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聽張玉新撫琴論藝:這是斫琴最好的時代

聽張玉新撫琴論藝:這是斫琴最好的時代

2015/05/04 來源:雅昌藝術網
摘要:張玉新撫琴論藝 「越國滅吳後,這一帶屬越。越被楚滅後,這裡又屬楚。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9),楚懷王在這裡建造了廣陵城。廣陵意為『廣被丘陵』。」在揚州市博物館,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介紹。廣陵是古城揚州的先名,廣陵琴派亦是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起源於江蘇揚…
推薦關鍵字張玉新斫琴
張玉新撫琴論藝
「越國滅吳後,這一帶屬越。越被楚滅後,這裡又屬楚。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9),楚懷王在這裡建造了廣陵城。廣陵意為『廣被丘陵』。」在揚州市博物館,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介紹。廣陵是古城揚州的先名,廣陵琴派亦是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起源於江蘇揚州,為歷代琴家所重視。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的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事心態。
撫琴者
經友人介紹,記者找到了張玉新工作室「琢琴堂」所在。他到巷口來接我,身著暗紅色的唐裝、黑色褲子,穿著像是奶奶會納的老棉鞋。
在進門前,他不好意思地說:「這邊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比較簡樸,別見怪。」驀然間心裡起了的第一印象是,他真誠,且細心。
他用來待客的地方不大,牆上掛了十床琴,還有一些裝裱精緻的書法,琴桌上置了一床琴。
張玉新不做琴的時候,愛喝茶。用過他琴的人,會給他寄好茶。他給記者泡了一壺普洱。
「盛情難卻,哈哈!」談及這些,除了感激琴友的照拂,也表露出了自己手藝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滿足感。
張玉新說:「一個斫琴的人如果不懂得彈琴,那就像是女人化妝不照鏡子,儘管也清楚鼻子眼睛的位置,但無法把握細節,不能比較自己的特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容妝一樣。」
他的琴技嫡傳於廣陵派第十一代琴家梅曰強先生,不僅是梅先生的學生,也是義子。
梅曰強出生在南京,一生追隨過五個不同琴派的老師,他的最後一位老師是廣陵派大師劉少椿,退休後到揚州生活。
古人云古琴「易學難精」。彈琴的人要做到心到手到,手到氣到,氣到韻到。
聊至興起時,張玉新起身彈奏了一曲《普庵咒》和一曲《平沙落雁》。因為常年手工斫琴,他的手並不像古琴演奏家那麼細嫩。這樣一雙手在古琴上遊走,在「粗拙」的背後,自有「靈慧」。《普庵咒》直叩心扉,雍容廣大,舒捲如心,指弦相應每每生出萬千氣象。《平沙落雁》有沉靜樸拙之味。一個心裡沒有太多功利機巧之心,一個耐心耐性願意沉靜下來的人,必定會奏出純和雅正之音。
仲尼琴
斫琴者
1)「琢琴堂」至「拙琴堂」
當年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先生為張玉新題「琢琴堂」。琢有兩種發音,一是雕琢(zhuo),二是琢(zuo)磨。那「琢」字無意間漏寫了一點,如今看來,倒是頗有意思——天天對著牆上那缺了一點的「琢琴堂」,正好時刻提醒自己,唯有認識到缺點的存在,才能精益求精;後來照誠方丈又題寫了「拙琴堂」,著一「拙」字,更為圓融,所謂「守拙曰強」也,這倒和張玉新不事張揚、默默進取的性情更為貼切了。
跟記者說到一些難闡釋的字時,他會拿起旁邊備著的毛筆,蘸了些茶台上的水,寫給記者看,比如「斲(斫的繁體)」字,一看就是練過好些年的。他笑笑說:「我其實是為了在琴腹內留下『廣陵琴人張玉新斲制』的字樣。在他心裡,斫就是琢,也是拙。
玉色蕉葉琴 管峻題字
2)善制「蕉葉琴」
張玉新早年是治漆的高手,後又習琴,所以斫琴的起點很高,一出手便自不凡,高音清亮,宮弦有力,漆藝地道,遠超一般坊間琴的水準。他制的琴常有「琴中官窯」的美譽。
當年李祥霆說了一句影響深遠的話:琴的外觀很重要,外觀美了,人才想去彈它。李先生還打了個「經典」譬喻:做琴要做得像「西裝領子」一樣,無可挑剔,才算圓滿。張玉新聽進去了,並且一直踐行至今。
古琴的各個結構,無論長度或名稱,都高度貼合自然韻律。譬如長寬徽位象徵年月四季,譬如各部分結構常以動物命名,如龍池、鳳沼、雁足。「禮」「樂」常常是放在一起講的,古琴常作為「正雅之音」,因為音樂中的理性與秩序可以規範人的心性和行為。
就淺層次來講,作為樂器,古琴之美不局限於美妙的聽覺享受,更有視覺上的美感,即古琴的樣式。古琴常見的款式有:仲尼式、伏羲式、連珠式、蕉葉式、落霞式、鳳勢式、師曠式、神農氏、靈機式、響泉式、亞額式、列子式、鶴鳴秋月式及宣和式等。張玉新愛制「蕉葉式」。
琴身似芭蕉,琴首蕉葉的葉柄向下彎曲,支撐首部,兩側似蕉葉的邊緣,向下略微翹曲,琴體形態旖旎秀逸,曲折的線條似流動的音韻。
張玉新善制蕉葉琴,於其形制、音韻尤為注意,不厭其煩地更新換代,衍生出自己的個性。音色由早期的清秀,一變雄健,鏗鏘有筋骨,近作更趨內斂,而未失圓勻家法,允稱行家琴之典型。
2011年西泠春拍,張玉新制蕉葉式琴成交價12萬;2011年瀚海四季拍賣會,亦是蕉葉琴,拍出11萬;2014年北京保利春拍,玉色蕉葉琴拍出了17萬的高價。「張玉新所斫的蕉葉琴其聲正遠而深邃,按音如蒼龍嘯月,泛音似珠落玉盤,散音有虎嘯之勢。兩年之後的琴音會發生一種變化,會柔和一些。」這是使用他琴的人作出的評價。
3)最好的年代
「一張琴包含了木頭、灰胎、漆等多個重要部分,看著只有幾個步驟,但好的古琴製作至少要兩年以上。」張玉新認為,「制琴選材不一定拘泥於上桐下梓,好的杉木勝過一般的桐木,好的硬雜木勝過梓木。現在做琴是最好的年代啊,古代沒有那麼多房屋拆遷的!因為奧運會上彈奏古琴,因為古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幾年古琴的生產總和都可以和之前歷史上所有的古琴數目相提並論了。」
做琴的第一步是選木頭,《琴史·盡美》中記錄:「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良質。
所選木材一般講究用老料,因為老木不易變形、開裂,木性相對比較穩定,而且老木木質內的水分、樹膠都已干透更利於聲音的傳導。老料不是說這棵樹長了500年,夠老了,砍了做琴,不是這樣,而是指木頭新老。剛砍的是新料,放得久的就是老料。老料大都是來自於老房子。
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脾氣,得等「放性」結束了,方能制琴。
中國大漆又名生漆,性質堅硬,直接來自於生漆樹,光澤雅亮不浮躁、耐高溫、耐腐蝕。
秉承傳統的古法做琴,時間主要是用在上漆上,要上二三十遍,因為是生漆,塗上一次挺長時間才能幹,冬天干固的速度就更慢了。
斷紋就是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振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這種斷痕可不是琴表面的漆開裂。要是你新買一張琴沒多久就有斷痕了,那麼你的琴並不是出現了傳說中的斷紋,而是質量太差,漆不過關,這種開裂是不好的。
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
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鑑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但是,現代制琴工藝已經能夠製作斷紋了,大多為了美觀。
修琴者
現在也時常有人將殘損的元代、明代古琴讓張玉新修復。工作室的角落一個工作檯上,還擺放著一張修了一半的古琴。
他微微嘆了口氣:「琴也有琴的命運,你看,這琴一看就是受過苦的。」琴背面的鑲嵌進去的玉和刻有字的木可看出它曾經也待過官宦或是富貴人家,但是它的周身散發出的感覺是「苦味」,像是顛沛流離之後終獲安穩及珍視。「古代的琴,也有貴賤之分。琴的身份看主人,老琴不等於好琴。」
梅曰強曾講:「梅花在盛開之後也會凋謝,但是這並不代表死亡,而是化入春泥,以待來年。」
偶然間看到這句,忽然覺得梅先生是在講彈琴,也是在講修琴。
一把又一把老琴在張玉新的手中脫胎換骨,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名氣的形成分兩種,一種是『花錢吹』,即名家代言或是媒體推廣;還有一種是『慢火燉』,主要是靠用戶的口碑宣傳。」張玉新如是說。
名氣決定身價,身價決定檔次平台,通過平台提高名氣,從而提高身價,以此螺旋式上升。記者這樣判斷似乎太犀利和世俗了點,理是對的,但是說出來並不合適,您就當沒有看見。
宋人朱長文曾說過,「琴有四美:良質、善斫、妙指、正心,四美俱備,則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斫琴是一條漫長又寂寞的道路,需要悟性,需要沉心斂氣。
「你知道我做琴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嗎?」
記者搖了搖頭。
「比如說在異地他鄉,偶然間遇到用我做的琴的人,我告訴他我的身份,如果對方有一瞬間驚喜的表情,那種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嗯,就是為了那一瞬間。」
張玉新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是一個手藝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