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鑑賞筆記】王鵬談古琴文化藝術 「傳承與創新並重」 2015/02/15 來源:雅昌藝術網


王鵬
編者按中國拍賣市場風起雲湧十幾年,中國書畫、瓷器玉器、青銅造型、現當代藝術、紫砂器皿等,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衝擊拍賣紀錄,成為市場追捧的對象。然而中國古琴因存世稀少,鮮有在藝術市場露臉,因而很少被市場關注。自從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古琴於2011年5月22日在中國嘉德春拍上現身,並以1.15億元高價成交後,古琴就從冷門收藏一躍成為藏家追捧的熱門藏品。雖然拍賣催熱古琴收藏,但還是因為稀缺,見諸拍場少之又少。2014年底,中國嘉德2014年秋季拍賣會「案上雲煙——文房雅玩」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其中,明憲宗御製「洛象」琴以600萬落槌,最終以690萬元成交,此 「洛象」琴 為中國音樂歷史學家、前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陳蕾士舊藏。另一具「明晚期 潞王制『中和』琴」是明代藩王琴的代表,以437萬元成交。
畢竟古琴和拍場上眾多藝術品有很大不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3000餘年不曾中斷。現在為了與西方樂器相區別,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這樣一具千百年來中國文人所追求和清供的古琴如何讓今人讀懂?如何讓人們通過古琴虛靜高雅的外表一窺其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古琴製作大師王鵬以《琴無古今——從傳統古琴藝術到當代生活美學》為題進行了一個講座。王鵬從古琴製作、美學精神和文化傳承多個方面論及古琴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並於演講期間穿插演奏了《高山》、《平沙落雁》、《鷗鷺忘機》等曲目,使得講座現場生趣盎然。
古琴藝術——「保險的博物館藝術」
王鵬:現為中國樂器製作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古琴協會理事。他1990年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製作專業,曾任北京民族樂器廠技術員。1996年起創辦"鈞天坊古琴工作室"。經過多年從事古琴的製作與研發工作,他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具專業水準的著名斫琴家。他設計並親斫的「無痕 \ 倚道琴」(劍式)以及「青雲 \ 創意」(蕉葉式)琴在嘉德2013秋拍中分別以300萬元和210萬元成交。王鵬先後修復了唐代名琴「九霄環佩」;宋代的「龍吟虎嘯」,以及趙孟頫和李清照等人用過的百餘張歷史名琴。他所製作的古琴還作為中國樂器的經典和國粹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雪梨歌劇院等世界著名的音樂廳演奏。奧運會開幕式古琴、歷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電影《赤壁》及《笑傲江湖》劇組等眾多的影視劇組所用的古琴都出自他之手。
宗憲御製「洛象」琴
講課甫一開始,王鵬就展示了即將上拍的明憲宗御製「洛象」琴。「我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去分享中國古琴的古老藝術,尤其是今天我們有幸先睹擺在面前的一把明憲宗親制的一把「洛象」琴。我先給大家演奏一曲明代的琴曲,這首琴曲是明代另外一個藩王(寧王朱權,朱元璋第17子)所編撰的琴譜《神奇秘譜》,在《神奇秘譜》里的這首琴曲叫《平沙落雁》」……於是講座就用這種形式開始——主講人用明代的琴演奏明代的曲。
眼觀明代古琴、耳聽明代古曲,的確是最初的感受,也是別樣的一種體驗。於是張鵬告訴大家,「這樣一個藝術(古琴藝術)其實是一個保險的博物館藝術」。他試圖讓大家明白,這種保險的博物館藝術跟我們尋常在全球各大的博物館所看到的藝術品並不一樣。因為其他的藝術品隨著年代的越來越久遠會變得越來越蒼老,有些甚至已經變成了粉末而消失,然而只有古琴是一個保險的藝術:「因為古琴傳到今天琴質沒有變、音樂沒有變、琴譜沒有變、只是演奏的人變了,所以它是一個保險的文物!而且我們在傾聽音樂當中,可以感受自己在跟古人對話,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感受當年古人在彈這首琴曲時候的一種心態,他怎樣去把這樣一個音變換到另外一個音所產生的內在的邏輯和思維,甚至有些哲學層面的思考。是不是你跟他有一種共同的感受?甚至你可能有與他學習或切磋的衝動?也許你希望去超越他?無論如何,這恰恰是給了我們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張琴和它所演繹出來的音樂,讓我們找到了與古人息息相通的心靈接近!我覺得這(古琴)就是文物。」
這就是古琴,當它跟其他文物一樣陳列的時候,也許看不出有什麼別樣,就是一個擺設或者說就是一件躺在博物館裡的安安靜靜的藝術品。而當它發出幽怨迷離和古雅通脫的音樂聲時,便實實在在拉近了跟當代人的距離,這也契合了這次講座的題目《琴無古今》。
早在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繼崑曲之後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這意味著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得到世界公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標準是: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和口頭文化表述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宗教禮儀、風俗、手工藝、建築、計算以及各種藝術表達手段。古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由琴制、琴弦、琴譜、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構成。由於古琴並不像其他古代遺存物體那樣孤立的存在,而是以「聲情並茂」的方式不斷唱古爍今,總括了中國文化歷史創造精華的藝術遺產,成為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重要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入圍的文化遺產考評標準很多,但有一個標準是其精髓,那就是該文化遺產除對本地區的文化有絕對的影響力之外,他們「活」下去的機會也要遠遠大於死亡。也正因如此,古琴被王鵬形象地稱為「保險的博物館藝術」,意指它呈現的形式是活靈活現的,並且不容易消失。
「大聖遺音」古琴以1.15億元成交
斫琴工藝——體現中正平和思想
接著,王鵬給大家講古琴的傳統製作工藝。他首先談了斫琴的古法,其次就是超越古琴的創新精神。他這裡所說的「超越」指後代超越前代,並不一定指當代。「我們今天談的這把琴其實非常有意思,在中國的3000年的古琴歷史中,其實有很多式樣被不斷地創新而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琴在流傳於世的唐以前51種式樣的琴譜上是沒有的。但是它非常神奇,它確實是一個超越歷史的創作。那麼這把琴的特點是什麼?它是明憲宗親自做的一把琴,它的造型非常奇特,幾乎集合了很多不同式樣於一身,比如說它的頭部為鳳舌式,腰部的感覺也跟鳳式有關係,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個最大膽的設計,就是從琴的項到腰之間產生了四個半圓的內扣型——這種月牙型的設計使整個琴體非常有突破性。這是在我見到兩張老琴中的之一。」他同樣點評了另一把明末清初的琴,同樣是因為造型塑造上的大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古琴藝術是中國音樂文化史上歷史最久且綿延不斷的絲弦器樂形式,作為傳統器樂藝術的集大成者,它的製作工藝從選材到上完最後一根弦都非常複雜和專業。歷代制琴名師眾多,王鵬重點提到了唐代斫琴師,其中以雷、郭、張、沈四家最為有名。而其中又以雷、張兩家最為突出。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為著名,傳說他的技藝經世外高人指點、出神入化。期間王鵬還講到制琴工藝中許多專業名詞和專業知識,顯然令大部分聽者難分東西。也許很多人只知道古琴的外觀,又或者一些人僅僅知曉古琴是由狹長條的一塊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質木材)和一塊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質木材)膠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國大漆。
但剔除相關專業知識,講座中很多精要大家都能意會。王鵬在評價明憲宗御製「洛象」琴的大膽設計,使得「既有散發出一種洋溢的熱情同時又有一種內斂精神的吻合」。他在告知觀眾,歷代中國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代表著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蘊含著關愛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斫琴師每一張琴都融進了他的哲學思想以及他對生活的感悟,使古琴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更接近生活的本源。長期以來,中國文人士大夫階層秉承"中正平和正心修身"精神境界,追求超然物外、心如止水的心性,體現出超凡脫俗的人文精神。
古琴文化——傳承與創新並重
中國古代文人視琴樂為精神載體,「 琴棋書畫」——自古居「文人四藝」之首的就是古琴。據說古琴在西周時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成為附庸風雅的代名詞,「士無故不撤琴瑟」,高雅的品位使它在先秦時期就為文人士大夫所專屬,人們認為「琴」可以培養優異的品德和提升君子修養。追溯很久遠的古琴,最生動的傳說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傳說。在上古時期的禮樂制度中古琴地位一直崇高,直至明清之際,文人士大夫逐漸失寵才使古琴逐漸式微。到如今,古琴這門藝術在華夏眾多樂器中,雖然最大限度地承載了神傳的中華文化精華,但它也在慢慢面臨失傳的風險,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與重視。
要讓古琴繼續「活」下去,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搶救與整理。目前被確定為傳承人的僅有52位琴家。王鵬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統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他目前正致力於古琴藝術研究。據悉,國家正在對古琴曲譜現有資料進行整理、記錄,並以錄音和錄像的方式將當代名家的作品予以真實地記錄。其次是培養後繼人才,注重推廣與普及。中國古琴表演藝術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曾為如何振興古琴支了三招:一是國家應給省一級的民樂團一個古琴演奏員的編制,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中央民族樂團有一個古琴演奏員的編制,這與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二是在小學和中學的音樂教育中,加幾堂古琴鑑賞課,如欣賞古琴代表性的曲目《廣陵散》、《幽蘭》、《流水》、《梅花三弄》、《瀟湘水雲》等;三是在所有的大學藝術系或音樂系中配備一名古琴教師,學生可以選修也可以作為主課。李教授說,以上三條操作起來非常容易,但關鍵是社會對古琴這些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要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能達成一個共識,這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整個社會的文化自覺。
當前古琴拍賣熱正在延續,使得知名的唐宋名琴交易價達億元,名家舊藏宋元名琴的價格也動輒千萬元,品相較好的明清古琴也需要數百萬元才能拍到。坦誠說,前不久明憲宗御製「洛象」琴以600萬落槌以及「明晚期 潞王制『中和』琴」,以437萬元成交的成績都不理想。這說明古琴市場也同樣受到了藝術市場整體調整的影響處在沉澱期。但古琴藝術的傳承及傳播更需要時間,更需要大眾的參與。通過對古琴藝術的挖掘,將古琴與書畫、茶、花、香等中國傳統美學元素結合起來,綜合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生活中的運用與傳承,拍賣市場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