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禪宗古琴,禪茶悟道,古琴詩韻 2017/04/06 來源:古琴雅集


禪宗認為,凡世間物慾之繁求會干擾人的清修,為滌除塵穢,免去人之躁心、矜心、利心、欲心等一切妄念,其悟道應多選擇在山林之中、溪水之畔,以求脫離塵世,超凡脫俗,所以歷史上向來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語。以下多篇作品中,琴人演奏或登蛾眉,或入深林,或對明月,或臨松風,均反映了超凡的幽靜、空寂之境: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鄉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竹里館》
琴詩中也有反映求佛悟道不在山林而在鬧市者,王昌齡的《靜法師東齋》即如此:
築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
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
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
閉戶脫三界,白雲自虛盈。
詩中所提法師修悟反常人之道而行之,身處城市,在鬧境之中「閉戶脫三界」,不受干擾,去悟真求道,其定力、修為非同一般,和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相同,而琴也成為法師求真隱、得全道的重要工具。
禪是禪那(dhyana)的簡稱,其意為靜慮,即專注參究法境,以悟心性,因此,見性是禪宗的根本目的。所謂「見性」,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開發自性,徹見自己本來心性,悟得自己本來面目,無執著,無絆累,自覺到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見性就是徹見自心之佛性。它可使參禪之人追慮審究,窮玄極妙,實現獨脫自在的境界,因此成為參禪人的第一要事。
禪宗提倡澄明本心,明心見性,要求世人養心悟道,拋棄自我意識,使之免受現實世界的污染,達到「不思善,不思惡」清明無染的心之本來面目。以上琴詩中不論是悠閒山居,還是閉戶人境,均在追求這種超越本心、隨緣任運的清明如鏡的境界。這些琴詩中描寫的古琴在士離群索居、游於方外生活中的作用,在傳統琴曲中也得到表現,如:《歸耕操》、《葉下聞蟬》、《漁樵問答》、《溪山秋月》、《秋江夜泊》、《石上流泉》、《梧葉舞秋風》、《孤猿嘯月》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