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8 August 2017

古琴通中醫 雅樂可養生 2014/06/19 來源:mingjingtang.com 

古琴通中醫 雅樂可養生
古琴和中醫蘊含共同的哲學——天人合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其中包涵了人的心身,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平衡與統一,應證辨陰陽以施治的理論與實踐。「天人合一」這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古琴也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二者息息相通。
古琴來源於自然,是古人與自然相通的一件樂器。古琴的結構即體現了天人合一,如琴身上就使用了人與自然、人與古琴合二為一的符號。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全身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在此不及一一細說,但從古琴的結構中我們確可以體會到古人在制琴過程中融入了天地六合,這種理念更貫穿到古琴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古琴居樂器之首的原因。天人合一與陰陽平衡本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理念,可分說但更當合用,下面再從古琴體現陰陽平衡方面講講它與中醫的相通。
古琴與中醫都講陰陽平衡
東漢《太平經》運用陰陽學說解釋音樂的起源和養生意義,認為音樂的發展是順應宇宙萬物陰陽相生、動靜相應的規律的。對音樂的陰陽之理,我們可詮釋為:高為陽,低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木之聲為陰等。音樂養生,恰是針對機體陰陽偏勝偏衰的屬性,用音樂的陰陽屬性來補偏救弊,從而協調陰陽平衡。
古琴構造體現了陰陽平衡 古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疏鬆清透有利於發聲,屬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製,用材緻密有利於聲音的反射,屬陰。這樣一張古琴陰陽相合,陽在上而陰在下。古琴分琴頭和琴尾,靠近琴頭聲音清亮,屬陽,靠近琴尾聲音低沉,屬陰。古琴的上下左右都體現了陰陽相和的哲學思想。
彈奏指法體現了陰陽平衡 泛音如天法陽。所謂泛音,即左手觸弦如蜻蜓點水,右手同時彈出之音。其音清脆高遠,有時若隱若現,輕盈活潑,如天外之聲,有「浮雲柳絮無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徵天。泛音之多,泛音應用之頻繁,也是琴的一大特點。
散音如地法陰。所謂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點是深沉渾厚,成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堅實,有「勇士赴戰場」之喻。故散音象徵地。
按音如人法陰陽平衡。所謂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時彈出之音。按音的特點是婉轉舒情,圓潤細膩,如人婉婉傾訴衷情,有「呢呢兒女語」之喻。故按音象徵人。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別豐富細膩,可說是琴最具表現力之音。
琴曲結構體現了陰陽平衡 古琴曲的彈奏由泛音、散音、和按音組成、泛音一般出現在琴曲的開始或結尾,也有在琴曲中以主旋律出現,像梅花三弄、陽關三疊,散音和按音則相互配合,貫穿於整個琴曲。一般的古琴曲都有有一段自由節拍,速度徐緩的散板,琴家稱為「散起」。它的長短決定於全曲的規模和表現需要,形成全曲有機構成的一部分。
經過充分醞釀準備之後,開始展示樂曲的主要音調。這時節拍已經納入常規,曲調性也大大加強,琴家稱為「入調」。一些形象鮮明、悅耳動聽的主題音調在這一部分依次出現,經過重複、對比、變化、發展後,把音樂逐漸推向高潮。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開音域和加強音色對比的情況下形成的。一些加強曲調力度的雙音,也常常用在這些地方。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構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高潮之後,情緒逐步平穩下來,進入琴曲的「入慢」。這時往往利用明顯的節奏對比或調性變化,把樂曲引進一個新的境界。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琴曲中,有時還插入帶有結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現前面的主題,或變形地重現前面的材料,稱為「復起」,使得樂曲有一波三折、欲罷不能的情趣。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發展變化,最後用泛音奏出輕盈徐緩的樂句,把全曲結束在主音上,造成餘音裊裊的效果。許多琴曲的「尾聲」就是這樣構成的。
古琴音色的陰陽平衡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於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麼古琴最適宜於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範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準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準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準。
古琴音色可用「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平和清雅的古琴曲通過人耳接收,作用於人體的神經系統和經絡,協助身心協調,使機體健康、有序的在生命軌道上運行。而中醫的「中」是中國古代哲學裡的一個概念。老子說:「致虛,恆也;守中,篤也。」這裡的「中」指心境、身體的平衡。中醫的「陰平陽秘」、「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陰陽平衡健康觀和古琴音樂有內在的相通。 正因為古琴有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為基礎,長久以來為中國人修身養性、怡情療病所鍾情,德音雅樂化人於無形,養生不妨來學古琴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