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中國古琴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琴人


2016/07/26 來源:養生之道網
養生之道網導讀:一、專業琴人杜夔(公元188前——220後)原為漢末的樂官。他"邃於聲律,聰明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曹操任他為軍謀……
一、專業琴人
杜夔(公元188前——220後)原為漢末的樂官。他"邃於聲律,聰明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曹操任他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魏志》中說:"教習講肄,備作樂器,紹復先代古樂,皆自夔始也"。長期戰亂後散佚了的傳統音樂,經過杜夔的努力,有不少恢復。在琴曲方面,他"妙於《廣陵散》",嵇康所擅長的這首名曲,就是從他的兒子杜猛那裡學得的(《琴史》、劉籍《琴議》)。
二、文人琴人
蔡琰(公元177——?)字文姬,她是著名琴家蔡邕的女兒。漢末軍閥混戰中,她被亂兵所擄,後輾轉流入南匈奴,居留十二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了兩個孩子。建安十二年,曹操因為和蔡邕的友誼,把蔡琰贖了回來,再嫁給董祀。蔡琰從小受父親的教育,因而"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後漢書?董祀妻傳》。她有很好的記憶力,其父蔡邕的著作在戰亂中散佚,曹操曾命她追錄出來,其中有可能包括一部分音樂著作。她在《悲憤詩》中,表現流亡南匈奴時的思鄉之情,和返鄉時離別兩個孩子的骨肉之情,真切感人,對後世頗有影響。唐代的《大胡笳》、《小胡笳》和南宋以來的《胡笳十八拍》就是以此為題材的琴曲。
阮瑀(?——公元212)是蔡邕的同鄉,幼時從蔡邕學習。他曾在曹操舉辦的宴會上彈琴作歌,深得曹操的重用。當時文壇有名的"建安七子",其中就包括有阮瑀。他的音樂修養對家人很有影響,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都是"竹林七賢"中以琴見稱者。
阮咸(生卒年不詳)字仲容,是阮籍的侄兒,他精於琵琶。當時所用的琵琶,和後世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人們為了加以區別,就稱之為"阮咸",後簡稱為"阮",一直沿用至今。他不僅長於演奏,還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樂府詩集》引《琴集》說是"阮咸所作"。李季蘭在《三峽流泉》一詩中,生動地描繪了它的音樂表現,並有:"憶昔阮公為此曲,能使仲容聽不足"的詩句。他的兒子阮瞻"亦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長幼賁賤,皆為彈之"(《琴史》)。他為了滿足人們欣賞琴曲的要求,甚至可以整天連夜地為人們彈奏,沒有一點不耐煩的表示。
阮籍(公元210——263)與嵇康都是反對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名士。司馬氏後來改國號為"晉",先利用"名教"來鞏固其統治,阮、嵇就提出"自然"來與之對抗,並對司馬氏一夥表示極大的蔑視。阮籍"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對那些逢迎當權者的人們,不屑於正眼相看,因之"禮法之士疾之如仇"。在司馬氏殘暴陰險的統治之下,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殺身大禍。阮籍在他的《詠懷詩》中,只能以隱晦的筆法,表達自己的見解。為躲避當政者尋釁迫害,平時講話都得非常謹慎,他經常以醉酒佯狂來掩飾自己的心境。琴曲《酒狂》,就是表達他這樣的心境的作品。
嵇康(公元223——263)他和阮籍的處境相同,但比阮籍更加鋒芒畢露。他"非湯武而薄周孔",將矛頭直指當政者,為司馬氏所不容,終於遭到殺害,死時才四十歲。臨刑之前,他先瞧太陽的影子,算時間還來得及,就要來一張琴,從容地彈奏了一曲他平生喜愛的《廣陵散》,然後嘆息說:"昔袁孝尼曾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對於這首優秀作品無人繼承下來,表示無限的惋惜。以後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的美好事物,稱之為"廣陵散",把它當作"絕響"的同義語。當時還流傳了一些袁孝尼學琴、續曲的故事,以及嵇康如何學得此曲的神話。嵇康死後《廣陵散》其實並沒有絕響,反而得到更大的發展。
嵇康的《琴賦》,實際上是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在序言中他明確地肯定了音樂的作用,說音樂"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昔聲也。"
嵇康確實是喜愛音樂的,他在《琴斌》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有著豐富的音樂實踐,對傳統及當代的琴曲非常熟悉。《琴賦》中提到許多琴曲作品,包括傳說中師曠演奏的《白雪》、《清角》,以及古代的:《淥水》、《清徵》、《堯暢》、《微子》等曲目。他還根據自己的見解,把當時流行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曲引所宜"的優秀琴曲,即:《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雞》、《游弦》、《流楚窈窕》;一類是"下逮謠俗"的通俗琴曲,即:《蔡氏五弄》、《王昭(君)》、《楚妃(嘆)》、《別鶴(操)》。這兩類曲目多見於相和歌曲。這些曲目和蔡邕《琴賦》中的一樣,為我們了解琴曲和民歌的聯繫提供了可貴的依據。
嵇康很懂音樂,在他的《琴斌》中,不只是用許多生動的形象來比喻音樂的表現,而且還具體而細緻地分析了一般琴曲從開始到結尾的一系列表現特點和發展過程。開始時是:"徘徊顧慕,擁鬱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秘玩。"描繪出樂曲從容而徐緩地把人們引入意境。接著在發展變化中出現了不同的曲調:"雙美並進,駢馳翼驅,初若相乖,後卒同趣"。開頭象是互不相關,終於殊途同歸。樂曲到緊張激烈的高潮時,更是"參譚繁促,復疊攢仄,縱橫駱驛,奔遁相逼,拊嗟累贊,間不容息。"形容樂曲繁聲疊句,句句相通,令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到樂曲的結尾處,是"微風餘音,靡靡猗猗",給人以無限回味的餘地。在這些精細而生動地描繪之中,還時而穿插了一些頗為精闢的音樂評論,如:"或相凌而不亂,或相離而不殊,""疾而不速,留而不滯"等等。這些描繪和評論,非常親切而具體,可以使人深刻地接受到當時音樂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如果不是深入音樂實際,具有切身體會,是不可能寫得這樣生動的。
嵇康不僅是出色的演奏家、評論家,同時還是著名的琴曲作者,其代表作品是《嵇氏四弄》。這四弄包括:《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前兩首的內容是借描繪雪的潔白無塵,以歌頌他所嚮往的清風高節。後世常把這四弄和《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宋代的楊瓚曾向民間搜求這四弄的傳譜,結果應徵了十多種,可見這些琴曲影響之深,流傳之廣。另有一首反映了老莊思想的《玄默》,據傳也是他的作品。此外還有《風入松》等。這些作品見於現存明代刊傳的譜集,但未必都是原作。
左思(公元255——305)幼時學習彈琴和書法本來並不出色,後來聽到父親對友人議論他說:"這孩子遠不如我小時懂事。"於是發憤勤學苦練,成為晉代著名文人。他出身於寒門,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不得仕進,他在詩作中對此進行了揭露,並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神奇秘譜》中收有琴曲《招隱》,並在解題中全文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作。詩中歌詠隱士的清高生活,表現出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的精神。《神奇秘譜》中還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為是他的作品。另外,《琴談》一書中說他:"作有《谷口引》以招隱,又作《幽蘭》。"這些作品基本上都貫穿著隱逸思想,這不僅是晉代作品的主要題材,而且一直影響到後代。
劉琨(公元271——318)出身在"世為樂吏"(《樂書》)的家庭。他從小就熟悉並熱愛音樂,以後投身於北方民族戰爭的前線,歷經艱苦,最後以身殉職。他的詩文悲壯激越,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他被"胡人"包圍期間,曾採用漢劉邦以楚歌瓦解楚軍的辦法,吹奏起北方民族的胡笳,引起了"胡人"思鄉之情,從而解除了圍困。他所創作的《胡笳五弄》包括:《登隴》、《望秦》、《竹吟風》、《哀松露》、《悲漢月》這五首琴曲。隋唐之際的著名琴師趙耶利,曾將這五首琴曲加以修訂編入譜集。現存唐人手寫的《幽蘭》文字譜後列有這五個曲目,可見它們一直流傳到了唐代。唐代盛行的《大胡笳》、《小胡笳》有可能是吸收並繼承了《胡笳五弄》的藝術成果。這些作品將胡笳音調編入琴曲,描寫塞外荒漠蒼涼的氣氛,抒發思鄉和愛國的感情。
著名詩人陶淵明(公元365——427)雖不精於音樂,卻在詩篇中經常提到琴,如:"樂琴書以消憂"、"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等。他的詩文對琴曲頗有影響,用他的《歸去來辭》譜成的琴歌,至今仍有流傳。琴曲《桃源春曉》,也是根據他的《桃花源記》一文的意境而作。
南北朝時期的琴人
南朝的君主和諸侯王大多愛好文學和音樂,在他們的倡導下,出現了不少文人琴家。一些出身於庶族寒門的文人,由於士族門閥制度的限制,經常處於不得志的境地。他們往往憤世嫉俗,隱遁逃世,以琴書自娛。戴顒、宗炳、柳惲、柳諧是當時較有影響的琴人。
戴顒(公元377——441)他的父親戴逵是晉代著名琴家,曾拒為王門伶人,很得輿論稱道。戴顒與其兄戴勃繼承了父親的琴學,而且很有創建。《宋書?隱逸傳》中說他們:"各造新聲,勃五部,顒十五部,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戴氏兄弟創作新聲之多,在早期琴家中是罕見的。他們的創作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工發展,在當時很有影響,因而有"並傳於世"的說法。戴顒所奏之曲"並新聲變曲,其《三調游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這兩首琴曲都是嵇康在《琴賦》中所稱道的。戴顒和嵇康同鄉,都是譙郡銍人。看來戴顒是繼承了嵇康關於琴的傳統。但是又"皆與世異",說明他能夠推陳出新,有所發展,而不是拘泥古調,墨守成規。對於民歌他也進行過加工改編,"嘗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號為《清曠》。"《何嘗行》和《白鵠》是反映愛情生活的相和歌瑟調曲,兩首民歌的歌辭內容比較接近,把它們合為"一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號為《清曠》",就帶有當時玄學、清談的氣味,可能已經離開原有傳統民歌的主題,表現文人的趣味和好尚。象《清曠》這類作品,在琴譜中並不少見,往往從標題上看是文人的東西,而其曲調卻是吸收了民間的創作成果。著錄中有《戴氏琴譜》四卷,可惜原書已不存。戴顒還在重塑藝術方面具有才能,如:當時有人鑄造了一尊佛像,總不令人滿意,顯得面孔太瘦,後來經戴顒的指點,削減了肩胛,才克服了原來的缺點。
宗炳(公元374——443)和戴顒一樣,也是兼長音樂和美術的藝術家。他"妙善琴書",又愛畫山水。曹"遠陟荊巫,南登衡岳。"每次出遊,常流連忘返。以後年老多病,擔心名山大川不能遍游,就畫出所游之處,張掛在室內。他曾對人說:"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可見他的演奏很富於想像,琴聲畫意已經融為一體。他演奏的琴曲題材一定會涉及山水景色,這也和當時盛行山水詩的風氣是互相吻合的。現存琴曲中這類題材不少,當與這一時期的文人風尚有關。宗炳還擅長演奏一首叫作《金石弄》的琴曲,這首曲子曾為晉代桓氏家族所推重。劉宋當局曾特地派了樂師楊觀去向宗炳求教(《宋書?隱逸》)。
柳惲(公元497前——503後)是南齊時琴家。他"雅善音律,尤篤好於琴。"他父親柳世隆以"雙瑣"指法出眾,人稱"柳公雙瑣"。柳世隆說過:"馬弰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可見彈琴在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柳惲"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復變體,備寫古今。"也是一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變革的琴手。他的琴藝主要學自劉宋時期的兩位著名琴師,嵇元榮和羊蓋。這兩人是戴逵的學生。柳惲能兼取兩家之長,融會貫通。竟陵王子良稱讚他"巧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辰。"說他在內容的表達方面超越了嵇元榮,在形式表現方面達到了羊蓋的水平。梁武帝也讚揚他說:"其才藝足了十人。"他還有《清調論》和《樂議》等音樂理論著作(《南齊書》)。
柳諧,北魏琴家。由於能創新,向他學琴的人很多,在北魏頗有影響。《琴史》中說他:"有文學,善鼓琴,以新聲手勢,京師士子翕然從學。"
《幽蘭》譜序中著重介紹了傳譜者丘明的情況,說他是"會稽人也,梁末隱於九嶷山,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還說他臨終前一年,才傳授給宜都人王叔明。他於隋開皇十年死在丹陽,享年九十七歲。譜序中並沒有一句提到琴曲和孔丘有關的話,此亦可證明《幽蘭》與《倚蘭》並非同一琴曲。看來,丘明的一生都是活動在南方,所以他才"妙絕楚調",但《幽蘭》一曲卻未必屬於楚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