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琴協會、音樂家協會會長李雙序
映象網商丘訊(記者 曾岩 胡倩)唐朝謝邈在《謝人惠琴材》云:風撼桐絲帶月明,羽人乘醉截秋聲。七弦妙制饒仙品 ,三尺良材稱道情。池小未開春浪泛,岳低猶欠暮雲生。何因乞與元中術,臨化無妨膝上橫。從謝邈的詩我們可以看出琴的大致尺寸是「三尺良才」。《斷琴記》云:琴身長三尺六寸,宋代石汝礪的《碧落子斫琴法》中琴長三尺六寸五即換算到現在的尺寸為123.7cm。那麼琴的尺寸到底是三尺還是三尺六寸,還是三尺六寸五,三尺六寸六分哪?可見自古以來琴制的尺寸並不完全統一,雖然有所相差,但有效弦長(岳山到龍齦111cm)是統一的。一張製作精良的琴無論從品形到音色都需具備各種美學因素。品形要端莊,不能有匠氣。舉之則輕,擊之則松,折之則脆,撫之則滑謂之四善,音色更要追求具備九德中的圓,潤,松,透,古,奇,靜,芳。
中國古代文人見山詠志,遇水生情,中國的長江大河一般都是發源於高山,試想我們姑且把琴弦看做是從岳山發源的流水往下經過了」龍齦「圍繞在」雁足「之上,雁足坐落在龍池和鳳沼之間,琴腹是通空又和」承露「(承接雨露之意)」軫池「相通,經過弦眼和上面的岳山相連構成一個循環,從而追求撥動琴弦想法使聲音通過岳山和龍齦的的傳導促使面板和底板在短時間內進行腔體有規則的整體震動,這樣的製作理念就能使散音宏大久遠有鐘鼓之聲的渾厚感,而每一個泛音點能夠輕盈清越,就像一滴水一樣清,透,潤,圓圓的甚至帶著尾巴。七條弦的按音音色統一,沉著堅實且賦予變化,通過」納音「的環繞聲音在琴腹中往復迴蕩,生生不息,綿延不絕!這樣的聲音厚重蒼古才能使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藝術張力!
1.【選材】
相傳伏羲削桐為琴,《詩經》曰:倚桐梓漆,爰伐琴瑟。就指出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用來製作琴和瑟,就理論而言桐木(屬陽)密度疏鬆利於發音,所以用來作面。梓木(屬陰)密度堅實,有利於聲音的反射所以用來作底。《洞天清錄集》擇琴底云:「面以取聲,底能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所以用堅硬木質作底是非常合理的。那麼如何選得一塊好的桐木作面?《琴賦》云: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岡。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嵇康提出了對桐木以蒼老,吸取日月精華為良才。而桐木又有梧桐和青桐之分,《碧落子斫琴法》載:梧桐又分五種,第一,黃砂桐,(色邊黃邊白,半紫半赤,柔而重,堅而不剛)第二,紫砂桐,(色或純黃純白,紋柳細而不亂,雖硬不頑,輕而不虛)第三,白砂桐,第四,空心桐,第五,厚皮桐。只有黃砂桐和紫砂桐兩者適宜斫琴,後者並不具備!面板必須取向陽面,根節聲悶,上節聲虛,只有中間符合斫琴。那麼如何斷定面板為向陽或者陰?近代琴家裴金寶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辨別方法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入水法,仰者為陽覆者為陰。水濕法,吸水多者為陰少者為陽。吹晾法,先干者為陽後干者為陰。觀色法:淺者為陽,深者為陰。聞氣法:輕者為陽重者為陰。嘗味法:淡者為陽濃者為陰。那麼是不是每一張琴都必須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那?而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良琴也並不盡然。楸木,白木,杉木,就是不錯的選擇,杉木和桐木一樣具備密度疏鬆切紋路順直的優點。而具體選擇符合斫琴面板的方法則是選擇乾燥的,密度要疏鬆能用指甲按下去最好,斫制前把選好的面板和底板放在開水爐中蒸煮,待其木材內原有的油脂成分出掉之後再進行烘乾或者自然晾乾。叩聲要清不能悶而渾濁,不選紋路不通或者有疤節之材。可用年輪的辨別方法進行推敲!一般多選用年代久遠的老家具,老房梁等下料。斫良琴選材極為關鍵,難怪唐代雷氏云:擇良材,用深意,五百年,有正音!
2.【繪式樣圖紙】
古琴式樣很多,有四五十種款式之多,最為常見的為伏羲氏,中尼式,正和式,落霞式,蕉葉式等。不同的式樣只是在琴頸和腰處進行線條改變,選擇自己要做的樣式進行設計構圖,以伏羲式為例全長123,7cm頸至肩21.3cm 頸中間闊13.5cm 上腰在岳山至龍齦之間八徽1.7cm 下腰在是二徽1.7cm 等等。 把設計好的樣式放在理想的材料上用鋸子或木工鋸鋸出,也可以做出模板日後直接放在面材上用記號筆繪出亦可。
定面板尺寸
3.【定面板尺寸】
板材厚5cm,長125cm,闊25cm用孢子刮平,《碧落子斫琴法》以伏羲氏為例定頭厚4.4cm 尾厚3.4cm (琴首略厚尾略薄),可把剩餘的厚度刮掉。頭闊18.6cm 肩闊20.3cm尾闊13.5cm 頭頸16.9cm
削麵法
4.【削麵法】
削麵法主要要求弧度的均勻,選材之後根據年輪正中心定出中線,分別由兩側用手提孢子向中線內收復,每側約收2.366cm直至弧形勻稱,第二是岳流,也稱之為低頭。低頭工藝由唐代制琴開始,岳山高而弦路低,右手易彈,左手易按。所謂「復手可按,觸指音發」。但琴面必須十分平整,否則易出先音,這就對製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方法由四徽處逐漸往岳山及額處低,現在大多數斫琴是在二徽處低頭,可以用孢子刮之,一般低0.8cm
5.【槽腹】
面和底刮出來之後就要進行面板槽腹開挖,開槽工藝是十分嚴格的並且決定著音色的好壞。由底板龍池,鳳沼相對應的就是」納音「,把底板合在還沒有進行開挖的面板下面,用筆畫出納音位置。由兩側進行開挖,開挖的深淺並不是絕對的,留出納音外一般往裡開挖2.5cm,面厚留2.0cm,槽腹開挖完畢可將底板放置在開挖好的面板上,納音應低於底板1.5cm,也可適當製作。有的琴為了突出一弦二弦的厚重故意把一弦二弦下面留的很厚 ,而七弦按音要求奇,芳,等美學要求故下面開挖較薄,這些可在實際的操作中根據材質的特點適當開挖。 天柱地柱的放置:北宋《斷琴記》和田翁芝的《太古遺音》載「天柱園七分當三四徽肩,地柱方七寸在龍池下一寸五分。」柱頸過大時發音悶,而《碧落子斫琴法》地柱多作圓形,圓形對音的傳導上更好,不拘與天圓地方之說。然而有的琴甚至沒有放置天柱地柱聲音反而比放置的聲音更好,個人感覺天柱地主對聲音的傳導主要還是依靠面板槽腹的開挖,其放置的目的多方面在於預防琴面和底板的變形。
6.【聲池、韻沼】
此制最早見於北宋的《斫匠秘訣》中,稱為「韻池」、「尾池」;並附有口訣:「誰識欹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處值千金。」《太古遺音》首次提出「聲池」、「韻沼」的名 稱,並在槽腹制度圖中畫出了兩半月形形制;還附註:可知「聲池」、「韻沼」 是在槽腹內岳及尾兩處各挖深於槽腹的半月形池池邊岸則高於槽腹,也可用對角法進行開挖。
7.【配底板】
底厚1.7cm 有長方孔為龍池,居四徽七徽間,龍池長23.6cm 有長方孔,謂之鳳沼,較龍齦為小,居十徽十三徽間,鳳沼長12.5cm 定出底板後可以和面板進行合縫,定出中線和面板一樣要對底板進行弧度處理,用孢子由兩邊向中線收攏,收攏的弧度極小可適當而收。其發音原理借鑑古時候的銅鑼一樣中間厚兩邊薄,這樣對聲音匯聚有更好的優勢。
8.【底面試音】
《碧落子斫琴法》面厚底薄木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虛泛清,利於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音韻飄蕩。必須底面相當,虛實相稱,弦木聲和!可根據其中的要領對已經開挖好的面板音槽進行敲叩即可
9.【底面結合】
以上工藝完成之後就要進行底面結合,可用白膠或生膠粘合,粘合之後也可用細竹坯訂好,然後對其進行加固,確保底面結合嚴絲合縫。
10.【開舌穴,軫池及龍齦溝】
舌穴的開剜是唐、宋琴制的特點。《太古遺音》云:「舌穴刻深一寸二分,直闊六分,安木舌在內」。以額長二寸計算,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早期墓出土的十弦琴,琴額部也是剜空的琴額剜空過半,這樣對發音是很有意義的,然而現在的琴開舌穴多數並不嚴格按照尺寸。軫池的位置緊對著岳山內側長方形條溝深0.5cm 長14cm 闊2.5cm
11.【上配件】
配件的木質以紅木,黑檀,紫檀等堅硬的木質為佳,軫池木質需以黑檀或紫檀為上,其優勢是堅硬不易跑弦。龍齦厚1.2cm長闊各4cm,冠角和雁足可根據其特點而進行製作。如琴身是黑色表漆岳山及冠角和雁足可以用紅木配件而顯得更加典雅。 這裡重點說岳山:唐宋古琴往往內外兩側高低不同,這樣就是從拉弦的角度去考慮不易跑弦也是比較合理的。《斫匠秘訣》云:「岳高則虛」告訴我們岳山不宜過高,這樣不利於聲音的傳導琴音易空浮。一般情況下多數古琴1弦1.8cm左右,7弦1.5cm左右彈琴手感較為舒。
把試音架放在琴上面調好試音架的弦音,對其進行試音
12.【試音架試音】
把試音架放在琴上面調好試音架的弦音,對其進行試音
13.【存放風乾】把製作好的白坯自然存放一到三個月左右,目的在於防止製作好的白坯由於溫度氣候所變化而產生變形。
14.【披麻】
用麻布對琴全身進行纏裹,好處是可以防止日後琴的某個部位進行自然開裂,現在也有用紗布代替的。
鹿角霜灰胎
15.【灰胎】
唐宋古琴多用鹿角霜,而清代則多用瓦灰做灰胎。1.瓦灰法:選擇上古的藍色老房瓦,清理灰塵然後磨成粗細不等的粉末,用細籮篩選出精細的灰,摻和生漆對琴身進行塗抹。2.鹿角灰法:把鹿角霜磨成80目 120目 200目等粗細的灰面調和生漆往琴面上刮之,第一遍薄,溫度要在23°一25°濕度控制在75%以上。每刮一遍待其乾燥後進行打磨和找補漏洞,表干後方可刮第二遍,第二遍略厚乾燥時間會過於漫長,然後以此類推遍數越多越好,整體出來要細膩光滑。
16.【定徽法及鑲嵌】
1.徽位法 近岳者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為十三徽。其位置皆為全度(全度即岳山到龍齦)等分。全度二分之一為七徽,四分之一為四徽及十徽,三分之一為五徽及九徽,五分之一為三徽及六徽及八徽十一徽,八分之一為一徽及十三徽,六分之一為二徽及十二徽。實際操作中可以將換算好的尺寸標註在平杆之上。琴徽的用料古人多用玉石金屬,蚌殼作徽,現多選用蚌殼。2.大小法:七徽最大用十號鑽頭,一徽二徽三徽和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同大用八號鑽頭,四徽五徽六徽和八徽九徽十徽同大可用六號鑽頭鑲嵌。
17.【打磨試音】
用不同標號的砂紙,由粗到細打磨,用試音架及時試音,如果出現砂音,打板則是琴面
灰胎不夠平整,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處理打磨。有蜂窩麻面的地方要用細灰摻和膩子找補。
生漆
18.【表漆】
表漆分紫漆,黑漆,朱漆,黃漆等,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進行調試,然後用面紗一遍一遍對琴身進行擦拭,每擦一遍待其乾燥後進行第二遍,遍數越多越好直至琴面光潔無瑕。
19.【刮琴徽】
琴徽已經被表漆所覆蓋,可用琴徽標杆對應著,用細刀進行刮出。
20.【上弦】
可用銼刀在龍齦位置輕微銼出弦路,使得每根琴弦均勻從而確保琴弦不易滑動。
斫制一張古琴無論從音色到審美的變化上其優點亦是越多越好,《溪山琴況》《琴聲十六法》等琴學巨著都對古琴的審美範疇上更具指導意義。《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從方法實踐上詮釋了我國古代琴家們精確的斫琴藝術和超凡的睿智。此外,一張製作精良的琴可以配上精美的流蘇(穗子),取上典雅的名字,也可以為琴撰寫銘文或印章手刻在琴底之上豈不美哉!綜觀所述,一張良琴,不論是音色,品行到其中的哲學思想或者是內部的斫制構造都是需要用心去參研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