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山居古琴:「不事王侯」的文人傲骨

山居古琴:「不事王侯」的文人傲骨

2014/04/11 來源:中國網
古代文人通過琴棋書畫來修身養性,古琴中正平和的音樂風格寄託了文人超凡脫俗、厲行高蹈的處世心態,居於四藝之首。常熟虞山派古琴藝術館收藏有一張明代古琴「山居琴」,琴底刻有「不事王侯」四字,體現了琴主人的山野逸趣和文人傲骨。
「古琴樣式很多,山居琴屬於仲尼式,傳說由孔子所創。」館長朱晞抱著山居琴告訴記者,實際這是附會。古琴歷史3000年,最早的古琴很簡單,用四塊木板圍成共鳴箱,將一面繃有琴弦的木板蓋在上面即可彈奏,直到漢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古琴樣式。你看這把琴豎起來,是不是像一個人?額、肩、腰、尾俱全。古琴的形狀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琴身一般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365天,13個徽位象徵一年12個月加一個閏月;古琴最初有5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應五音宮商角徵羽,傳說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一根,分別被稱為文弦和武弦,以應君臣之道,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七弦琴的形制;古琴下平上圓,象徵天圓地方;古琴面板用桐木等軟木,底板用梓木等硬木,象徵陰陽……」
西洋樂器如小提琴,仍在使用的有300年歷史即可稱作稀世之珍。而對古琴來說,這就太「年輕」了——山居琴已有四五百歲,一些千年以上的唐宋古琴至今仍能彈奏。這在世界音樂史上可算是一個奇蹟。古琴流派眾多,僅江蘇就有虞山、廣陵、金陵、梅庵諸派,其中又以虞山派最負盛名。琴史上真正可稱作琴派的,從明代創立的虞山派開始,其風格輕微淡遠、博大和平,明清以後各琴派無不受其影響。《四庫全書》唯一收錄的明代琴譜,就是虞山派的《松弦館琴譜》。
山居琴形狀敦厚飽滿,音色清亮細膩。購自香港琴家之前的流傳過程,已無法考證。但它最初的主人,應該是一位清高的雅士。從銘文來看,他有寄情山水、不牽塵網的志趣,也有傲王侯賤功名的清高,頗有幾分陶淵明式的文人隱逸風骨。古琴曲中即有《山居吟》,表達的正是與山月為伴,與林木為友,漫步溪谷,鳴琴山巔,煮酒烹茶,晴耕雨讀的隱士之樂。和所有古琴一樣,山居琴音域超過4個8度,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兩手指法有近百種組合,可供琴家作個性化的表現。古琴譜有音高而無旋律和節奏,更是給琴家以無窮的發揮空間——一首《平沙落雁》就有10多種彈法。
不過,山居琴也是孤獨的,它還在等待那個跟它投緣的人。朱晞介紹說,古琴是手工生產的,每一張都有不同的表現力,可以說獨具個性,並非人人適用。「『人琴相合』絕非易事。一個琴家要找到一張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古琴,要花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他說,「我這些年經手的古琴在千張以上,但與我投緣的僅僅兩張——這可比找對象難多了。」 山居琴所在的明代也是中國古琴的高峰時代,「清代無好琴」是琴界共識,因為增加了太多繁縟的雕刻,而且形狀怪異,出現了像鱷魚形琴、石頭琴等妄改琴制的「創造」,現在看來都很失敗。朱晞說,在今天,清代古琴製作的整體失敗仍有著警示意義。
虞山派古琴藝術館坐落在國保單位明代趙用賢宅內,正廳「保閒堂」的演奏音響效果甚佳。一位美國錄音師在廳內聽過演奏後說,這裡的音響效果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教堂。然而,這還不是正規的琴室。據明代文震亨所著《長物志》介紹,古人造琴室,要挖空地下,置數口大缸,上鋪地板,屋頂也要做成穹頂,以增強共鳴——在那樣的環境中,琴音仿佛從遠古傳來,被撥動的,除了琴弦,還有心弦。
古琴演奏的儀式性很強,要求彈者凈手、凈琴、凈心,聽者沐浴、更衣、焚香,甚至有「十彈」「十不彈」之說。因為琴音幽遠、淡然,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彈奏,往往是三五好友切磋交流。自從名列「世界非遺」,古琴又迎來了新的春天,然而與復甦同現的還有浮躁。朱晞說,說起一把琴,人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價格多高;很多的孩子被送進古琴班,但目標卻是考級。朱晞說:「沒有傳統文化作基礎,彈古琴就只能停留在技巧層面,而達不到修養境界,『高雅』就變成了『附庸風雅』,從這角度來說,我不贊成太小的孩子學古琴。廣陵派名家劉少椿是28歲學琴,我的老師吳景略先生是22歲學琴,二人都成了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王宏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