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德州79歲老翁54年古琴情


2014/06/21 來源:德州新聞網
這是琴譜,你看得懂嗎?
對於很大一部分中國人來說,認識古琴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畫卷打開,高台之上一人身著漢服,坐在一張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前面,撥弄琴弦,清澈的弦音如流水般傾瀉出來,讓眾多中外觀眾深深為這種古老傳統的藝術神迷。

前不久,家住德城區的79歲龐雨珠老人,成功申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
此事項一經報導,在德州掀起一場尋古琴、聽古韻的風潮。
德州有位省級「非遺」傳承人
中國古人對琴多有研究,古琴也因此有了許多傳奇故事,如諸葛亮瑤琴三尺勝雄兵,司馬相如一曲琴音定終身,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在德州,也有一位撫琴大師——79歲的龐雨珠先生。在4月份評選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龐雨珠獲此殊榮。

龐雨珠25歲師從於山東省諸城派古琴家、古琴藝術第四代傳承人張育瑾先生。與古琴結緣的54年間,龐雨珠曾應邀出席全國第三次古琴打譜會、兩次成都中國古琴藝術國際交流會、首屆國際孔子文化節等學術研討與演出活動,並著有《古琴簡明教程》《中國古琴音樂文集》。

走進龐雨珠的家,客廳或者臥室無處不展示著這位老琴人對古琴的喜愛之情。在龐老的臥室,抬頭就可以看見五張古琴整齊掛在牆上,與木製家具和裱好的書畫輝映,相映出這個家庭的古典、素雅,又如劉禹錫所說: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古琴,又稱「七弦琴」,在中國已有3000年的歷史,是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列為歷來文人修養中的「琴棋書畫」之首,在中國傳統樂壇上,古琴也被視為「八音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相傳古琴始於周代,最初只有五根琴弦,周文王與周武王常撫琴,但卻日漸發現五根琴弦發出的聲音不夠悠長,逐每人加了一根,後來人稱所加兩根琴弦為「文武二弦」。

龐老說,彈古琴使人豁達。撥動古琴絲弦,琴音裊裊,在清幽的音律中,仿佛擁有一份清凈的情懷,一種淡遠的人生態度,這也正如文豪蘇東坡所希望自己的一生「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一般。
古琴和「瑟」「古箏」有區別
在龐老推廣古琴藝術的多年經歷中,最讓他尷尬的是,許多人分不清「古琴」與「瑟」「古箏」的區別,認為他們是同一種樂器只是叫法不同,這是一種誤解。

龐老介紹說,關於瑟,「錦瑟無端五十弦」,它與七根弦的琴在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區別。此外「琴」體積較「瑟」為小,音量較小,弦也較少,用於妙齡少女或者俊俏書生當著客人的面演奏。「瑟」體積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則音色變化多,用於帷幕後面隱匿處作為背景音樂的演奏,目的是給賓客飲酒談天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而非用於專場音樂欣賞中,所以琴師可以是技術嫻熟的老叟老婦。
雖然成語「琴瑟和鳴」流傳至今,但演奏古瑟卻早已失傳,自唐朝便沿用極少,如今保存下來的古瑟鳳毛麟角,演奏、推廣上遠不及古琴。

而關於「箏」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分瑟為箏」,《集韻》就有「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以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繫起來了。

龐老說,在音色上,古箏聲音明亮清脆,古琴聲音韻多綿長,而且古箏聲音是立體向上的,古琴的聲音低沉向下。另外,演奏形式有很大差別,兩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技法。比如古箏的搖和顫,比如古琴有吟猱綽注,再有古箏琴弦繃得比古琴緊很多,需要戴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則不用。
獨一無二的「打譜」藝術
《紅樓夢》里有這樣一個片段,賈寶玉去瀟湘館看林黛玉,發現她正在看一本書,寶玉不識書上字打趣黛玉說:「妹妹越髮長進了,看起天書來啦。」黛玉嘲笑他:「好個念書的人,連琴譜都沒見過?」其實林妹妹看的是古琴譜,它借用漢字的偏旁部首,與數字拼合而成,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彈奏方法,稱作減字譜。
自有古琴以來,在琴譜出現之前,學琴都是靠師徒之間口授心傳,一句一曲,古琴的指法隨之逐漸複雜,漢代開始有彈琴手法的名稱記載,這些手法又稱為指法,為了方便記憶,彈琴人便將指法用文字記下來。

其後又把整首琴曲每一個指法用在哪一條弦的哪一個徽位的彈琴方法詳細記錄下來,並將琴曲的調名記下,便成為琴譜。對琴人來說,它一目了然,而對不懂琴的人來說,想要看懂它就難如天書了。

古琴譜不但難看懂,且創作手法獨一無二。龐老說,古琴譜只有音高沒有節奏,琴人需要根據樂曲意境和多年彈奏心得經驗進行二次創作,術語叫「打譜」,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一年」之說。這也使琴樂成為一種活的藝術,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記譜法都無法比擬的。

此外,對古琴譜,琴人們還有句俗語:破琴值萬金,一頁琴譜一兩金。在古琴人家中,琴難得,琴譜更是可遇不可求。龐老研究古琴54年,家中也只藏了兩本琴譜。
古調雖自愛,期待新人傳
龐老介紹,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琴德」的標準: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

作為德州市唯一古琴藝術代表性繼承人,龐雨珠一生致力於古琴研究與發揚,教過學生近150人,但他也表示,古琴不同於其他樂器,七根弦通過指法變換能彈奏出245個音位,從基本功到彈曲子至少半年。此外,曲譜複雜難懂,必須經傳承人解讀、示範演奏才能讓人明白,一旦離開傳承人的口手相傳是無法傳承的。

另外,古琴的韻味虛靜高雅,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閒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這對於生活緊張、性格浮躁的年輕人也很難做到。

「以我現在的精力,即便是真的想學,熱愛這門藝術,也要先考察他的音樂功底和對音樂的領悟力,越是因為後繼乏人,我越是想要培養一兩個能繼承我畢生所學琴藝的年輕人。」龐老說,對這門即將流逝的藝術,雖痛心但也不失希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