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品讀琴詩中的禪意 2015/12/26 來源:神州樂器網

神州樂器網訊 佛教宗派主要有八,分別是: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其中,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其他各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如太虛大師所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

因此,禪宗成為八大宗派中最重要的派別之一,也是佛教中對中國古代文人生活影響最大的派別。唐宋之際,隨著禪宗的興盛,士大夫們談禪成風,以禪論道、以禪評詩成為當時文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的偈句備受文人的推崇,而惟信禪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審美感悟三階段也頗受文人的讚賞,並隨之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審美理想。

中國古代文人慣以古琴為伴,「士無故不徹琴瑟」,其親密關係不言而喻,如白居易以詩、酒、琴為三友的典型生活方式,嵇康的「琴詩自樂」,陶淵明的「有琴有書」等等。禪宗對文人的影響也順其自然地滲入到他們的「有琴有詩」的生活之中,習禪與修詩、參禪與攻琴都成為他們爭相議論的話題。
如此一來,也就有了吳可有「學詩渾似學參禪,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閒拈了便超然」的以禪喻詩,有了成玉磵「攻琴如參禪」、李贄「聲音之道可與禪通」的以禪論琴。這一切都旨在揭示禪與詩、禪與琴之間的聯繫。

以禪入詩之風尚使文人留下了大量禪意盎然的詩,而古琴與文人的密切關係又使詩中有大量描寫古琴的篇章,這些琴詩通過琴與禪、琴與聲、音與意乃至音樂的審美情趣與準則等內容,體現了佛教無我、性空、頓悟、明心見性等思想,其文樸素流暢、空靈純明,具有濃郁的禪意。

佛教倡導法空,認為一切世間萬物本身並不存在,都是因緣所生,所以要堪破名色關,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正如《中論》所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以下三首琴詩就蘊涵有此中意境:

山水開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樓賞,地似竹林禪。

對戶池光亂,交軒岩翠連。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陳子昂《夏日游暉上人房》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酬張少府》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

——常建《江上琴興》

作為修身養性的工具,古琴被文人用於抒發心志、寄託情思,上述琴詩中,透過竹林、池光、岩翠、澄泉、江月、萬木等自然界中的山光水色,以泠泠之琴聲,追求色空俱寂的空靈境界,表達作者希冀通過超空越色,進而從這些明月山水中悟道求真、感悟自性的純真和生命的永恆之願望。

禪宗認為,凡世間物慾之繁求會干擾人的清修,為滌除塵穢,免去人之躁心、矜心、利心、欲心等一切妄念,其悟道應多選擇在山林之中、溪水之畔,以求脫離塵世,超凡脫俗,所以歷史上向來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語。以下多篇作品中,琴人演奏或登蛾眉,或入深林,或對明月,或臨松風,均反映了超凡的幽靜、空寂之境: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鄉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阮宅閒園暮,窗中見樹陰。

樵歌依遠草,僧語過長林。

鳥哢花間曲,人彈竹里琴。

自嫌身未老,已有住山心。

——李端《題從叔沆林園》

林下無拘束,閒行放性靈。

好時開藥灶,高處置琴亭。

更撰居山記,唯尋相鶴經。

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

——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一

琴詩中也有反映求佛悟道不在山林而在鬧市者,王昌齡的《靜法師東齋》即如此:

築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

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

琴書全雅道,視聽已無生。

閉戶脫三界,白雲自虛盈br />

【邀 請】歡迎關注《神州樂器網》官方微博:

【分 享】歡迎訂閱投稿《神州樂器網》: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邊的器樂故事,提出意見或建議,請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