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王世襄等名家藏珍傳世古琴將亮相中國嘉德春拍

王世襄等名家藏珍傳世古琴將亮相中國嘉德春拍

2017/04/20 來源:雅昌藝術網
摘要:中國嘉德2017春季拍賣非常有幸地集合了楊大鈞、王世襄、李浴星三位老先生舊藏五床傳世古琴,橫跨唐、宋、元、明、清。經歷過特殊時代,五床古琴完整流傳至今,異常難得。那蒼古琴音、絲絲斷紋透露出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城中,由溥雪齋、張伯駒、査阜西、管平湖、汪孟舒、李浴星、楊大鈞、王世襄、…
中國嘉德2017春季拍賣非常有幸地集合了楊大鈞、王世襄、李浴星三位老先生舊藏五床傳世古琴,橫跨唐、宋、元、明、清。經歷過特殊時代,五床古琴完整流傳至今,異常難得。那蒼古琴音、絲絲斷紋透露出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城中,由溥雪齋、張伯駒、査阜西、管平湖、汪孟舒、李浴星、楊大鈞、王世襄、鄭珉中等諸位文化界名流組成的雅集活動經常有,他們有各自的工作,而每每得空便一定攜琴相聚,相互交流,操縵,把琴論藝。經歷過頻繁戰亂之後,正因為有像這樣的雅集聚會,古琴藝術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傳承。而後,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古琴經歷了更多的危機和挑戰,如今,能夠倖存下來,又流傳有序的古琴幾近寥寥。
楊大鈞先生(1913-1987)是上世紀文化界赫赫有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他自30年代開始民族音樂的教育和改革工作,與楊少五、徐元白、程午嘉、章士釗、于右任、馮玉祥、高羅佩等各領域的名人雅士一同見證了重慶天風琴社的成立。
50年代參與溥雪齋、張伯駒、查阜西、管平湖諸公的北京古琴會,70年代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對故宮博物院及幾個省級博物館的樂器典藏作了一次全面鑑定。楊先生獨具慧眼,他的個人收藏也具有與眾不同的可貴之處。
齊白石 楊大鈞
楊氏三琴之唐 「金聲」仲尼式古琴 通長:120.6 cm/ 肩寬:20.5 cm/ 尾寬:14.2 cm
楊氏三琴,《金聲》琴當具其首。該琴仲尼式,琴體圓厚秀麗,木質松黃古老,八寶灰胎,內雜大量硃砂,間有少量金末。栗殼色表漆。面底細密蛇腹斷,兼雜梅花、流水斷,斷紋突起如劍鋒。肩在三徽處,長方形龍池與鳳沼。底面項間刻琴名「金聲」兩字。尾部冠角簡潔大方,無尾托,齦托呈半圓狀。玉質琴軫與雁足。腹內無題款。此琴楊氏尤為鍾愛,曾請管平湖大師用朱漆修補,認為其製作年代當在唐世。該琴撫彈之下,手感頗佳,琴音敦厚清潤,極具古風。
——吳釗
楊大鈞先生(1913-1987)收藏的這張「金聲」琴目前的保存狀況良好,並且音韻綿長,飽含千年古意,非常琴所能比擬。
吳釗先生認為,「金聲」琴音色的最大特點是九德之中的古,這種古不是簡單、粗糙,而是琴體經過時間砥礪以後的特殊質感,寬大淳樸,由內而外生髮而出,一曲下來,寬裕溫龐之聲古雅自現,如在深山幽谷之中,枯木疏石,寒泉潺潺,風聲簌簌,不禁心生悠悠懷古之思。
此琴仲尼式,琴面渾圓,自首至護軫向內收窄,肩當三徽,紫檀岳尾,金徽玉軫,雁足梅花紋飾,薑黃色流蘇回頭穗,古樸可賞。
琴面斷紋種類較多,蛇腹斷、冰片斷、流水斷、牛毛斷並存。
琴名「金聲」字體內填以硃砂,側觀二字在流水斷斷紋中如同在一片如碧波般。
此琴楊氏尤為鍾愛,曾請近現代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修復並鑑定為唐琴。據楊大鈞後人楊寶元先生講,當年他家在定阜街,北京古琴會就在隔壁的興華寺街,即現今的興華寺胡同,管平湖先生經常到家裡做客與老先生切磋琴藝,並隨身帶著修琴的瓶瓶罐罐,裡面裝著大漆和鹿角霜等材料,在楊先生家裡修復了很多老琴,「金聲」琴即在1948年做的修復。
楊氏三琴之宋 仲尼式古琴 通長:122 cm/ 肩寬:19.8 cm/ 尾寬:13.5 cm
無名仲尼式琴。該琴琴體秀美勻稱,略帶扁勢。木質黃舊疏鬆,八寶灰胎,內雜硃砂與少許金屬細末。表漆栗殼色,面底小蛇腹斷,斷紋細密勻稱,間雜小流水斷。肩在三徽處,長方形龍池與鳳沼,腹內無題款。按彈之下,發音靈敏透潤,具獨特神韻。
——吳釗
楊大鈞先生收藏的另一張仲尼式古琴也是在同一時期同樣的地方請管先生做的修復,管先生鑑定其為宋琴。紫檀岳山,花梨焦尾,螺鈿徽,玉軫,白玉葵花形雁足,池內貼硬木片,琴體面板為褐黃色的桐木,所用材料考究。這張仲尼式琴的琴體較之「金聲」更加纖秀,琴體秀美勻稱,略帶扁勢。木質黃舊疏鬆,八寶灰胎,面底小蛇腹斷,斷紋細密勻稱,間雜小流水斷。發音靈敏透潤,具獨特神韻。
這張仲尼式琴稜角硬朗,琴面弧度較為扁平,有唐圓宋扁之感,按彈落指生音,手感頗佳。漆面的髹飾工藝依循古法,用天然大漆與鹿角霜混合,質地堅實,從琴面和局部的破損處能看到灰胎中混有黃色、紅色和藍色等顆粒物,說明灰胎是按八寶灰配製,藍色為青金石,綠色為綠松石,黃色為金粉末,其它可能還有珍珠、瑪瑙、象牙等材料的顆粒含於灰層中。灰胎之上有一層淺栗色底漆,琴面深栗色,是經過煉製熟漆。
千年以後的琴面斷紋主要有蛇腹斷、流水斷和牛毛斷三種,琴頭有些許梅花斷,古樸可人。
細觀之下,漆面色彩極為豐富,有三次髹漆痕跡,第一次使用的是栗色漆,第二次使用的是朱紅漆,第三次使用的也是栗色漆,加上原有的兩層漆一共五種不同色相與明度的漆層在斷紋的分割下交相輝映,如霞雲般,露出灰胎部分則燦若繁星,如此既雕既琢,整體卻又復歸於朴。
楊氏三琴之清 「中和」師曠式古琴 通長:122.5 cm/肩寬:22.5 cm /尾寬:14.2 cm
該琴師曠式,或稱月式, 琴體較扁,木質黃黑,鹿角灰胎,黑漆為地,表髹朱漆。面底蛇腹斷隱約可見。琴底項間刻琴名《中楊大鈞藏珍選萃三琴和》。龍池圓形,鳳沼方形, 象天圓地方。琴底龍池周圍刻有內外兩圈題款:外圈為「閒克大定,靈氣通和,聲應宇宙」。內圈為「長白完顏衡桂題」,其前後各有一陰紋長方豎章與陽紋小方章。池下琴刻:「暇時與昆季偶一揮之,天籟清越,心曠神怡。能於塵囂擾攘中,獲一服清涼散,不亦快哉!」,下「七十二峰山樵題記」,下有一小方印。池內納音呈圓形突起。納音四周寫有一圈朱書題款:「丙寅夏日,峰五衡仿宋大雅琴式制」。從其內外題款可以看出,該琴當是滿清貴族完顏衡桂仿宋琴大雅所作,並常在閒時與其弟彈奏。該琴按彈之下,手感頗佳,琴音鏗鏘有力,別具一格。按存世歷代老琴中,由滿族文人琴家親制的琴,極為少見,故彌作珍貴。
——吳釗
最後是「中和」 師曠式琴, 琴體較扁,鹿角灰胎,黑漆為地,表髹朱漆。面底蛇腹斷隱約可見。琴底項間刻琴名《中和》。從其內外題款可以看出,該琴當是滿清貴族完顏衡桂仿宋琴大雅所作。按存世歷代老琴中,由滿族文人琴家親制的琴,極為少見,故彌作珍貴。
師曠式琴,琴體寬大,稜角線條挺拔,圓形龍池,方形鳳沼。底髹黑漆,中塗棗紅色漆,面髹朱紅漆,然後經打磨顯現深淺不一的晚霞效果,琴徽則選擇冷色系的瓷片,漆面雖未經五百年,卻也出現了蛇腹斷紋,在局部還有冰片斷。
這張琴從選材到斫制工藝都用心別致,從其銘文看出這張琴是完顏衡桂用以和其兄弟閒暇時彈奏,在塵囂中求得一劑清涼。撫琴彈奏,這張「中和」琴音色鏗鏘有力,別具一格。
李浴星先生舊藏蕉葉式古琴
李浴星先生(1909-1976)是一位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收藏家,先生精於古琴、書法、繪畫、篆刻、詩詞以及文物鑑賞,並且國學功底深厚。1924年李浴星師從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得到了九嶷派的真髓,與管平湖、楊葆元、關仲航等幾位先生共同成為九嶷派古琴近現代的重要傳人。
明 「蕉林玉聲」蕉葉式古琴 通長:123.7 cm/ 肩寬:18.2 cm/ 尾寬:13.5 cm
此琴琴面渾圓,弧度很飽滿,琴頭岳山處於蕉葉的下卷邊,承露隨琴頭向護珍處急劇傾斜做減薄處理,並且向兩側做圓弧狀,護珍向軫池方向並未做減薄,而是微微隆起,因此整個琴頭呈梭型,清秀而圓實;岳山在高聳的琴頭上如同山峰之巔,又如青岱之上的一片彤雲。
蕉葉琴的琴底褐栗色漆,細密牛毛斷與冰片斷,龍池內納音黃色泛出暖暖的金光,從其老化程度來看,這張蕉葉琴在斫琴之始就選用了老的材料,將琴捧在手中分量感很輕,說明其木汁早已干透,選材符合古人所講輕、松、脆、滑的要求,而只有良材加上善斫才能出妙音。
李浴星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在北京開設琴館,溥雪齋和鄭珉中都是當年的學琴弟子。1949年李浴星先生回唐山定居,1976年唐山發生大地震,李浴星先生不幸罹難,琴書並毀,眾琴人扼腕痛惜。
鄭珉中 先生為蕉葉琴 題字
據鄭珉中《雙壁琴樓觀琴記》載,地震數日後「天桓師弟在廢墟清理先生遺骸時得其所藏古琴碎片向鄭先生詢問修復事宜,後經拼合得歷益王琴與宋琴一張」,而如今這張蕉葉琴在長女李天如家才得以保存完好。李天如女史曾帶著這張蕉葉式古琴拜訪鄭珉中先生,鄭先生雖然已經九十開外的高齡,見到琴以後立刻站起身說:「這是我老師的琴」,並回想起當年李先生教授自己琴藝的場景。鄭珉中先生早年即醉心於古琴,起初師從李浴星先生學習古琴,後經李先生介紹跟隨管平湖先生學琴,得到管先生的真傳。由於家庭環境薰陶,鄭珉中先生與古琴結下不解之緣後,學琴並研究古琴,與琴會的管平湖、查阜西等名家交往密切,自身供職於故宮博物院,加上觀摩兄弟博物院的古琴藏品,鄭先生研究歷代古琴藏品,筆耕不輟,出版了《故宮古琴》、《蠡測偶錄集》等古琴著述,成為古琴鑑定大家。鄭先生今所見此蕉葉琴,感念師恩言「沒有李老師就沒有自己的今天」。這張蕉葉琴本沒有琴名與刻款,鄭先生由此琴想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張「蕉林聽雨」,隨提筆為其題寫琴名「蕉林玉聲」。
王世襄先生藏「松雪道人識」仲尼古琴
王世襄(1914-2009)先生是著名的文物研究、鑑賞與收藏家。先生的夫人袁荃猷14歲開始跟隨汪孟舒學習古琴,後師從國手管平湖,袁先生彈琴時常有「琴奴」王世襄伴其左右,王先生也由此開始收藏古琴。購得這張松雪道人之琴後便由袁先生使用,常攜此琴參與北京的琴會雅集。
1978年王世襄將這張古琴贈送給他的外甥女崔君芝女士。崔君芝是世界首席箜篌演奏家。
元 「松雪道人識」仲尼式古琴 通長:121.5 cm/ 肩寬:18 cm/ 尾寬:13.3 cm
仲尼古琴,琴長121厘米,肩寬18厘米,尾寬13厘米,桐木斫,蛇腹斷間流水斷,金徽玉軫,翠玉雁足。龍池內納音左側刻款「松雪道人識」,松雪道人即古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亦擅詩文,通律呂,尤善古琴,因得松雪琴而自號松雪道人。
這張仲尼式琴保存狀態良好,雖經歷過修復卻未經破腹,琴體側面斷紋完整、上下連貫統一,由此可以確信其腹款內容當與琴面為同一時期,從漆面的蛇腹斷看來,斷紋有凸起的劍鋒,是因胎體脹縮所致,而蛇腹斷之間的流水斷與牛毛斷則必須由時光去塑造。
琴頭、琴肩至琴尾的比例關係勻稱秀美,有宋元氣息,趙孟頫在龍池內落下自己的名號,說明他曾參與了這張琴的斫制,這張琴也必然會留下他對於器物造型審美以及對古琴音色的特殊要求,因此,這張仲尼式琴也是研究趙孟頫藝術全貌的重要器物。
鄭珉中 鑑定筆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