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關注我們,來約茶哦!
習琴至今十一載,如今也以古琴授業,常有朋友問,既然同為樂器,古琴究竟有何不同?對此我常有古琴講座,主要講述中華文化,禮樂淵源,由樂及琴,論古琴創製神奇。但既然是樂器,根本處的根本,還是非同凡響,古琴的聲音,與眾不同。而如今,的確該加一句:必當與眾不同。
習琴日久,品評聲音不再言好壞,人有人外人,山有山外山,口味有偏好,立義有高低,群山推五嶽,五嶽首泰山,非以海拔高低論,以立義論。所以聲音有好,有更好,有不夠好,有此生難遇,有滌濾洗心。並不僅僅是話中有分寸,而是心裡有格局,知道世間萬物並非二元分化,有如於群山之中,觀得見各路珍奇妙景,知個中損益,於琴聲中方辨識得出何為好音聲。
當今琴人,或以琴演繹,或以琴修心,發心處不同,對於琴音的揀擇也就差之萬里了,自幼受老桐先生指教,得知琴音貴於:靜、潤、清、實。若發生洪亮松透也欣賞得來,登台演繹,可以盡眾興,不過於一室之內盡心盡情鼓弄,難免嫌吵。
自古,琴為修養,說彈琴養心,所以士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現在大眾眼裡的文藝事,本來其實是生活事,樂,藥同源,從造字看,我常附會說古人一開始就認為,音樂是不假植物,調育身心的藥。既然調馭身心古琴發音為樂,什麼是好聲音呢?
遇見
夏末,到南京親見呂(老桐)老師,許久未見他,最近常夢到,所以有了念想,買了7月18的機票,上午到南京,機場外,夏末的金陵氣溫悶熱,直到會館,因為有空調身體得以清涼。
吳門琴禪會館,位於南京1865創意園區,會館內裝點設置古雅,陳設眾多,中式廳堂布置,文玩擺件藏品,不似當今普遍的琴館,更像融合了文人生活的府邸,更多呈現的是完整人文生活狀態。說到這裡,十分慶幸和感慨,受教於老師多年,由於老師的生活狀態,言傳身教,使我更多的體驗到完整人文生活的狀態,古琴自不是獨立的一門樂器,它根植於傳統人文與生活中,在人文志趣與對心性生化的修養之士的生命里生生不息。
上午初到駐館的楊夢迪老師為做接待,下午見得老師,敘舊談新,順便選選琴,作為我成都教學使用,多為普通琴或至精品琴,我自己早年有幸得老師惠顧,留了一床仲尼斷紋衫木琴,聲音乾淨堅實,厚重,一直是我認定古琴杉木琴聲音的極致,前些日子,有朋友有興致,此次來也順便幫朋友尋覓下。
我選好了我的琴,然後試了試館內幾床極品斷紋琴,或音韻古質,或清越而堅實,相比價格,尤值收藏。我將以上與朋友回報,不料回音寥寥,放下此事,我買好次日晚準備回蓉的機票,便安享接下來在南京的時光。
次日周二,我早上十點多來到琴館,楊夢迪老師已在彈琴,我上午便自己翻書,且聽夢迪老師彈琴,與老師約好中午見面。
琴音寧靜,竟覺時間過的非常慢,放下手中的書,我突然也想彈一彈,會館廳堂中有琴桌,桌上兩床琴,一床真品斷紋仲尼,離我近的是青桐木仲尼,老師一直甚為珍貴,我一直因為對自己的經濟實力了解,未敢覬覦,所以連彈都沒怎麼想彈過。
待夢迪老師一曲收聲,我就開始對青桐琴把玩起來,先是良宵,覺得聲音乾淨,疏鬆,恬淡,而且有著鋼弦琴尤其難得安靜,十分安靜。彈琴多年,尤其是彈過蠶絲弦,對安靜的體會就尤其深刻,音樂,是時空藝術,親歷其中,有著時間空間等不可複製不可重複的獨立性,是時空藝術,就會產生時空立場,古琴古音,琴音一起靜下體會似乎總能復古,如今常講穿越,鼓琴間所感受到的情境的確能使人有穿越感。
而相較鋼弦,絲弦的確更安靜,古拙,聲一出,餘韻便滿滿的融化進空氣里,時空登時回復一千年,靜謐之中,不論彈琴聽琴者皆得其滋養。我曾有一床絲弦斷紋,彈的最多的琴曲是《獲麟操》,老師傳獲麟時,說獲麟是古曲,意趣清奇,不同於明清之後的曲子。多為人知的是古曲聲多韻少,獲麟、幽蘭這類的琴曲就是這樣的,獲麟曲中泛音、散音尤多,縱使是按音,也是少有變化吟猱。既然聲多韻少,出聲頻率大,致使稍有琴音過於響亮的、渾濁的,就顯得吵,所以彈獲麟多用絲弦,取義古拙,也更純粹安靜。
《良宵引》畢,不自覺得將琴調整至慢宮調(彈獲麟,用慢宮調),先隨性彈了一遍,這首琴曲如今彈得不算勤,自覺有諸多謬錯,於是重整精神又彈一次,這一次針對不經意犯得錯誤,我都一遍遍尋對,梳理清楚方往下彈。不覺琴曲已彈過5、6遍。越發覺得安然、恬淡、歡喜。先是拿出手機,錄了幾個片段,以期能留住佳音。但彈了片刻後,止不住生起:「如果之後自己的古琴CD能用這樣的琴錄音就好了」的想法。
說誠實言,這便是我對此琴真實的感受。
古人有言:性潔凈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
音清而實,恬淡而安心。是彈琴十多年來從未遇到的聲音。
青桐奇材
傳言,鳳凰非桐不棲,以桐木為琴是古已有之的佳選,當然非桐木所斫者亦多,非桐所斫,音韻具佳者也不少,但歷代遺物中,天桐地梓為絕大多數,可見以桐為琴為歷代琴師斫琴之優選。
木材不同,斫之為琴,其聲音審定亦有差異,如同品茗,高明者對茶氣,氣韻追求統一,但各茶各有的特殊是差異對待的,王生香先生曾寫《鑑琴六要》,其中對桐木所治琴的要求,頗多引文複製如下:
桐木:
《書經》上說:「嶧陽孤桐」。
《書傳》上說:「嶧山特生之桐中琴瑟」。
《詩經》上說:「倚桐梓漆、爰伐琴瑟」。
《莊子》上說:「惠子倚槁桐而瞑」。㳋謂:「槁桐琴瑟也」。
《風俗通上》說:「梧桐生嶧陽山岩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為琴,聲清雅」。
《夢溪筆談》上說:「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
(老青桐木料)
當中,清、雅、發越,是為要求,也實為優點,對於桐木,所謂木性皆儘是是難以複製更難得的時間錘鍊(桐木不堪承重所以真正能留存下來的完整大料頗不易尋),現今有不少斫琴師,說所斫古琴,皆為桐木,多為泡桐,聲音脆響,所斫得琴音韻或響亮,或宏大,但多有失清雅,發越之旨。老桐先生所得明代青桐木船板,歷明清於今三百年多,其木疏鬆沉靜,其聲清越雅正,實為琴道聲音的標旨,真真為稀世奇材。
琴體通身烏黑色,面無浮光,色韻盡由里透出。記得多年前和老桐先生聊到青花瓷,青花瓷先生家裡有前朝古物,也有當代工藝的產物,對青花瓷品鑑,記得先生所言,總結一句話就是:色浮者鄙......當代新工青花瓷,釉色艷麗,筆觸線條韻致清白分明,青色猶付於瓷器上,青花瓷中尚佳者,韻致內斂,色韻光氣皆似藏於釉內,其樸實艷麗,隱約中得見氣韻變化,流動升騰,含混一氣。琴器韻致亦然,《鑑琴六要》中,對琴的漆色評判有一條就叫『烏木色』,琴作為漆器經年曆久,漆色沉厚內斂,隱隱中含光,原文中形容引了兩段文字。
一則:
《紹興府志》上說「張宏靜有古琴,漆光褪盡,色如墨石」。
又一則:
《洞天清錄》上說「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盡,暗黯如海舶所貨烏木,此最奇古......」
閒談時先生提到,此青桐琴由製作好,到如今,幾經雕琢,漆面經由時間、空間的乾燥濕潤總有些許變化,為達完美,更是反覆打理,頗費些心力,才得如此韻致,若問今世造物之稀有精巧、音韻氣度,青桐琴實為一絕,老桐先生也嚴肅的說:「堪當傳世之寶......」
不禁讓我回想起,這琴我並不是第一次接觸,兩年前,與南京商聖茶會分享古琴,當時從老師處借的就是這青桐木的琴。當時的印象就覺得琴音乾淨,講座環境其實相對嘈雜,在我講座中更重要的也是講,圍繞『明琴理』的部分,彈琴分享自比不上一人撫弄的細緻,因此事實上並沒有多麼強烈的主觀印象。幸得這次來南京,有了這麼一個契機得與這樣的聲音相遇,想想如古人所言,玩索而有得,慢慢玩味體會中反而找到真趣。
歸旨
過去老師指導,這次更近一步的領教了,對於聲音的評鑑的形容,在這裡做一個梳理。
當今時代,琴有了演繹需求,要登台,需要聲音外放、松透,甜潤度高,視為好琴,甚至於追求混響,電古琴之類,樂器市場流行趨勢百花齊放,標新立異其實是好事,古琴在新時代有新變化未嘗不可,不過變化之中大家是否還能記得,了解,甚至於體會到古來琴所擁有的特殊價值?體驗非同凡響的聲音?古琴所具備真正的功能性?這些都值得注意。
當代古琴鑒音立義多有分歧,甚至曾在川中以為知名琴家處共同聽了兩床琴,兩琴價格相差15萬,朋友問兩琴差異,琴家含糊其辭,最終推脫說貴的琴為蕉葉,做工不同,所以貴。
我竟一時無語......
對好的樂器品質的追求,古今中外都有相通處,甚至很多品評角度和對音箱甚至耳機的要求也有相通處,聲音乾淨明晰、追求發聲強度、並且還能柔和甜潤,以至於操作者的手指操作反饋感也很好等等。在我看來都是可以作為品評樂器甚至古琴的方面。但古琴終是有其精確點的,聽琴審音,其實不僅是耳朵功夫,更是心性功夫。古來傳琴道,
明琴理
覓良琴
精技法
竟全曲
我常說。覓良琴除了結果性的購買,更重要的是心性提升的辨識。能否鑑別琴音的堅實通透,以至於安靜頤養,本來自於對自我身心的了解,以及對客觀事物的洞察,有好心性由此方能見高下。
受老桐先生指教,彈琴審音,貴:靜、潤、清、實。安靜,甜潤,潔凈清麗,堅實厚重。這樣聲音的追求歸旨事實是經典人文中對:潔凈性以端理的追求,其實際的體驗呈現就是:含至德之和平。十餘年習琴,摸過的琴不少,除了對音質辨識的積累,更清晰了琴音對自身狀態的影響,青桐琴除卻聲音的安靜,沉厚,平和,恬淡等音色音質優點,尤為珍貴的是無端的讓人進入一種安然的情境。
最終受老師照顧,得以讓我將青桐琴買下,回蜀中後,為得此至寶,多次邀約友人撫琴共享,皆得讚嘆,朋友中有一位武器研發專家,對各類聲音頗多痴迷,聽青桐琴音嘆未曾有,宏透堅實中又不失安然恬淡。更甚的是一位修行者聽後問我此物是否曾有特殊加持?我回答說,沒有聽老師說過。問他何出此言,他說:其他琴聲也亦讓人生靜,但內心念頭總還是不時冒起,而青桐琴音韻尤為特別,有著一種攝受力,讓人自然妄念消散。
我所例舉這些,並非玄妙,而是回歸中華禮樂,以至於古琴的原本初中。荀子樂論中說:樂行而志清。或溪山琴況中的:雪其躁氣,釋其竟心。其歸旨都終是自我心性的升華。琴為載道之器,自當如此。
能得遇老桐先生,以及他所制的青桐琴,不得不讓我想起吳清源提及他和瀨越憲作的相遇:
洪福齊天,三生有幸。
丙申年秋初於蓉
楊灝頓首
關注我們,來約茶哦!
品鑑地址:南京市鼓樓區
廣州路83號清涼山
掃葉樓五蠹茶坊
聯繫電話:13605179660
13913979309
(王女士)
交通工具:公交6路,303路,
91路,317路,20路,152路,
132路於清涼山公園站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