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古琴的收藏與鑑賞:歷史悠久 流派眾多

古琴的收藏與鑑賞:歷史悠久 流派眾多

2014/10/24 來源:天津美術網
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它和瑟同時期出現。在中國的名仕文化中,以琴為首尊,琴就特指古琴,之所以加上這個「古」字,是為了區別後來從西方流傳來的鋼琴。所以,古琴有悠長的3700多年歷史,「古琴」這個名字卻只始於19世紀20年代。

古琴古韻 歷史悠久
因為身世太過久遠,琴到底是誰發明的,已無從考據,伏羲、神農、黃帝都是廣被猜測的造琴人,還有很多研究者認為琴出現於虞舜時期。可以肯定的是,琴最初為5弦,既代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也與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發展到周朝,周文王在被囚禁時因思念兒子伯邑考,遂為琴加了一弦,稱為文弦。到周武王伐紂時,又加了一根弦,稱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到了東漢,琴的型制最終被確定,併流傳至今。琴的標準長度為3尺6寸5分,象徵一年有365天,琴面上有13個白點,稱為徽。13個徽象徵一年中的12個月,居中最大的徽象徵閏月。

古琴體態頎長,造型優美,依傳說中的神鳥鳳凰之形製成,它同時也很像橫躺著的人體。不論依照鳳形還是人形,古琴的每個位置都是以額、頸、肩、腰、尾、足等人或鳥的身體部位命名的。仔細觀看,又會發現每張琴都有自己的樣貌型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琴式。一般來說,古琴大致有14個琴式,分為仲尼式、伏羲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等。狀若一片芭蕉葉的蕉葉式是工藝最繁複的琴式,它精美的琴體和清潤的琴聲堪稱雙絕。簡潔的仲尼式是初學古琴者的好選擇,因為越是簡單的琴式,音色越容易把握。
杉木和桐木因為木質疏鬆,透音效果好,一直是制琴的首選材料。琴面代表天,多採用杉木、桐木;琴底代表地,一般選用杉木。古時,制琴被稱為斫琴。東漢時期,斫琴技術已經很高超,蔡邕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斫琴家。到了唐代,名琴名家輩出,唐琴也因形美音美一直在收藏界獨領風騷。在震旦博物館裡,有一組珍貴的4件唐代彩繪陶女樂俑,樂俑皆屈腿席地而坐,手中依次拿著琵琶、鞀鼓、古琴及箜篌演奏,如實反映了琴在那個歌舞盛世的樣貌。

流派眾多 名曲裊裊
古琴有泛音、按音、散音3種音。細聽之下,泛音像天,按音像人,散音如同大地。天地人三籟,古琴以一器之身,奏出空靈虛緲的三籟,實非一般樂器可比。

琴文化具有極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現今流傳下來的古琴譜有150多部,琴曲3300多首,琴歌300多首。由於琴譜只記載弦位和指法,不記載音高和節奏,後人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打譜,即按照琴譜彈出琴曲。這個過程對打譜者要求甚高,不僅要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還要能揣摩曲情,加入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造,以便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這個再創作過程因為不同個體的介入,造成古琴個性化特徵鮮明的屬性。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風格不會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也會各有特點;同一曲目由不同琴家演奏,風格迥異更是正常。古琴流派眾多亦因此而來。

古琴流派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只有特點不同,所以古琴特別講究口傳心授。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比如廣陵派,該派的演奏特點是跌宕悠遠,中正自由;九嶷派講究蒼勁堅實,代表人物管平湖先生古琴造詣高深,他演奏的名曲《流水》作為全球人類代表性藝術被刻成唱片,由美國旅行者號帶上太空,向外星人和太空展示來自地球的聲音,這段7分鐘的中國古韻在宇宙中長久迴響。

古琴名曲眾多,如《長門怨》、《梅花三弄》、《憶故人》、《洞庭秋思》、《酒狂》等,曲聲或高古雅正,或空靈悠遠,令聽者心靜寧和,神思天外。琴道講究「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的深遠意境確實非同凡響。

古琴音形俱美,集諸多高雅品性於一身,幾千年來始終為文人士大夫追賞。醇和淡雅、清亮綿遠,是形容其音色中正平和;精整富麗、古意盎然是形容其形體嫻雅端莊。就連傳世老琴漆面上產生的斷紋,也被視為殘缺的美,收藏家們依據斷紋的形狀為其起出「牛毛斷」、「流水斷」、「蛇腹斷」、「龜裂段」、「梅花斷」等充滿詩情畫意的花名。

傳世名琴 各有傳奇
每一張傳世古琴都曾書寫出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

2011年,1200多歲「高齡」的唐代古琴「大聖遺音」在嘉德拍賣行創下1.15億元的成交天價,第二次創造身價輝煌。這張古琴最為人知的原主人為有「京城第一玩家」美譽的王世襄先生。當年,王先生用夫人袁荃猷先生多件首飾和一本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作價才換回它。古琴歷經文革劫難,伴隨王世襄夫婦走過55個春秋。袁先生於2003年去世後,王先生決定為它另尋主人。嘉德拍賣行主持了當年那場盛況空前的拍賣,「大聖遺音」風頭無兩,最終以891萬元成交。但出乎眾多藏家和市場預料的是,這張古琴在被拍走8年後重現江湖,身價居然達到駭人的1.15億元!如果王世襄先生還健在,恐怕也會「當驚天下殊」。

「大聖遺音」是第二張拍出過億價格的名琴,首張創出破億紀錄的名琴是北宋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御銘「松石間意」琴,它在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以1.3664億元成交,也一舉成為國內文物市場首件破億元的樂器和古董器物。

其實,第一張進入拍賣市場的古琴是唐代名琴「九霄環佩」,它在2003年嘉德春拍以346.5萬元成交,價格並不像今天這樣驚天動地。古琴近年來價格飆升,究其原因是真正具有收藏意義的古琴,存世量非常稀少。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存世包括民國在內的古琴數量不超過2000張,而唐代古琴只有約區區20幾張。

筆者曾親手彈奏過「九霄環佩」,這張千年名琴生命力異常旺盛,只經過一段時間對環境的感知適應,專業人士稱之為「甦醒」的過程,它就在演奏者手中流瀉出曠遠醇美的樂聲。

在傳世名琴榜單上,春雷琴、獨幽琴、老龍吟琴、飛泉琴、玉壺冰琴、萬壑松琴、飛瀑連珠琴等一眾唐宋明代古琴都名冠天下,深受愛琴雅士喜愛卻又常常一琴難求。

名家名琴 值得珍藏
古琴收藏價格一路高走,一段時間內翻升幾十倍的琴價並不是每位收藏人士都吃得消的,從哪類琴入手收藏就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

內行藏家一般把古琴收藏分為三個檔次。唐、宋、元代的傳世名琴和明代皇室用琴為最上等。這類古琴存世量極少,能遇到一張,簡直三生有幸。但它們的價格也最為驚人,拍賣市場就是由它們在不斷刷新天價。身價稍遜的是明朝文人製作的古琴,此為第二檔次。它們因為比前一類古琴存量略多,價格也就略微低些,但價格也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親近的。第三檔次的古琴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作品。此時期的古琴質量品相已遠不如前朝前代,它們的市場價值也就難望前兩類的項背,但其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可能也基本沒有,普通收藏者的荷包對應它們的身價依然顯得乾癟。

筆者認為,收藏應從當今名家製作的名琴入手。評判古琴的好壞最主要看其音色,而音色的優劣來自製琴的木材和制琴家高深的個人造詣。不少老屋、廟堂的房梁都是由年事甚高的桐木、杉木製造,這些老木料乾燥堅硬,用它們製作的古琴音色純凈沉雄。如名家覓得如此好料,再輔以傳統手工工藝,歷經幾百道工序,就會誕生一張新制名琴。

筆者了解到,馬維衡、曾成偉、王鵬等幾位當代制琴大師,他們製作的琴都很有個人特色。由於古琴必須手工製作,只有識琴懂樂的人才能製作它,好的斫琴家必然也是好的古琴演奏家。比如,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曾成偉先生就是國內蜀派古琴的代表人物。他從小師從外祖父、蜀派古琴家喻紹澤學習,還是蜀派古琴大師張孔山的第六代傳人。在演奏之餘,他精研斫琴技術,個人深厚的藝術底蘊保證了他製作的每一張古琴都是珍品。揚州的馬維衡先生也是「彈而優則作」,他製作的古琴自成風格,名頭甚響,有「馬琴」的美譽,業內人士一致公認「馬琴」不僅音色好,價格也很公道。

有一句略帶玩笑的行話提醒剛入門古琴學習的新人:千萬不能到木匠那裡買琴! (鄧海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