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劉善教:「梅庵琴派」與古琴藝術


2014/12/12 來源:光明網
本報記者笪偉
12月6日,「大雪」前一天。9點半,室外溫度5攝氏度。位於南山西入口的江南岸·樵谷山房「野樵」書屋裡濟濟一堂,四十多位《鎮江周刊》的讀者慕名前來,聆聽「梅庵琴派」國家級傳承人劉善教先生撫琴論道。
作為演奏者,
各方面的修養非常重要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一介布衣的鐘子期,聽懂了貴為上大夫的俞伯牙揮指之間的心聲,從而被俞伯牙引為畢生知己;西漢司馬相如彈奏了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的芳心;三國孔明以其過人的智慧,在空城危急之時,焚香操琴……信手翻開《詩經》《左傳》《國語》,其中都有關於古琴的記載,歷史上關於古琴的美談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古琴,以她的太古之音,以她的七弦之響,訴說著她亘古不變的魅力。
鑒於古琴在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地位,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為繼崑曲之後中國第二項獲此殊榮的文化載體。
當天到來的劉善教先生在古琴界絕對算得上是一位重量級人物,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任中國古琴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學會古琴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民族樂器演奏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琴比賽評委,鎮江夢溪琴社社長。
演奏之前,劉善教先生為大家介紹了古琴。
「古琴這種樂器就是兩塊木板,繃上弦。我手上這部琴,面板是桐木,底板是梓木的,這兩種木料,一個松,一個硬,兩者合起來能發出恰到好處的聲音。蠶絲做弦,現在也還有,可大多已用鋼絲尼龍弦。除了弦有了這樣的變化,其他的,例如上弦的方法、特徵、木扳,都保留了古代的所有特徵。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撐琴弦,其下有琴輪用以調節弦的音高。琴的面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於底板向下傳音。古琴振幅寬大,故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富於表現力。由於琴沒有『品』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以餘音綿長不絕為特點的古琴,其獨特的走手音是其他任何一種樂器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古琴的音箱,不像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用整塊木頭掏空。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故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古代得了琴的主人,都會為琴起一個名字。如果按年代分,琴可分老琴和新琴,老琴是指清代以前的琴,已成為文物,相比新琴,多出的是滄古之音。從古至今,最好的一部古琴是宋徽宗時期的『春雷』琴,目前這部琴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先生收藏。」劉善教先生輕輕翻轉當天帶來的一部古琴,指著上面的款「丹山鳳」:「這就是鄭珉中先生所題,他本人是古琴家,也是國家級傳承人。」
「因為古琴幾千年來的積累,彈奏的大多是古代的曲子。那時候沒有簡譜也沒有五線譜,但古琴有專門的記譜方法,它是通過古琴的指法把古代的樂曲傳下來。所以現在古琴的曲子,唐代、宋代的都有。這些流傳下來的,都是各個朝代文人、音樂家創造的經典琴曲。」
「在舞台上,一些古琴家的演奏技巧非常好,甚至已有自己的語言。作為層次比較高的欣賞者,應該如何去聽古琴呢?」劉善教先生說:「聽到的不應僅是技巧的應用,同樣要關注琴曲以及彈奏背後的東西。同樣,作為演奏者,各方面的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現場演奏三首古曲
「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兩人結成了知音,傳為千古佳話。子期死後,伯牙摔琴終身不再鼓琴。後至唐代,《高山流水》被分為《高山》《流水》兩曲。《流水》這部作品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流水》的結構是非常精密的。音色漂亮且富於動感,藝術表現手段也有著獨到的魅力,具有強烈概括性的內容美。」
「『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梅花三弄》旋律優美,曲調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有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
「『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漁樵問答》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
劉善教先生給大家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漁樵問答》三首樂曲。
把古琴作為鎮江的
一張文化名片進行推廣
在問答互動環節,南師大畢業生、已經學習了五年古琴的宋如萱就「在古琴的傳承中,古琴文化的傳統純粹性以及融入其他元素的創新發展之間的矛盾與和諧」這個問題向劉善教先生提問。
劉善教先生回答:「從非遺的角度來講,古琴需要保護傳承,要發展、利用、創新,保護傳承不好,就談不上發展,談不上創新。古琴的發展和創新是個很艱難的工作,現在已經有人做。怎麼樣讓琴曲成為經典,成為音樂學院教材;這些教材在各種古琴音樂會上演奏,如何被聽眾喜愛,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要做的。而我們古琴的走向,我們自然形成的社會分工,是你有這個能力,你去傳承,你把經典的彈得更好,傳承給以後的人。傳承好了以後,後面的人有了基本功就會去發展。傳承、保護跟發展、利用、創新不矛盾,我們要順著時代的腳步去走,要讓歷史檢驗你的創作、傳承與保護。」
本期沙龍最後,在讀者孫道平的提議下,劉善教先生邊彈奏古琴邊吟唱了一首李白的《秋風詞》。
「鎮江的國家級項目一共有七個,但是被聯合國認可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僅有古琴一項。鎮江如果沒有古琴就沒有聯合國公布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談到古琴的傳承保護,劉善教先生對記者說:「政府比較重視,如今把演軍巷裡面的五柳堂作為『梅庵派』古琴藝術館,功能是向大家展示『梅庵派』古琴藝術的傳承情況。可以在裡面教學,傳承,接待來鎮江訪問的國內外專家朋友。南京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班級、江蘇大學留學生、鎮江小記者參觀團、夕陽紅老年大學,我們也經常接待。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宣傳古琴,把古琴作為鎮江的一張文化名片進行推廣。」
攝影:毛小平笪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