
中和之美 調和情志平衡
在最近新播電視劇《金婚風雨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舒曼為了想要一個健康孩子,在與丈夫同房前特意放上一曲《舒伯特小夜曲》。說明音樂對人的意念和情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醫學早已從整體理論中認識到,人的各種情志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與平復。
中國音樂強調「中和之美」,強調和諧、自然,不追求強烈。它能平衡人們的身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另外,中國音樂表達朦朧、超越的藝術意境,與人類精神心理世界緊密相聯,而其中音樂與情緒的相關性比較容易把握,可以成為與現代醫學和現代音樂治療學之間溝通的重要銜接點之一。如針對亞健康,可以開發不同的慢性疲勞調理音樂、失眠調理音樂、健康背景音樂等,加上音樂治療的多元化、規範化等系統調理模式,誘導不同類型患者進入音樂意境,使他們從膚淺的感官欣賞升華到理智的高層次欣賞,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和效果。
天籟之聲 調解個體差異
音樂養生,中醫也講究順應自然和辨證論治,不同季節、不同時段、不同人群、不同體質,選擇的音樂也各有不同。
春季,五音為角調,對應五臟是肝。時逢春風和暖、陽光明媚之際,患有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情志抑鬱之人,聽一曲積極向上的陽韻音樂,如《喜洋洋》、《步步高》、等,可補益肝腎、散寒解郁;春季也有雨冷風急、春寒料峭之時,患有頭昏腦漲、煩躁易怒、失眠多夢之人,可聽悲情傷感的陰韻音樂,如《嘎達梅林》、《二泉映月》等有傾瀉肝火、平肝潛陽的功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