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斫琴漫談


2016/07/13 來源:養生之道網
養生之道網導讀:我也就是把我的一些簡單的體會與大家交流,這也是一個我們相互學習的機會,「斫琴」這兩個字其實聽起來是非常簡單的,那什麼為「……
我也就是把我的一些簡單的體會與大家交流,這也是一個我們相互學習的機會,「斫琴」這兩個字其實聽起來是非常簡單的,那什麼為「斫」呢,斫是刀斧劈砍的意思,那麼我個斫呢聽起來叫木材要用斧來劈它,做成琴,聽起來是容易的很簡單的,但是在三千多年的古琴製作歷史當中呢,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製作過程,多少代人的努力把古琴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那麼無論是它的聲音結構還是它的文化內涵還是它內部所蘊藏的一些「道」的東西也好,它給我們大家留下的東西就是一個非常極致的東西,它上面任何一件東西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時要額外的加上一點東西那都是畫蛇添足,那今天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講:
第一、古琴的藝術來源
任何藝術都是歌頌生命的,生命是起源於水的,今天我給大家非常注重講的一點就是水的概念,水的概念與古琴之間的關係。大家知道從空中滴落的一滴水珠,帶著一個纖細的尾巴,圓圓的頭,清清的、潤潤的,這是一種清圓透潤的感覺,古琴的音色有九德之說,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一滴水清圓透潤,就占了古琴的四德,所以通過對水的想像,在古琴的設計裡面方方面面都體現了琴與水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琴的最高點就是我們看到的岳山,高山之巔呢就是這個水的起源,水是通過這個高山流向了龍齦,琴弦呢就是長長的流水,這也就是宋朝《碧落子斫琴法》裡面講到的「山高水亦長」,底板上,水通過龍齦流向雁足,雁足下面兩方槽叫足池,通過足池裡面的水又與鳳沼、龍池相連,這樣就構成了水的一個系統。另一個方向是散落下來的水,通過岳山的另一個方向七個弦眼散落下來,流到軫池,這個池也是盛水的池,通過弦軫的作用又流向了龍池鳳沼,這樣就構成了兩個方向的水的系統。弦軫是什麼呢,在古代是旋轉的水車,在琴上用於轉動弦軫來調節琴弦的張力。現在還有一個名詞就是承露,很多人彈了很多年琴不知道承露是什麼,古代很多文人他們是很有根據的不是亂說的,承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散落下來的水要靠這片木頭來承接,承接雨露的意思,所以呢兩個方向的水構成了古琴的一個基本的結構。在這裡面我們提到了山提到了水,提到了足池軫池…這裡面都是一個水的概念,為什麼是這樣呢?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審美---見山立志,遇水生情。也就是說對理想的東西是來自於對巍巍高山的想像,對情感的東西是來自於對水的理解。這樣也就有見山立志遇水生情,也就有了伯牙子期那段故事——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意在流水……
那麼在古琴里除了水的概念以外,它實際上還體現了一個崇尚自然的設計,是以山水為主體的,其它的方面呢比如說面板為渾圓形的代表天空,底板平坦代表大地,那麼還有這個舜做五弦之琴,原來是五根琴弦,後來文王武王各加了一根,五弦是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還有琴頭的六寸向征六合,所以在古琴的設計裡面呢有山有水有龍有鳳有天地六合,也有陰陽五行……這就是完全崇尚自然的設計,這一點我跟一個朋友交流過,古琴的音樂是最能夠與宇宙時空相聯接的,為什麼呢?我就跟他說,因為古琴的設計理念中就是一個崇尚自然的設計,聲音來源於自然,所以與自然的銜接是很容易溝通的。它是一個與宇宙與時空隧道相連接的這樣一種聲音。在管平湖先生彈的《流水》被美國用衛星發射到太空上,這是亞洲地區唯一沒有爭議的一首曲子。
在這裡我還要說的就是我能想到的古琴理性方面的或者說哲學思想方面的一些東西,也就是古琴上面龍鳳的概念,實際上是男女圖騰的一個概念,也就是如果把山比做是男人,把水比做女人,那麼也就是說山是水的脊樑,水是山的根,它們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配合,相互的平衡才能達到一種完美的狀態,比如說琴弦呢要依附於岳山之上,那麼這也代表著這樣一層的關係,如果岳山太高或太低的話,也就構不成一種和諧的狀態。那麼如果說女人對男人的束縛太緊的話我想男人就會反抗,如果女人不管男人男人就會放蕩不羈,這個是笑談,我想通過這些東西引導大家理解古琴在設計方面還有理性方面的思考。我想古琴在它設計產生之前可能在冥冥之中就會存在,就是老子所說的要先於這個事物之前就產生的道,在古琴當中,我們在演奏或製作它的過程中逐步尋求這種道,理解這種道的精神或者是境界,這個東西是逐漸摸索和總結出來的,才能夠達到一種理論方面的依附。
第二、古琴做為一件樂器,有其合理的結構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粘合起來的,在古代有一些說法,就是是面杉底梓,面桐底梓,還有就是雙陽琴——面板底板都是桐木或都是杉木。根據我們的實踐認為古琴的面板應該軟一些,底板應該硬一些,最早的絲弦琴應該是面桐底梓的,面板是桐木的它的聲音比較容易振動,底板是梓木的相當於東北的一種叫楸木,還有一種叫核桃木,這種木材實際上就是楸木的一個種類,用來做古琴的話一個是要求它的密度,一個要求它的年輪,還有一個是它的硬度。面板為桐木的絲弦琴它的聲音比較容易振動,但是它的細膩的東西沒有杉木那樣明顯,現在我多半用杉木做面板,梓木做底板。還有一些學生用的琴呢,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楓木來製作。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後構成兩個共鳴箱,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它的劃分界線實際是以兩個雁足做為分界線的,在雁足下面有兩塊木頭叫足池,用足池來劃分龍池和鳳沼,所以這裡就有一個足池究竟應該在什麼位置的問題,一張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順眼的話,那麼它的結構我想是基本準確的,雁足的位置應該是尾托到軫池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上,就是大約三分之二或0.618這個點上,這個黃金分割點怎麼在音響上去結合呢,如果這樣的點正確的話,正好構成了古琴兩個共鳴箱的固有頻率和諧音程的關係,比方說龍池是一個C的話,鳳沼肯定是一個F,就是一個純四度和諧音程的關係。這樣發出的聲音就是很美的,同樣原理就是小提琴,小提琴有個C形腰,其實和古琴結構是一樣的,這樣的結構就構成了兩個共鳴箱相互的和諧關係,給琴的聲源振動,才會是優美的聲音。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如果要做一張成功的琴它的方方面面都要結合到一起。
第三、古琴的式樣
多年來我個人對古人留下來的琴做了潛心研究和大量的探索,同時也進行了很多的創作,這些創作的琴也是根據古琴的基本結構特點,並融入了我個人對古琴審美的理解來設計製作的,就是說你一定要掌握它的一些內在的規律去創作,然後去進行造型上的修飾。到目前為止,我大概創作有四十多種式樣,現在認為比較成功的也有大概二十幾種吧。
第四、古琴的發聲原理
當然,古琴具有非常文化色彩的一面,現在我要求大家撇開古琴的文化色彩和神秘色彩,去真正體驗古琴是怎樣發聲的,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古琴的振動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振動,這個概念提出來,不是一個簡單的面板振動來帶動腔內的龍池鳳沼的空氣式振動,不是這樣產生的,它實際上是由面板振動來帶動空氣式振動同時底板也要參與振動然後同時構成一個縱向的擺動,這樣的一個擺動是琴體的振動,當琴的聲音對的時候聲音是向下走了,向下走的時候聲音一定是一個縱向的擺動,古琴的聲音為什麼要求你向下振動呢,為什麼這樣的聲音受到人們的喜愛呢,剛才講到「琴者禁也」,還有一個「琴者心也」,任何的音樂、任何的彈奏方法最後都要作用到你的心靈,只有你的心安靜下來找到一個美好的心態,這樣才是古琴真正的教化的作用。那麼這種聲音如果是漂浮的,不利你心靜;聲音如果是下沉的,讓你會很容易的坐下來。還有就是琴的長度,三尺六寸五,它代表一種時空的概念,十三個琴徽代表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這也代表時空的概念。三尺六寸五它正好是符合人演奏時手臂的一個長度,這樣的長度正好能讓你保持良好的撫琴心態,嚴謹端正的坐姿。如果琴設計得長一些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演奏時蹦蹦跳跳這不符合審美。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基本結構和你的功能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一個樂器,這就是剛才講的由整體振動發出的一個向下的聲音,「琴者心也」的聲音,整體振動之外還有它局部的振動。
下面我具體講一下它的這個局部的振動:1.散音,散音是代表大地的聲音,它非常的厚重寬泛,它是由於琴弦震動通過岳山龍齦傳到面板引起的腔體震動。2.按音,就是古琴的走手音,按音實際上類似於人吟唱時的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就是能夠跟你去交流的,把琴做為一個朋友,你可以跟他去訴說了,所以按音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交流作用。這樣的聲音基本符合人的聲音的音域範圍,它是手指按到面板上的點,把聲音傳遞給共鳴箱而發聲的。3.泛音,泛音指的是天籟之音,泛音的形成,是一根琴弦的根音(有效弦長發的音)振動的同時,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一直到N分之一都參與振動,不是單獨的一個音而是一個複合音。這個複合音又是通過五度相生的這個規律產生的,所以在這個泛音里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N分之一,它會無限的循環產生五度相生的狀態,那麼這些所有的聲音合起來才是我們聽到的一個泛音,所以泛音的形成也就是通過你手的演奏截斷了琴弦的某一分點,比如七徽,是把二分之一處截斷,你蜻蜓點水的手法,實際就是抑制它的振動,所以這樣就是產生了一個高八度的音,其它的泛音產生也是一樣的原理。泛音的振動也是要通過岳山龍齦傳到面板,傳到龍池鳳沼這個空氣式的振動,從而帶動整個琴的振動,這樣也是一個體振。
正確的聲音一定是體振,這樣的聲音才有厚重感,才有這種蒼古的深遠的讓你體會到文化的一種韻味。
第五、古琴製作的工藝
這個工藝一兩句也說不清楚,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古琴三千多年來一直是延用著一種工藝,因為這種方法,我也做過很多的嘗試和改進,最後我發現我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我覺得它的工藝是非常合理的完美的,我還是延著它的路一直在走。就是古琴的底板和面板用生漆粘合,這個可以不用,在粘合力方面我建議用其它的膠,但是面板的灰胎就一定要用生漆和鹿角霜了,底板和面板粘合以後,將鹿角霜製作成80目的、120目的、200目的,然後分別刮到琴面上,灰胎要在琴體上要刮很多遍,當然之前還要刮一層靠木漆(也是生漆的一種),刮完後還要包裹上一層麻布,這就是傳統工藝里的「披麻」。還有掛灰。這樣可使琴能夠年久不開裂,同時聲音還能產生一種內涵的狀態。披完麻之後就到了刮胎的時候,從80目的鹿角霜,然後和上生漆,一直刮到200目的。
生漆的乾燥和其它的漆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生物漆,大漆本身有很多說法,一種叫土漆,一種叫生漆,這些都可以的,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生漆跟熟漆就有差別了,生漆就是漆樹割時流下來的這叫生漆,生漆經過熬制加熱、排除水份的叫熟漆。這種生物漆,裡面含有很多的漆酶,生漆的乾燥是要靠這些漆酶的活動才能夠乾燥的。這種活動是要有環境的要求的,也就是說溫度要在20~25度,不能超過30度,濕度要達到75%以上,這樣呢漆酶才能夠活動,通過漆酶的活動才能使大漆乾燥,而且這個乾燥期比較長,如果說颳了一遍灰胎,它要乾燥一個星期才能達到一種表乾的狀態,繼續刮第二遍,然後一直要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數的灰胎,這樣才能把灰胎這個工藝做完,這樣的時間算起來就非常之久,灰胎刮完之後還要自然存放,我們現在做的每張琴,都是嚴格遵守這一道程序,自然存放約一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它徹底的乾燥,表干不算干,實際上在灰胎表干之後呢還要收縮,也就是說在自然風乾狀態下它還會產生變化,這個變化你摸起來是幹了實際上它還要緊緊的收縮產生很大的應力,這種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省略的話的琴就會出問題。
所以一張琴合理的時間出現,應該是兩年的時間,兩年的時間能夠把一張琴完成,所以這裡面所耗費的時間和工藝過程是很長的。現在有些人說琴的價格如何如何的高,我想現在一件皮夾克賣好幾萬,這個就不用講了,古琴如果是這樣的工藝,皮夾克是沒法和它比的。也不是說不能用其他的製作方法,如果是化學漆的話二十天就可以製作一張琴,那樣的話很容易很簡單的。所以這個價格貴有貴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道理。看你是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不是對古琴熱愛的一個人,這就要看你怎樣去做琴,怎樣去理解它!
到打磨的時候,就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時候了。弦路的製作,還有很多方方面面的配合,磨完這個灰胎以後還要製作面漆。大家看這張琴,底下露出來的發黃的是灰胎,黑的呢是漆胎,為了做舊美觀,有時要把面板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點灰胎,弦路上沒有露出來,是為了它的演奏。有些地方要做些裝飾,這些裝飾不是在表面畫出來的,而是裡面就有的。
還有就是古琴的一些配件的製作,比如焦尾、龍齦,尤其是龍齦和岳山,龍齦和岳山作用非常重要,都要選擇硬質木材,這樣有利於聲音的迅速傳遞。如果木材很軟能量就會有過多衰減,焦尾、承露為達到風格協調一致,所以與岳山、龍齦選擇同等材料(紅木、紫檀或黃花梨等)。
還有就是古琴的琴徽製作,一共有十三個,剛才我給大家講了泛音形成的原因,泛音點不止十三個,實際上一張琴的好壞在泛音上就已經有了一個評判,如果說一張琴聲音很好,它一定是泛音列的數量極多的,泛音列的多少決定了琴的音色的優美豐富與否。一張好琴在琴弦上的任何一個點上都會產生泛音,我可以給大家試一下……不在泛音點也會有泛音,那麼這樣的琴是一張成功的琴,如果你的琴偏一點就不出泛音了,那麼你的琴結構上是有問題的。絲弦上反應比較遲鈍一些,要是鋼弦上反應會更明顯。
琴徽實際上是泛音的一個位置,有N分之一個點都會參與振動,符合音樂要求的,按照五度相生率來連接的,七分之一處的泛音我們叫暗徽,也是很響的音,但在整個音樂結構上不太常用,所以省略。所以古琴的十三個徽,牽強附會的講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我想這也是文人的一種說法吧。
琴徽的製作材料,文人一般喜歡蚌殼,它有個好處就是月光下反光,容易找到徽位,而且黑白相襯,非常素雅,文人當中大部分喜歡彈這種貝殼琴徽。其它的裝飾型的比如金徽玉軫,那麼帝王呢他要顯示一種身份,他喜歡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完美,無論它的內在聲音結構還有外在的審美要求,都要求形神一致,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金徽玉軫對聲音上並沒有什麼幫助。琴徽還可以用象牙、陶瓷片、各種玉石瑪瑙來做,因為它只是一個點,但是無論你怎麼做一定要把這個琴徽與面板做成一個平面,如果是凸出了面板,就是錯誤的,凸出的琴在古代有一種叫盲琴,就是盲人彈的琴,這是有特殊功能的。彈琴有時要上下吟猱滑動,如果琴徽突出會影響演奏。
還有一個琴軫,我選用的是一種玉軫,不是很好的,是一種墨玉,如果用木軫,時間長了它與琴連接的地方會有一種油性產生,這種油性會使軫池的木頭與軫子的木頭產生很滯的感覺,擰弦的時候就會發出一種嘎嘎的聲音,這樣我想在舞台上對觀眾是不敬,或對自己的心情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下面講一下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琴弦,琴弦呢分絲弦和鋼弦,在古代繩絲為弦,指的就是蠶絲,一般的絲弦琴它的有效弦長我認為應該在112到114之間,這樣的琴,這種琴的琴弦達到固定音高以後會產生合適的張力,如果琴弦的有效弦長過短,上一點勁就到了標準音高了,如果有效琴弦很長,那麼琴弦越長音越低,你要用到很大的力量才能上到標準音高,所以你沒彈幾下可能琴弦就斷了,合適的一個有效弦長應該是112到114之間。所以這是很嚴格的科學,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這是講的絲弦,那麼絲弦還有很多的問題,古人講「玉指冰弦」,冰弦指的就是絲弦,透明的像冰一樣的,其實絲弦有一個特點,經過你的手指的磨擦,會產生變化,因為蠶絲本身就是一種蛋白,這種蛋白結合到一起經過你的使用它會慢慢的顏色會改變,就像那種模糊的冰一樣。這種琴弦用的越久聲音越好,但是太久了肯定就要斷了。古琴的絲弦的使用呢也是非常講究科學的,一弦、二弦、三弦都是纏了很多遍的,裡面有多個芯,四弦就像我們見到的繩子一樣,裡面有一個芯,所以很容易縱向方向滑動,如果一開,琴弦就鬆了,鬆了之後這根四弦就不會出聲音了。所以一根琴弦的好壞,一個是它的密度,一個是它纏得是不是緊,是不是均勻,還有就是它的音質是不是美。鋼弦也是這樣的問題,弦要纏得非常勻,它的振幅從最高峰到最低點是均勻下來的,所以一張琴在製作合理的前提下選擇琴弦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絲弦容易脫絲的問題,古人用桃膠,春天桃樹上發出來的那種樹幹上那種很粘的東西,把它化開後塗到琴弦上就可以了,但是這個我們有時較難做到。最簡單的用雞蛋清就可以了,把脫扣的絲弦用雞蛋清捋一下,雞蛋清是有很強的粘合力的。但是夏天不宜用的過多,因為會發霉,粘完後要趁它不乾的時候把多餘的部分抹掉。那麼一套琴弦合理使用的話可以使用五年,但是如果你要不經心使用,一個小時就可以把它毀掉。
大概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著名琴家吳景略先生研究的鋼弦有很大特點,它的製作一定要是鋼弦絲韻的,也就是說它一定要保證絲弦原有的音色和特點,比如上海音樂學院的琴弦和上海樂聖的琴弦,它們的製作方法是裡面是鋼絲,纏上蠶絲,第一弦里還有銅絲,這樣的琴弦我認為非常適合舞台的演奏,音量大、高音區的細膩和整體張力等都是有優勢的,當然絲弦的寧重與古樸又是鋼弦無法達到的。所以從一個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講,應該是兩種琴弦並用,要使古琴原汁原味保存下來,那絲弦是相當重要的。這對於一個製作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如果我們認識到了中國這種傳統藝術的魅力的話,我想大家都會有興趣去保護它。
現在是一個煩躁的社會,彈琴可以使你的心態平和。沉靜下來,體會這種古老的藝術給我們帶來的詩情畫意,尋找我們的精神空間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