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6 August 2017

粵語歌「平仄」須有幾個音高類別之探討(上篇)

粵語歌「平仄」須有幾個音高類別之探討(上篇)
 
  甚麼是粵語歌「平仄」?說的是一套系統或工具,用以幫助研究粵語歌詞跟音樂旋律結合時的各種協音規律或問題
 
  這套系統或工具,一般是把粵語常見的九個聲調,分成若干個音高類別。隨着研究者增加,到底粵語歌「平仄」須有幾個音高類別,開始出現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四個,有說是五個。到底須有四個還是五個?這是粵語歌詞學一個很基本亦很重要的問題,宜盡早弄個清楚,討論個明白。
 
  要探討這個基本問題,說清楚其中道理,看來一點都不易,甚至要引入一點新的概念,才容易解說。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可使基礎理論完善完備。
 
※※兩個新概念:「靜態/動態協音」※※
  粵語文字與旋律音階的協音情況,可分為「靜態協音」和「動態協音」兩種。
 
  「靜態協音」指的是僅有兩個字音與兩個樂音結合的協音情況。在這個情況下,音階的流動感尚不強,甚至可以允許把樂音拖長來唱,仔細感受它與字音的諧協程度,故此可視為處於靜態之中。在「靜態協音」的情況下,筆者過去曾總結出一個規律表,它是歷經不少學生和朋友所印證和認同的,亦即圖一所示的「靜態自然協音表」:
 
 
  這個「靜態自然協音表」,把粵語字音分成四個音高類別,分別命名為「尖」、「亢」、「下」、「沉」。
  「尖」是高音,包括陰平(以數字「三」作代表,調形55)、陰入(以數字「一」作代表,調形5)、陰上(以數字「九」作代表,調形25)。
 
  「亢」是中音,包括陰去(以數字「四」作代表,調形33)、中入(以數字「八」作代表,調形3)、陽上(以數字「五」作代表,調形23)。
 
  「下」是低音,包括陽去(以數字「二」作代表,調形22)、陽入(以數字「六」作代表,調形2)。
 
  「沉」是最低音,僅有陽平(以數字「零」作代表,調形11)。
 
  「靜態自然協音表」中說及的調形,乃語音學上的一套標音系統,以顯示字音聲調高低流動。這套系統,將5設為最高音,1設為最低音,再用1至5之間的數字去表示聲調由開始至結束的高低變化過程。須注意,這1、2、3、4、5與音樂唱名do re mi fa so無關
 
  「靜態自然協音表」中說及的音程,是西洋樂理中十分基本的概念,讀者如果對音程概念尚無認識,或者可以試用移調的道理來理解,不過像「純五度及以上」的描述,是與移調無關。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國樂胡琴手調弦的情況,胡琴的兩條弦線定弦,一般是純五度關係,唱名通常是「合」、「尺」(相當於簡譜的低音so和中音re),唱出來則是「河」、「車」。這「河」、「車」就正是分屬於上表之中「沉」、「尖」兩個音高類別。然而「沉」、「尖」不僅與s. r完美地百分百地協音(以下簡稱「完協」),比如我們固定s.音,讓「尖」所配的音向上移動,比如移成s. m(大六度)、s. f(小七度)、s. s(八度)……這些大過純五度的大音程,跟「沉」、「尖」都是完協的。又或者,反過來,固定r音,讓「沉」所配的音向下移動,比如移成f. r(大六度)、m. r(小七度)、r. r(八度)……這些大過純五度的大音程,同樣跟「沉」、「尖」都是完協的。
 
  又如,「下」──「亢」可以同時跟上行小二度及上行小三度音程諧協,亦與移調無關,具體例子如《問我》:「問我歡呼……」(mi fa so so……)、《誓要入刀山》:「誓要去……」(mi so so……),兩處都是「下」──「亢」,前者與小二度mi fa完協,後者與小三度mi so完協,都是那樣諧和而完美。
 
  這種音高類別的分法,是以各聲調調形中的調尾來分的。其中「五」的調形是23,調頭是2;「四」的調形是33,調頭是3,二者在調頭上略有差別,但在「靜態協音」的情況下,這個差別是可以忽略的。再說,「九」的調形是25,調頭是2;「三」的調形是55,調頭是5,二者在調頭上差別,比「五」和「四」的差別大得多。然而在「靜態協音」的情況下,這較大的差別仍是可以忽略的。
 
  且以一首粵語老歌《悲秋風》為例,一開始的三個音,縱使曲譜會有不同記法,比如一般記為la la la,有時會記為so so so,亦有個別笛曲記為re re re。這時真可以用移調來理解,而不管怎樣移調,這個三音組中的三個音,在音程上是同度關係。在老歌《悲秋風》中可見到,同樣三個音,而且相對而言都處於「靜態」之中,詞人填的詞句分別有「悲秋風(三三三)」、「只匆匆(九三三)」、「草青葱(九三三)」、「一朝空(一三三)」。這樣我們很清楚很具體的看到,「九」和「三」的調頭差別雖較大,在「靜態協音」的情況下,這較大的差別仍是可以忽略,拿這兩類聲調來配同度音程,效果屬於完協。算起來,這三個同度音應有九種填法,比如「九一一」以至「九九九」等等也是可以的,也都是完協的!附帶一說,以調形看,陰入聲類「一」是5,是短促的音(注意,在歌曲中,短音的入聲字其實是可以拉長來的);陰平聲類「三」是55,是可以綿延的長音,二者的共同點是音高相同,都是5!因此以「一」與「三」配同度音程,絕對是完協。
 
  話是這樣,我們卻必須要明白由於調形的差異,唱「三」等陰平聲字,是純淨的單個樂音;唱「四」等陰去聲字,情況亦相同。可是當唱「九」等陰上聲字,唱時乃是兩個音的複合,比如以「九」配唱re音,唱時是先從較re音低的音高處起唱,然後滑到終點音re音。一般來說,會形容是帶一個向上方滑的音。一些出色的歌手,唱陰上聲字時,最前端的上滑音可以短得好像沒有,卻讓我們清楚聽到那個是陰上聲的字。但無論怎樣短,那個上滑音實際是存在的,始終,陰上聲字配單個樂音,實際上一定是兩個樂音的複合。「五」──陽上聲的調形,拿「九」──陰上聲來比較,其調頭與調尾差別是較細小的,但配單個樂音演唱時,同樣是必然地帶上滑音,也一定是兩個樂音的複合。
 
  對於「五」和「九」這兩個特定的聲調類,張群顯博士曾建議把陽上聲調類「五」另命名為「仰」;把陰上聲調類「九」另命名為「陡」,旨在凸出這兩個聲調類的調形形象和特徵:唱時帶上滑音,是兩個樂音的複合。
No automatic alt text availabl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