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蘇州七旬老人成古琴絲弦製作唯一傳承人

2014/07/04 來源:揚子晚報
早在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繼崑曲之後,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良琴配良弦,作為古琴的最重要載體也是不可或缺的。
潘老向記者展示利用機器纏絲弦。
這些是製作好的古琴絲弦。
潘老的女兒潘贇。
製作好的古琴絲弦一根長達2.5米左右。
早在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繼崑曲之後,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良琴配良弦,作為古琴的最重要載體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記者了解到,現在市場上的古琴配的多為鋼絲弦,鋼弦雖穩定耐用,但音色卻大打折扣。絲弦所產生的韻味,是獨一無二的,而現如今古琴絲弦的製作技藝卻瀕臨失傳。
幸好,蘇州運河社區有一位制弦師傅,今年70歲的潘國輝老人。老人是古琴絲弦製作技藝唯一傳承人,而他36歲的女兒也從去年起開始跟他學習這門技藝。如今,潘老正積極為這門技藝申遺,希望後繼有人。
3人同時學制弦技藝
卻只有潘老堅持了下來
潘老退休之前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製作工人。潘老坦言:「當初就是想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可以養家餬口,但是想不到,這門手藝我一做就做了54年,如今卻難以割捨這一相伴了大半生的工作!」
作為古琴絲弦製作技藝全國唯一傳承人,潘老告訴記者,其實當年和他一起學制弦的並非只有自己一人:「當時我還在學校,就被選中跟著師傅學習製作古琴弦,當時和我一起學習的一共有3個人,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中途都走了。」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半途棄學,多因古琴弦製作學習十分枯燥,日復一日地重複製作,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但是潘老卻自得其樂,他告訴記者:自己從1961年開始製作古琴弦,退休之後更是在廣大琴友的要求下繼續做起了古琴弦。
目前,潘國輝是國內唯一的古琴絲弦製作傳承人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潘老的師父正是蘇州著名的制弦師方裕庭。六十多年前,方裕庭是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一位制弦工人,所製作的絲弦品質極佳,但僅用於二胡、琵琶等樂器。
潘老告訴記者,抗戰期間古琴弦的製作技藝曾一度失傳,當時的琴人買不到絲弦,得知方裕庭是制弦高手特意登門拜訪。方裕庭等人便依據琴書上的傳統造弦方法,加以研究,按古書試做,經歷多次失敗,終於成功製成了古琴絲弦。
方裕庭離世後,作為徒弟的潘國輝一直堅守著這門生僻的技藝。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琴家吳景略先生研究發明了鋼弦,而絲弦的凝重與古樸卻是鋼弦所無法企及的,弦的材質也直接影響到琴的音色,絲弦的特點在於韻長味厚、蒼古圓潤,將古琴清心雅韻體現得淋漓盡致。
最細的絲弦至少要300多根蠶絲組成
昨天下午,記者在潘老的制弦工作室內看到,擺放著各種工具。潘老告訴記者:「別看只是幾根簡單的弦,製作起來還挺複雜,現在市場上很多弦都是用鋼絲製作的,鋼絲弦彈出的音有金屬韻味,卻不如絲弦彈出的聲音純凈有韻味,真正懂古琴的人還是會選用蠶絲弦。」
「首先是選材,需要選用蠶絲,選蠶絲時則要選擇色澤潔白而且粗細均勻的絲線,只有這樣,將絲並在一起才更容易結合成一根弦。」老人說。記者看到,潘老選用的蠶絲非常細,六七根並在一起甚至也只相當於一根頭髮的粗細!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古琴的七根弦粗細不同,最細的直徑0.9毫米,最粗的也才1.7毫米,而七根弦的粗細是有一定的比例,其中最細的要300多根蠶絲並在一起,而最粗的要上千根蠶絲並在一起。
為了提高效率自己設計制弦機器
因為琴弦粗細要求不一,所以最後有道纏弦工序,在做好的弦外纏上蠶絲使得原先的弦變粗,纏不好則會影響音質。潘老告訴記者:「這一步驟也是古琴弦區別於一般弦的地方,纏弦要注意弦的鬆緊度和均勻度,所以即便纏一根弦都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為解決這一問題,潘老自己畫圖紙設計纏弦機器,讓琴弦製作從純手工變成半手工。
如今潘老年歲漸高,最讓他擔憂的是,這絕處逢生的古琴弦製作技藝會再度失傳。談起收徒弟,潘國輝憂心忡忡地表示:「古琴絲弦製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至少得有十幾年的學習和經驗才能自己獨立製作琴弦,但是由於學習過程十分枯燥乏味,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去學,也堅持不下來,這是我最擔心的。」
不過,讓潘老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兒潘贇在自己的薰陶下也對古琴情有獨鍾,不但喜歡古琴的彈奏,同時也慢慢地對古琴弦的製作頗感興趣。
36歲女兒辭去工作跟父親學制弦技藝
今年36歲的潘贇是潘老的獨生女,喜歡古琴,幾年前開始學習古琴彈奏。正是由於這樣一種對古琴獨有的情結,潘贇愛上了古琴的彈奏,同時也對古琴弦的製作頗為感興趣。
本是公司白領的潘贇在徵得父親同意後,在去年辭去了本職工作,轉行跟著父親學起古琴弦的製作技藝。潘贇告訴記者:「父親年紀大了,這門技藝需要一個傳承人。父親做了50多年的琴弦,我要繼承發揚下去,幹什麼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做一行就該愛一行,這樣才能做好。」
如今,潘贇並沒有能完全學會父親那套制弦工序,但她表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也能出師,得到父親的全部真傳,這樣也能讓父親早點「退休」,在家好好休息安度晚年。
不過,潘老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弦的製作,讓這門手藝得以繼續傳承下去。樸實的潘老告訴記者:「其實我也不懂得什麼申遺,也不想去申遺,但聽別人說申遺後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所以我就申請了,希望成功後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並學習這門技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