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貴州「藏」著一位外國人都點讚的百道工序古琴斫琴大師 2016/11/15 來源:最美訪談記


本網訊(姚強 潘凌峰 攝影報導 )古琴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樂器之一,據傳最早的斫琴者、古琴的創始人為伏羲氏。古琴具備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歷來被文人雅士視為修身養性的必由之路。在貴州省遵義市人民路泉園小區,有一位年輕的斫琴師王兵。白天,他削木為琴,束絲為弦,為了一張好琴問世,不辭辛苦在百餘道工序上精工細作;夜晚,他與妻子撫弦操縵,品味琴韻。如今,他憑藉出色的斫琴技藝,已成貴州古琴製作業界的代表人物。
2016年10月13日,記者走近王兵,了解他的斫琴之路。
出生斫琴世家:
王兵家居遵義市人民路泉園小區E棟二樓,同一樓層的兩套房屋均屬他家,一套屬生活房,另一套則屬他的斫琴坊。斫琴坊就像個「木工房」,擺滿了木板、琴胚、琴弦以及各類工具。今年40歲的王兵,不善言談,他已從事斫琴近10年了,斫琴技藝是家傳的。
王兵的外公是一名老知識分子,酷愛古琴彈奏和斫制,師承蜀中名流楊天益一脈。1977年外公退休,從重慶永川搬到貴州赤水定居。仍繼續著斫琴愛好。從幼小時起,王兵一直由外公、外婆帶養。耳濡目染,從10歲起,王兵便成了外公的「小幫工」,並迷戀上古琴彈奏和斫制,外公於是決定將古琴彈奏和斫制技藝傳授於他。幾年後,王兵的古琴彈奏和斫琴技藝日漸長進。1992年,外公去世後,王兵開始在古琴的斫制技藝上獨自探尋。2002年,王兵移居遵義,又認識了貴州著名古琴家衛家理老師,在門下學習古琴演奏,加入「貴州省播州古琴研究會」,並不斷與國內斫琴師交流學習,斫琴技藝日臻成熟。
2008年,王兵創辦起自己的「隱堂」斫琴工作室。
制好琴需上百道工序:
「斫出一張好琴,需耗時2年,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王兵嘆息。王兵稱,找到好木料是最關鍵,砍伐後存放百年之久的杉木桐木和梓木楠木,是制古琴最理想的琴材。琴材越老,質地越松透,所制之琴發音越美。「古人制琴,桐木不取主幹,只取直徑20厘米的旁枝,因其筋多肉少,干而脆,是斫琴的良材。」為取到上等良材,王兵常輾轉於遵義、貴陽的舊木市場,有時還得趕至老木房拆遷現場。每年數度去全國各地選購古木,每取得一兩塊上好琴材便喜不自勝。琴身木胚做好後,灰胎著漆等工序多而精細,「漆要用地道的大漆土漆,不可用化學漆,所以工期長,工序繁複。」王兵舉例稱,譬如面漆的製作,擦一次漆,待干後要用砂紙細細打磨,然後再次擦漆打磨,反覆近30次,直到琴身光潔可鑑為止,這道工序完全靠手工,須耗時4個月。斫琴工序中,技術含量最大的是木胚調音,「琴聲是撥動琴弦時,引起面板與底板之間的腔體共振產生出來的。」王兵介紹,在琴面板上,哪怕琴弦移動幾毫米,發出的音質都不一樣。調音這個階段,只能一點一點、一根弦一根弦地調試,需要多年經驗才能掌控。據了解,斫琴之術有制度而無定勢,是否能斫出一張好琴,由斫琴師個人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環境等因素而定,但基本準則是琴音飽滿圓潤,清晰無混濁。王兵看來,用真材實料,經過上百道工序精雕細琢,加上傳統審美千年所積澱下來的經典造型,方能經得起歲月考驗。
斫琴技藝自成一派
隨即,王兵擺上一張自己斫制的琴,撫琴一曲,琴聲時而如滔滔江水、時而又空靈悠遠。王兵稱,外公從小生長在四川,所斫之琴傳承川派特色,演奏時琴音激越奔放,猶如滔滔江水,當移居貴州赤水後,地理環境有些改變。對此,王兵花了數年時間,不斷走訪貴州諸多村寨、傾聽無數民歌,他將川派特色與貴州環境文化淬鍊融合,由此也慢慢形成了他古琴音色特點——激越亮麗中不失沉穩厚重,古樸蒼涼中又帶著空靈悠遠,融各家之所長,在貴州首開先河。如今,王兵憑藉出色的斫琴技藝,已成貴州古琴製作業界的代表人物。
「現在的琴是供不應求,產量跟不上是我最大的難題。」王兵說,每次面對求琴者,他都很無奈,「手工製作,2年才能出一把琴,沒有貨我也沒有辦法。」據了解,王兵的琴廣為北京、上海、貴州、四川、重慶、雲南、廣東、河南、陝西以及加拿大、美國眾多琴家琴友好評並收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