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榮在斫琴
古琴,在西周就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廣泛流行。因蔡邕聽音辨材而制焦尾、司馬相如彈綠綺追慕卓文君等傳說而有了「焦尾」、「綠綺」之美稱。但正如唐代詩人劉長卿的絕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到了現代,古琴依然難改其「小眾」文化的屬性,彈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則更為罕見。
然而,自古高手在民間,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一個幽靜之處,有這麼一位中醫師,而且他居然還是一名技藝精深的古琴演奏家、斫琴者,他削木為琴,練絲為弦;撫弦操縵,品味琴韻。正應了這句話——不會彈琴的中醫師不是好斫琴師。
琴者功夫在琴外
亦琴坊,隱藏於蓮下鎮神洲村的民宅小屋之中,坊主人高桂榮在這裡斫琴、撫琴、傳藝。
琴台之後,高桂榮微閉雙眼輕撫七弦,開始一曲《梅花三弄》,一時間小屋裡曲音清幽、空靈飄逸。觀高桂榮指法,活躍、多變,以至清琴聲寫至清之梅花,用輪指、跪指、掐起、撥刺、滾拂、長鎖、短鎖等技法,旋律音色清亮,節奏活潑而富於動感,表現出「風盪梅花,舞玉翻銀」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蕾,迎風搖曳,生機勃勃……
自古以來,琴都是中國文人雅士風韻之首選。以琴會友,就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高桂榮說,欣賞古琴曲,如果能懂得琴曲所要表達的景境,欣賞起來才能更加透徹。像《流水》一曲即寫盡流水之種種形態,又描繪出了流水之儀態萬千,從潺潺清泉,到洋洋江海,寄情志於流水之間也。《離騷》一曲是後人托屈原而作,描繪屈原心懷憂患、不忍遠離故土之矛盾心理與生不逢時之苦楚。
47歲的高桂榮出身澄海中醫世家,家學淵源博大精深,著名古箏名家高哲睿就是他的叔公。
出於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民族樂器的喜愛,高桂榮一直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各種傳統藝術,精通潮州古箏、二胡、洞簫、古典吉他,音樂功底紮實。此外,他還精於書法、太極拳,並曾在杭州西泠印社學習篆刻,可謂多才多藝。
高桂榮告訴記者,古琴的彈奏跟一切的藝術共通,除了要求技法外,更加注重的是「功夫在詩外」,長年累月學習積累,提高自身的修養、審美能力尤為重要,其中即包含了對古琴曲意境的解理。像《廣陵散》,就必須彈奏出其中的戈矛殺戮之氣,像《大胡笳》卻須演繹出一種肝腸寸斷的感覺,這些都需要演奏者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深刻理解才能演繹出來的。
覓名師學古琴
由於家中幾代行醫,高中畢業後,高桂榮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中醫醫術,子繼父業成為一名醫生。工作之後的高桂榮對音樂的熱愛和投入並未減少。
「年少時在廣播劇里聽到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配樂《高山流水》,瞬間折服在古琴的魅力下。十多年前終於買到人生第一台古琴,一本《怎麼彈古琴》就是我的啟蒙老師。」原來,高桂榮30來歲才開始學古琴。
1995年,高桂榮買了人生的第一把古琴,並利用業餘時間練習彈奏。但那時候整個汕頭會古琴者寥寥,教授古琴者更是沒有。苦於師從無門,高桂榮對古琴的學習一直進展緩慢。直到2003年,高桂榮終於覓得一外地來汕頭髮展的古琴老師鄧偉強,跟隨他學藝。由於他音樂基礎極為紮實,琴藝進步神速。
如今,高桂榮通曉數十首古琴曲,擅彈《瀟湘水雲》、《流水》、《幽蘭》,他還將《寒鴉戲水》等潮樂名曲改編移植為古琴曲,將《普庵咒》改編為古琴二重奏,琴藝獲得汕頭音樂界乃至國內古琴界行家的肯定和讚許。
古法斫琴合天理
高桂榮在琴藝大增之後,又碰到了新的煩惱——原來買來的琴已經不適合自己彈奏了,而大師級別製作的古琴動輒數萬元,又確實消費不起。這怎麼辦?自幼動手能力極強的高桂榮決定,自己斫琴!
為此,高桂榮翻閱了大量古籍資料和專業書籍,學習斫琴。
鼓琴,操千曲而後知音;制琴,斫千床而後知質。一張古琴的誕生,前後要經歷選材、造型、琴面及槽腹製作、配件安裝、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手工製作一把古琴需要百道工序歷時一年左右。
「古琴的功夫在於選材和琴腹的斫削。斫琴其實很符合天理的,比如在選材方面,面板輕如彩雲天,底板硬似大地,講的就是天地的理。」高桂榮說。
在選材方面,古琴一定要選用老木。為此,高桂榮曾跑遍各地尋找適合斫琴的老木,如舊祠堂的大門、房梁等。古琴的選材,分為底板和面板。古琴發聲好壞,是否「能夠成為一張好琴」,第一關鍵就是選好面板。高桂榮自己總結出了選材的四要素「輕、松、脆、滑」。「面板要松透,聲音才好聽。一般來說桐木最好,老杉木也是上選。底板則要硬朗,但也不能太硬,太硬了不好調音。」高桂榮說。
選好木料之後,就開始做外形。外形做好之後,開始斫琴腹。斫琴腹是最考功夫的,古琴能否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間,關鍵是鑿琴腹,要一邊挖一邊聽,不停地修改。高桂榮說,他也是經過多年的琢磨才逐漸煉出聽音斫琴的技能。
「古琴從尺寸到命名,都將中國的人文理念貫徹到其中。」高桂榮說,古琴一般長是三尺六寸五,彈琴時,人左手舒展最大的極限約三尺六寸,所以這是最適合人彈奏的長度;十三個徽(用來標明音位的,一般用貝殼製成鑲嵌在琴面上),代表的是一年十二個月,加上一個閏月;古琴的肩寬是四寸,代表一年的四季;面板是圓的,底板是平的,代表天圓地方;最初的古琴,只有五根弦寓意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而琴形是依人的體形而制的,有頭、頸、肩、腰、尾、足。一把古琴,便集結了無數中華文化的精華。
琴藝是種孤獨的藝術,它不是娛樂別人的,而是超越自我的。相較於彈琴,斫琴更加孤寂。「一張琴帶給你的審美,難以言表。」高桂榮說,斫琴越多,彈奏越多,越悟到古琴的教化作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