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謂國琴

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謂國琴

2016/12/26 來源:文脈中國
【古琴的歷史】
古琴原稱「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絲桐」,近代為區分琴與西方樂器中的琴,因此添加「古」字,稱之為古琴。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人們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是中國最古老且富有華夏民族色彩的彈撥樂器,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傳說原始時代黃帝就創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時期已廣為流傳。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可見,三千多年前的華夏周代,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具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範。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
【琴之佳傳史事】
一、高山流水覓知音——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鍾子期;
二、琴挑文君——司馬相如《鳳求凰》借琴博得卓文君愛慕之心,成就傳奇自由婚姻;
三、琴心永駐——竹林七賢之嵇康赴刑場,還操琴一曲,至《廣陵散》絕音;
四、劍膽琴心——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閒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
五、無弦素琴——「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妙彈無弦之琴;【古代四大名琴】
一曰「號鍾」周代的名琴。齊桓公所藏,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一曰「繞樑」為楚莊王之愛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受萬上羨慕。一曰「綠綺」梁王慕才贈司馬相如之琴。相如操此琴弦歌《鳳求凰》求得卓文君芳心,傳為千古佳話。一曰「焦尾」是東漢蔡邕親斫。以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成為最具盛名之琴。【著名琴人】中國歷史琴人部分 (吳寒癸巳年秋閱史整理
◆上古商周◆
伏羲:(公元前三四千年舊石器時代),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演出八卦,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古琴文化的歷史,即從伏羲而始。「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太古遺音》)。這是有關古琴最早的傳說。
黃帝:(公元前二三千年) , 複姓公孫,亦姓姬,號軒轅氏,又稱有熊氏,華夏民族之祖。善於琴,曾作琴曲《華胥引》。記述的是黃帝夢遊華胥國故事。
唐堯:(公元前 2200 年左右),堯有聖德,深受人們的愛戴,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傳說「堯使無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覽》引《通禮篡》),並曾自作琴曲《神人暢》,意傳堯與神的對話。
虞舜:(公元前 2200 年左右),上古華夏部落聯盟領袖。「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據《禮記 . 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得治天下……。
姜子牙:(公元前十一世紀),人稱姜太公。由於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姜子牙為本家人物,故其被尊為「百家宗師」。所作琴曲《渭濱吟》存世。琴曲是文王躬身於渭濱得見姜子牙。這就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
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名姬昌。上古之琴,本為五弦,而至周時,文王、武王復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文王還作有琴曲作品《古風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
周武王:(公元前十一世紀)名姬發,建立了周王朝,定都於鎬。作琴曲《克商操》,是武王伐紂之曲。武王伐紂時,欲上告蒼天,下昭民眾,故作此曲。
◆春秋戰國◆
伯牙:(約公元前 600 年前後)姓俞,名瑞,字伯牙, 春秋時期楚國人,是當時傑出的大琴家。然知音難覓,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高山》《流水》覓知音成為千古佳音。伯牙的琴曲作品《水仙操》、《高山》、《流水》、《石上流泉》、《江月白》、《聽琴賦》、《吊子期》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 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 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樂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文人公尊他為「至聖先師」。孔子有多首琴曲作品,包括:《幽蘭》、《猗蘭》、《獲麟操》、《將歸操》。
墨子:(約公元前 476 年 -- 公元前 390 年)名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自然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常為善事。名曲《墨子悲絲》即墨子所作。墨子出行,見到潔凈的素絲被人們染成黃、黑等色,觸其景而感嘆,人性本潔,然為世道所染。
莊子:(約公元前 369 年—公元前 286 年)名周,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曾作琴曲《秋水》,寫意自然的浩瀚,非常人所能想像。後來其曲的部分章節又被後人提出,而成為《神化引》、《龍翔操》等著名琴曲。另外,莊子的琴曲作品還有《逍遙遊》。其曲托諸鯤鵬之變,寓蟬蛻塵濁,逍遙世外之意。也是一首不朽的名曲。
屈原:(公元前 340 年 -- 公元前 278 年),中國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屈原善能於琴曾作琴曲《離騷》,其曲意是根據他的長詩《離騷》而成。其曲中滿是感傷悲切之意,實為不忍見宗國將危,於是付諸於琴音,以告天地國人。《離騷》不僅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經典,同樣也是琴曲中的經典。
◆秦漢魏晉◆
張良:留有琴曲《圯橋進履》。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17 年),字長卿,西漢時期大文豪,司馬相如一曲自作《鳳求凰》贏得美人心的故事也傳為佳話。
王昭君:(公元前 52 年-公元前 19 年)名嬙,與春秋西施、漢末貂嬋、唐代楊玉環一起,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昭君精於琴,曾作琴曲《龍朔操》,記述她遠出邊塞的情形,表達她離鄉遠嫁漠北的複雜心情。此曲後來成為古琴名曲。
趙飛燕:(公元前 45 年 — 公元前 1 年)原名趙宜主,因舞姿輕盈而稱為趙飛燕,漢成帝之後。善長琴曲《歸風送遠》。
蔡邕:(公元 132 年 — 公元 192 年)字伯喈,是東漢文史大家,同時也是琴文化史上頂級的琴學大家,他著有《琴賦》、《琴操》等重要琴文,對琴文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蔡邕的琴曲作品很多,他所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是傳世名曲。另外他還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作品。
蔡文姬:(公元 177 年 — ?)名琰,字文姬,是大琴家蔡邕之女。名曲《胡笳十八拍》即蔡文姬所作,表達她的思鄉之情。所謂「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作為琴文化史上著名的女琴家,蔡文姬對琴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諸葛亮:(公元 181 年 — 公元 234 年)字孔明,號臥龍,琴曲作品有《水龍吟》。《水龍吟》通過對龍歸滄海的描寫,寫意諸葛亮的凌雲之志。後世傳譜中說此曲「其意滄大高廣,有九霄之音」。
阮籍:(公元 210 年 — 公元 263 年)字嗣宗,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思想家,為人志氣宏放,博覽群書,尤好老莊之學,愛飲酒,能長嘯,善彈琴,文學藝術才能超群。他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回歸自然,常托興於詩酒,表達對時政的不滿。阮籍善能於琴,曾作琴曲《酒狂》, 嘆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於形骸之外,托興於酒,終日酣醉,於世沉浮。其《酒狂》之醉,非真嗜酒,乃是籍酒保身而不入世之惡流,實為形醉而意醒。
嵇康:(公元 224 年 — 公元 262 年)字叔夜,是曹魏時期的大琴家,是竹林七賢的領袖,好老莊之學。他的琴和學問在當時都非常有名。他本是魏國皇親,又做過中散大夫。但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不與掌權的司馬氏合作,則為人所忌。後來,嵇康被司馬氏藉故處斬。臨刑之時,嵇康仍最後索琴彈奏了《廣陵散》,可見其對琴文化的熱愛。其臨刑彈奏《廣陵散》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嵇康的重要琴著《琴賦》,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嵇康所作的《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後來曾和《蔡氏五弄》一起被隋煬帝列為考取進士的必考科目。另外,嵇康還有琴曲作品《風入松》、《孤館遇神》。而嵇康善於彈奏的琴曲中,以《廣陵散》最為傳神。
陶淵明:五柳先生善彈無弦之琴自入化境。
梁武帝:(公元 464 年 — 公元 549 年)即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梁國皇帝。他崇尚佛教(有菩薩皇帝之稱),也非常愛好琴道,曾著有《琴要》。皇帝熱衷於琴,當然就會起到很大的影響。由於蕭衍對琴道的喜好和研討,對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隋唐盛世◆
趙耶利:(公元 563 年 — 公元 639 年),世人尊稱他為「趙師」,並稱他的琴學可以與司馬相如和蔡邕相提並論。
唐玄宗:(公元 685 年-公元 762 年)即李隆基,稱為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又稱唐明皇。精於琴,曾作琴曲《廣寒游》,記述自己夢遊月宮之事。其曲意趣高遠,音調清越,飄飄然有獨步太羅之想,憑虛御風之趣。
董庭蘭:(公元 695 年 — 公元 765 年),又稱董大,是盛唐時期最傑出的琴學大家。董庭蘭把他擅長的《胡笳》經過整理,形成《大胡笳》、《小胡笳》二曲。二曲皆取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就是其寫照。
王維:(公元 701 年-公元 761 年) 字摩詰,蘇軾曾評價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由於其崇信佛教,故有「詩佛」之稱,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並提。同時,他也是中國文人畫的奠基人。王維多才多藝,不僅精於詩畫,亦善能於琴。他的《渭城曲》既是著名詩作,同時也是一首著名琴曲。其琴曲又名《陽關三疊》, 感慨人生聚少離多,臨別之際,把酒三唱陽關,是描寫依依惜別之情的經典之作。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大詩人,李白醉心詩酒,好彈琴擊劍。他以詩句描述自己「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他不僅是個好彈琴的琴人,同時也寫下了一些琴詩,如《聽蜀僧睿彈琴》等。 白居易:詩人,他愛好喝酒、家釀美酒,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罈,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隻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
柳宗元:(公元773— 819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和他的散文在唐代具有積極影響。他的寫景小詩在短小形式中形象地描繪景物,是十分清新雋永的。《漁翁》一詩通過日出前後的景色變幻,抒發出漁翁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心情。其曲調見於明、清各譜,稱《漁歌調》或《極樂吟》。常作為同一題材的大型琴曲如《欸乃》的序引。《漁歌調》聲調悠揚動聽,頗能體現原詩的意境。
◆五代宋元◆
趙普:(公元 922 年—公元 992 年)字則平,琴家,曾作琴曲《雪窗夜話》。一天晚上,天上下著大雪,皇帝來到趙普家中,與趙普商議討伐北漢之事。後趙普為記此事,作琴曲《雪窗夜話》。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陸遊《老學庵筆記》:「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止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范仲淹有《與唐處士書》,意欲拜師唐處士學琴,寫得有趣,特能看出北宋人重理性而又未失天真的性情,開篇:「蓋聞聖人之作琴也,鼓天下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繼而慨嘆秦以後琴道散失,而他所在的大宋,「文明之運,宜建大雅」;他曾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請問還有誰與崔公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履霜操》傳為西周時的曲子,離范仲淹的時代約有1800年,范仲淹於琴中思古,詩曰:「思古理鳴琴,聲聲動金玉。何以報昔人,傳此堯舜曲。」(范仲淹《鳴琴》)
僧知白:(公元十世紀末前後) ,北宋琴家,是慧日大師夷中的著名弟子。知白的琴藝精湛,歐陽修曾寫詩讚美他:「豈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寫此朱絲弦。」知白得到了夷中的真傳,被認為是能繼承夷中的衣缽。歐陽修的詩中曾寫:「吾聞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失其傳。夷中未識不得見,豈謂今逢知白彈。遺音仿佛尚可愛,何況之子傳其全。」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 字永叔,號醉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他學問淵博,又酷愛彈琴,師承孫道滋。由於他在當時的影響,對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另外,他的文章也對琴文化有很大影響。如琴曲沈遵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即根據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所作。
蘇軾:(公元 1036 年 — 公元 1101 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 東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北宋文豪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詩詞文章膾炙人口,書法也是當時的典範,在琴學上也同樣有很深的修養。他曾為唐曲《陽關三疊》(《渭城曲》)填詞,又曾為根據歐陽修《醉翁亭記》所作的琴曲《醉翁吟》填詞。另外,他還作有琴曲《鶴舞洞天》,又著有琴學著作《雜書琴事》,對琴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宋徽宗:(公元 1082 年 — 公元 1135 年)即趙佶,宋神宗之子,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書畫皆為一代宗師,曾獨創「瘦金體」書法,並自成「院體」工筆畫風。他 對琴文化極為重視,除其本人是琴家以外,他還在內府設 「 萬琴堂 」 (百琴堂),廣羅天下珍貴名琴,對琴文化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普庵禪師:(公元1115)出生。俗姓余,字印肅。二十歲禮壽隆賢和尚出家。二十八歲受甘露大戒於袁州開元寺。九年後入湘,訪溈山牧庵忠禪師而開悟,紹承禪宗臨濟之法緒。孝宗乾道五年(公元 1169)跏趺而逝,時年五十五歲。著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三卷。用最愉悅、慈悲的方法驅離蟲、鼠、蚊、蟻;用最簡單、輕鬆的方式避開凶邪、冤結、惡煞。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他到新疆時曾攜帶一張古琴,不時彈奏,聲音亮如洪鐘,細如涓流,妙不可言。這張古琴名叫「春雷」,據說「春雷」是唐代著名的古琴製造家雷威一生中作的最好的一張琴,後流傳到北宋大學者蘇軾手裡,蘇東坡在《家藏雷琴》一文中詳細記述了自己所藏「春雷」琴的情況。東坡死後,有人把這架琴獻給了宋微宗趙佶。這位皇帝雖在政治上昏庸,但在藝術上確是內行,喜愛繪畫音樂,還是古琴收藏家。他在宮內設置了一個萬琴堂,在萬琴之中,「春雷」位於首位。正因為這架琴的珍貴,金兀朮攻下北宋京城開封后,便首先命人到「萬琴堂」把「春雷」琴取下,帶回北國獻給他的父親金章宗。金章宗也是個古琴迷,他早就聽說過這張春雷琴,一見到便愛不釋手,視之為「御府第一琴」,死後隨葬於墓。出乎意料的是,在金章宗死後不久,這張琴卻被盜墓人從墓中掘出,高價出售。最後被耶律楚材把它搞到手。至此這架名琴已流傳了四百多年,是我國音樂史上最珍貴的一張琴。後來,「春雷」琴流落民間,不知下落。 劉志方:(公元十三世紀),南宋琴家,是古琴浙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作琴曲《鷗鷺忘機》、《吳江吟》等。其中《鷗鷺忘機》為千古名曲。
◆明清兩朝◆
劉伯溫(公元 1311 年 — 公元 1375 年)名基,字伯溫,明初開國功臣,為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善於琴,曾作琴曲《客窗夜話》。此曲是劉基功成身退,於篷窗之下,懷今憶古的寫照。另外,古琴形制中的「蕉葉式」,亦稱為「劉伯溫式」。
朱權: (公元 1378 年 — 公元 1448 年),號 臞 仙,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為明室寧王。朱權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琴學大家,《平沙落雁》即是朱權的名曲。另外,他還曾作琴曲《秋鴻》。
崇禎帝:(公元 1611 年 — 公元 1644 年)朱由檢,即明思宗,明朝第十六位皇帝。熱愛琴學,能彈奏琴曲三十餘首,盡為蜀人楊正經所傳授。崇禎帝愛琴,對當時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劉墉:《劉文清公遺集》卷九有《琴意寫照》,寫自己彈琴,卷十三有《彈琴次七弟韻》,寫其堂弟彈琴。卷十六有《仙人抱琴圖》:「湘娥愁對九嶷青,卻抱朱弦下紫庭。太古遺音誰識得,洛濱彈向玉妃聽。」康熙:清朝年號(1662年-1722年)
雍正:(1678年—1735年),雍正喜歡琴,在其詩中屢屢提及,即位之前的《雍邸集》中即收錄了八首與琴相關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一些畫作中也能見到雍正撫琴的形象。觀清宮檔案,更可見其對琴的用心。「秋宵噭噭雲間鶴,古調泠泠松下琴。皓月清風為契友,高山流水是知音。」 這是清世宗雍正的一首詩,詩中描寫了清秋之夜,空曠寂靜,主人於松下撫琴,白鶴在雲間飛鳴。皓月、清風是為契友,高山、流水是為知音。此詩不僅是主人公的抒懷之作,也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愛好收藏,《乾隆珍藏宋徽宗御製古琴將拍賣》報導中說:……乾隆年間,將107把古琴藏於圓明園,並為之編號,御製「乾隆御題琴譜冊」 , 乾隆六年(1741年)起,大臣梁詩正、唐侃均奉命將圓明園中藏琴重新鑑別分等,並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特製隨形琴盒保存的藝術盛舉 「松石間意」是「有等次琴」中的「頭等二十二號」,乾隆六年即辛酉年,則「松石間意」應就是六月二十三日裝匣的二十一張琴中的一張。此清乾隆辛酉年(1741)御製《乾隆御題琴譜冊》,各琴說明文字均錄有「乾隆辛酉年裝」,琴盒內所刻乾隆御題詩文結尾均署「臣梁詩正、唐侃同審定」,與此「松石間意」琴琴體御銘體例及琴盒、銘刻詩文、落款體例完全相合,惜至「頭等十二號」戛然而止,其後盡失,包括「松石間意」之「頭等二十二號」。然昔日乾隆皇帝追宋徽宗為古琴編譜造冊之古風,整理宮中藏琴,繪圖考訂,品評等級,登記造冊,題詠刻銘的文藝盛舉。【琴之詩】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對琴待月》•白居易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臥時。
共琴為老伴,與月有秋期。
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琴聯】
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拜仲尼,憶子期,琴指古道,但使琴韻盡作古;彈陽關,抹流水,弦思知音,願留餘音永繞樑。
---吳寒撰 觀棋不語真君子聆琴心靜乃知音
吳寒簡介】
齋號九琴軒,幼年時受到家學影響痴愛琴詩書畫,現為:中國古琴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秘書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等,翼雲國學堂始創者,斫琴與琴史研究學者,美術評論家。
1999年秋始創【翼雲國學堂】,2006年在北京什剎海畔一明清古宅四合院中創辦【三和齋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國文聯、清華、北大、佛協等多家機構專家的關心或支持參與下,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舉辦了眾多國學藝術類講座和傳習、傳播活動,組織了《琴幽避塵》、《鶴鳴九霄》、《忘憂亭抱琴待月--仲秋之夜映輝雅集》、《北京三和齋甲午年博雅集美--清明古琴音樂會》、《琴邀秋月 品味中秋●甲午年北京文人四藝雅集》、《韻染千靈古琴雅集》、《君子大美--水墨琴韻古琴心靈音樂會》等數十次古琴音樂會和古琴雅集,並投入了大量精力深入從事古琴研究、收藏、學術交流和教學活動,先後教習指導中外古琴愛好者逾三百人。
吳寒還大量查閱古籍,研究整理關於古琴美學、理論、律學、演奏、傳譜、記譜法等資料,並將古琴藝術與中國書法、繪畫、香道、茶藝等進行美學和哲學比較,近年來受邀赴多地進行古琴講座近百起,撰寫了《尋源四大名琴》、《再述華夏國樂之父—古琴的精神內涵》、《古琴到底離我們有多遠》、《走近大美古琴》、《古琴秋意》、《琴逐夕陽別陽關》、《唐畫中的慢生活--周昉之調琴啜茗圖》、《中國歷史琴人(吳寒增補後)》、《華夏正音--天地之音》、《扇畫與古琴》、《中國式手工》等更多文章。
另外,多年來還組織並策劃《中國文聯書畫交流中心2000年全國普及展》、《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首屆藏品展》、《海峽兩岸書畫大展》、《許世友將軍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書畫展》、《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系列活動》、《第四、五、六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韻動四海-首屆國際古琴文化周》、《首屆古琴書法拓片展》、《君子大美---琴書海峽兩岸巡迴系列展》、《中國古琴與書法藝術展覽》等超過百起書畫、古琴展覽交流活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