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餘年,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心設計「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他們所彈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歲的許尚俠是一名「隱居」在沙鎮的斫琴師,甚至連鄰居都不知道他做琴,他所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構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總結了一套完整並且成熟的製作流程。
斫琴師大都聚集在我國的南方,如杭州、揚州;而在北方,寥寥無幾。在聊城,更是獨此一家。2014年聊城市政府在所拍攝聊城《中華水上古城》宣傳片中所用琴曲與古琴皆出自許尚俠之手。
2015年11月,古琴斫制技藝榮獲東昌府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許尚俠正在申報市級非遺項目。5日,記者在沙鎮採訪了正在製作古琴的許尚俠。(記者 呂曉磊)
昔日木材商賈,隱居鄉野斫琴
許尚俠曾是沙鎮一家小有名氣的木材家具廠的老闆,事業小有成就,「20多年前,我無意間聽到了古琴的典雅琴聲,立即被獨特聲音所打動,於是就成了古琴的鐵桿粉絲。」不光聽琴、彈琴,他還做琴,並於1995年成立了「泰和琴坊」。
從福州、浙江,到河南、河北……20年的時間裡,通過拜大江南北多地的多位知名漆藝與斫琴大師,與諸多名家交流,熟練掌握了古琴製作的古法工藝後,許尚俠是一個成功的家具廠老闆之餘還成了一個專業的斫琴師。
五年前,在許尚俠的木材家具事業如日中天之時,許尚俠又一聲不響地「消失」了。這一次,他索性關掉了如日中天的家具廠,隱居於鄉野庭院,專注於製作古琴。
「臨近春節的時候,他沒跟家裡任何人說,忽然就把30多名工人全遣散了,家具廠也不幹了」,兒子許良說,當時自己對父親的行為很不理解,因為當時正是家具廠紅火的時候,每年的凈盈利保守的估計也在50萬左右。
「再繼續幹家具廠無非也就是多掙些錢,干一輩子我也只不過是個木匠,而古琴不一樣,古琴可以修身養性,這是天壤之別,而做古琴就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所以我解散了家具廠,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這份孤獨。」於是,許尚俠正式棄商從藝,專心斫琴。
「古琴自古以來就不是給人表演的樂器,而是傳統文人提升自身修養、陶冶情操的樂器。」說著,他給記者展示了他做的傳統絲弦古琴,這種絲弦琴音量僅供小空間內的數人聆聽。「這種絲弦古琴聲音不大,卻聲音通透,有豐富精微的表現力。古人形容古琴聲是『金石之聲』。金是編鐘,石是編磬。說明音色沉靜的古琴也能發出非常有力的聲音。」許尚俠說,這種特質正與中國傳統文人追求的精神意境相符合。
古琴製作是份孤獨的工作,現在很少有年輕人能耐得住這份寂寞。讓許尚俠欣慰的是兒子許良也是熱愛古琴的人,從最初對自己關閉工廠的不理解,到現在父子倆一起尋材、斫琴、撫琴,今年26歲的許良跟隨父親制琴已有3年。較一些非遺項目面臨無人接班的窘境,許尚俠還是幸運的。
一把古琴,三年137道工藝
「古琴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是非常複雜。」許尚俠介紹,古琴在形制上講究對稱,是中國人「中庸」理想的一種物化表達。此外,古琴面板呈弧形,底板平直,象徵著天圓地方;古琴一端較高,代表高山,中間用長長的琴弦,象徵流水,宋朝《碧落子斫琴法》中就講過,這是「山高水亦長」的自然大美境界。這些基本設計,融合了幾千年中國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審美追求,這些也是斫琴者必須遵循的傳統,如果改變,會有損於古琴文化的完整。所以,許尚俠父子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古琴。
不僅如此,古琴在選材、用漆方面更是考究,「杉木面子梓木底」、「面桐底梓」,這是古人通用的選材搭配。也就是面板用杉木或桐木,因為它們的質地較軟且松透,利於琴弦的振動。底板用梓木,因為它質地偏硬,但又能參與聲音的振動,促成聲音的縱向擺動,讓琴聲在悠揚之外,還能產生下沉的感覺,不漂浮,才能直抵人心。
「良工不如良材。選良才,用意深,五百年,出正音。做古琴至少得是百年老料,無蟲蛀、無疤結、紋理順直,敲擊如鐘磬之聲」許尚俠說。
而做了幾十年木材生意也讓許尚俠練就了一雙要選木材的「火眼金睛」,生長多少年的木材、甚至木材是陰面材陽面材都逃不過許尚俠的眼睛,憑著多年和木材打交道的經驗,許尚俠在辛苦尋材的路上也淘到了不少寶貝,在斫琴室里,許尚俠拿出一塊木材展示給記者,「這是一塊上千年的老材,像這種寶貝可遇不可求」,這是許尚俠從廣西淘得的寶貝,這塊木材原是一家寺廟大廳的大梁,因為寺廟修葺,許尚俠這才搶到手。這塊材料一拿到手,立即就有琴師找到許尚俠要求定琴,並且表示類似木料的古琴有幾架要幾架,不計經濟成本,但許尚俠拒絕了琴師的要求,「這種材料可遇不可求,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我也不願意我做的琴被人倒來倒去,成為賺錢的工具」。
按照傳統斫琴法,古琴灰胎要使用天然大漆,這樣才能保證聲音自然透出來。這就需要前後一年多的上漆、刮漆、自然風乾的過程。而大漆工藝正是許尚俠祖傳的技藝,他自幼隨父學習大漆工藝。 據了解,能把大漆犀皮工藝做在古琴上的斫琴者,在全國也屈指可數,「用天然石色大漆工藝製作的古琴要上40多遍大漆,每上一道漆就要把琴放進蔭房等至少半個月時間才能上第二道漆,然後再上漆再晾乾。現在很多古琴會採用化學漆,20多天就能幹透,但音效和天然大漆工藝差得太多」。
為了使古琴的音色圓潤飽滿,製作古琴所用的膩子也特別考究,是用鹿角搗制而成。許良從倉庫中提出一袋搗成細小的粉末的鹿角,「還要用細眼羅篩除去粗粒,篩過的鹿霜再勾兌生漆,攪拌成泥,刮在整個琴身上,陰乾後磨平,經過幾次同樣工序直到漆曾達到相應的厚度,甚至有段時間聊城藥店的鹿角都被我買斷了。因為鹿角比較名貴,所以現在有人會用瓦灰或其他材料,但那樣的話琴的音色就會大打折扣」。
現在,許尚俠父子做古琴仍沿用基本古法,一張琴,選好材之後要經過一到三年的晾曬,即便是晾好的材料,從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時間跨度也達三年,其中晾材需要一到三年,製作需要兩年,經過137道工藝,沒有機器,不請工人,全部是父子二人純手工製作,古琴所有的線條、弧度都是用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保證每一張琴的音色」。因為工序繁多,耗時太長,所以許尚俠父子每年的成品只有15張左右,「這張琴還沒開始做就被一位相熟的琴師預定了,」許尚俠說。
以琴養琴,只結有緣人
供不應求,古琴給斫琴師帶來的最大財富是金錢嗎?
「如果我想通過古琴來賣錢,我根本不會關掉家具廠,古琴給予我的,是錢換不來的東西。做琴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最初,許尚俠做的古琴都送給了朋友,但因為古琴的製作成本太高,後來許尚俠就「以琴養琴」,開始出售古琴,然後把售得的錢再用來製作古琴。
但許尚俠的琴並不是有錢就能買,曾經有一張用108塊六邊形小材接而成的百納琴,每塊小材進行編號篩選,一塊百納面板,根據所需音色不同,每塊六邊形小材使用的材質也不相同。這張琴有人出價十五萬,但許尚俠沒賣, 後來有位痴迷古琴卻囊中羞澀的學生,許尚俠在他兩萬塊錢都沒籌夠的情況下,就把琴給了他。「不懂琴的人不賣,有的人說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這種人給多少錢也不賣。我只賣給真心喜歡古琴的人,137道工藝,都是心血,就像嫁閨女,只結有緣人。離琴近了,離名利就遠了。」許尚俠說。
許尚俠一直稱自己的琴坊是個小作坊,自己是個手工藝人,「手藝人不光要有手藝,還要能守得住技藝,然後傳承下去。」所以,除了斫琴,許尚俠父子還免費教喜歡彈琴的孩子彈奏古琴,只要喜歡學琴,他們就免費教,並且免費提供琴,「古琴這種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我們要傳承下去,歷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賢,如果培養10個能有一個成才,也算是一種功德。」(聊城新聞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