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論古琴的收藏與市場


2015/11/03 來源:金剛菩提文玩吧
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而琴為四藝之首,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八音之首。
如果是10年前,古琴收藏還只是一個很少人問津的領域,但自從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古琴拍出1.15億元之後,古琴就從冷門收藏一躍成為藏家追捧的熱門藏品。
但清代以前流傳下來的古琴數量少,價格高,越來越多的古琴愛好者轉而收藏當代新制的古琴。近期稼軒琴坊舉辦的「稼軒斫琴八年錄集展」就吸引了很多古琴發燒友的注意。到底怎樣才能選出一把好琴?
古琴收藏熱興起
主持人:如果是10年前,古琴收藏還只是一個很少人問津的領域,但自從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古琴拍出1.15億元之後,古琴就從冷門收藏一躍成為藏家追捧的熱門藏品。不管會不會撫琴,很多人都想在家裡掛一把古琴附庸風雅。這裡說的古琴應該有所區分,一種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琴,另一種是當代新制的古琴。
陳志彥:沒錯,為了區分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琴和新制的古琴,行家將民國以前的古琴都稱為「老琴」。
如果是收藏「老琴」,其實歷代流傳下來的數量並不多,到了現在還能使用、演奏的更少,這樣的古琴文史價值高於其使用價值、藝術價值。但的確有極少數的古琴經過了幾百年、上千年之後至今仍然保存得很好,通過撫琴能感覺到可以跟遠古對話,但這樣的琴還是極少數的。
就像廣陵琴派大師徐永老師所說的:「世界上其他的樂器都是為了取悅別人,唯有古琴是用來撫慰自己的心靈。」
而且古琴也是中國重要的國粹之一,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精神,甚至是一種境界。我覺得古琴就像中國畫一樣,油畫通常畫得很滿,而中國畫講究留白,古琴曲的欣賞和演奏,就很像國畫那樣,追求意境,追求弦外之音,這是古琴跟其他樂器一個很大的區別。鋼琴可以通過校音,把音準調得非常準確。而每一張古琴都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甚至音準上還允許有稍微的不同。
程久霖:沒錯,古琴就跟中國畫一樣,每把古琴都有自己不同的聲音,找到適合自己的琴師才能交相輝映。
我出生於音樂世家,我祖父那一輩人,他們不但會彈琴,自己也會做琴。他們斫琴更多的是抒發自己對古琴的一種感受,為了更好地去感受古琴。這些琴他們可能會起好名字後送給弟子,代表著一種文化傳承,背後包含著很多的哲學觀念、儒家思想。
主持人: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古琴的一個原因,很多人追求的就是一種情懷。
陳志彥:古琴文化在中國有斷層,現在真正懂得古琴的人其實並不多。我之所以會創辦琴坊,也是因為8年前我的父親陳永鏘應邀到江文湛先生的終南山紅草園小聚,席間聽到了徐永先生、妙境法師與江文湛先生撫琴,從琴聲中頓悟到琴畫一脈,終於明白為什麼古人會把琴棋書畫作為修身悟道的器物。
不同的人收藏古琴有不同的切入點,古代流傳下來的琴當然好,但數量太少,我們現在新制古琴,則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而且如果是從工藝和技術的層面上來講,我們現在擁有比前人更好的斫琴條件和知識,在演奏上、實用性上也更有優勢。當然肯定會有人說以前的古琴聲音更加遠古,因為當時使用的絲弦並不一樣,其聲音的魅力和質感不是當代新制古琴可以比擬的。所以我們一直都在探索,希望新制的古琴聲音上可以儘可能的媲美以前的古琴。
而且就像你剛才所說的,現在很多人收藏古琴,追求的是一種情懷。就像陶淵明鍾愛「無弦琴」,對古琴足夠熱愛、足夠理解,不一定非得要去彈琴,這是一種文化情懷。就像馬未都在一篇文章里說到的:他並不會彈琴,但書房中掛著一把古琴,半夜的時候微微撥動琴弦,幾個單音,感覺是在與古人對話。
所以我並不反對越來越多的人附庸風雅買把古琴,就像以前很多人希望在家裡擺上一台鋼琴,其實背後放映出的是一種生活追求。很可能就是這麼一種附庸風雅的行為,無意之中卻給子女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流派與地域、琴譜等密切關聯
主持人:中國古琴的流派很多,歷史很久遠,程久霖老師是梅庵琴派傳承人,肖茂國老師則是廣陵琴派傳承人,不同的流派是怎麼形成的?
程久霖:古琴流派的形成,與地域、琴譜、師承有著密切的關係。
先說師承,共同的師承淵源是形成統一風格的主要基礎。各地一些出類拔萃的著名琴家,他們通過師帶徒,或者通過雅集,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對琴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就是琴譜的傳承。最早的琴譜出現在明代,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琴譜,是以減字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減字譜一般分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內部為所彈、按弦。除此之外,減字譜還有續部、注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所以同樣一首古曲,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理解,演奏出來是完全不同的。現存的古琴譜有150多部,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
地域的差別也是形成古琴不同流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像「吳聲」和「蜀聲」在風格上的區別,「吳聲」清婉,就像江浙一帶的長江廣流,綿延徐逝;而四川人吃辣椒,聲音比較高亢,「蜀聲」自然躁急,就像急浪奔雷。
肖茂國:經過歷史的沉澱,古琴最終形成「九大派系」——江浙派、虞山派、廣陵派、蒲城派、蜀山派、九嶷派、諸城派、梅庵派、嶺南派。廣陵琴派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十三代傳人了。
廣陵琴派最初也是從江浙派出來的,創始人江蘇揚州琴家徐常遇,就是在浙派學了琴後,到了揚州發揚光大的。後來他將自己對琴曲的理解,寫下了《澄鑒堂琴譜》。很多古琴譜各派都有,但各派的理解都不一樣,演奏出來的風格很不一樣,後來把這種風格記錄下來,就成了一首新的曲子。
程久霖:廣陵琴派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比而言,梅庵琴派是最年輕的一個琴派,是近代民國初年時所崛起的一個新興琴派,到我這裡是第四代傳人。
創始人王賓魯是山東諸城人,山東諸城王氏是一個大的家族,世代都有善琴的傳人。到了清末民初的年代,王氏家族中更先後出了五位傑出的琴人,一時興起了山東古琴音樂的蓬勃氣象,也影響了近代古琴藝術的發揚。王燕卿先生在民國初年時,經過康有為的介紹,在東南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古琴,將梅庵琴派發揚光大。
老琴:並非所有都能拍出天價
主持人:很多人收藏古琴以斷紋為美,認為斷紋是鑑別老琴年份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認為,古琴歷史超過兩三百年就會出現斷紋,年代越久的琴身出現的斷紋較多,很可能形成「梅花斷」,而年代相對較短的則可能出現蛇腹斷、流水斷、牛毛斷、冰裂斷。斷紋是否古琴斷代的標準?
肖茂國:古琴的斷紋其實就是古琴漆面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裂紋。其實對於演奏而言,古琴上出現斷紋並不是一件好事情。現在的工藝可以將斷紋處理成視覺效果,而不影響撫琴,但我個人認為,過分追求斷紋是沒必要的。
陳志彥:古琴斷紋的形成,其實跟陶瓷的冰裂紋是一樣的道理,是不同的材質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幾百年前的斫琴師肯定沒想到古琴以後會出現斷紋,斷紋也肯定不是為了追求美感而刻意做出來的,只不過後來的人認為斷紋讓古琴更有歷史感,所以在製作時有意製造出這種效果。
肖茂國:其實現在人為地做出斷紋,很多是刻意做舊,假冒老琴。
程久霖:現在就的確有一些人把古琴有沒有斷紋視為判斷古琴年代的一個標準,其實古琴出現斷紋之後就不是很好彈了,比如我老師收藏的一把唐代古琴,出現斷紋後影響了演奏,只能在琴弦底下做一點點打磨。
肖茂國: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古琴都能拍出過億元的天價,即使是同一位斫琴師所制的古琴,品質上有可能也相差甚遠。
主持人:古琴也講究流傳有序,名家收藏也會給古琴增加附加值,就好像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琴之所以能夠拍出1.15億元,很大一部分是王世襄個人名氣和眼力的附加值。
新制古琴收藏:聲音手感形制工藝缺一不可
主持人:古琴音樂分為不同的流派,古琴本身有沒有分流派?
肖茂國:古琴本身沒分流派。但如果是我熟悉的琴師,我為他斫的琴會根據他的演奏習慣、審美要求來做,這是收藏級別的訂製琴。
主持人:不同朝代的古琴形制上應該就有區別?
肖茂國:沒錯,明代的琴和唐代、宋代的就完全不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唐圓宋扁」,這跟當時的時代審美有關,唐代喜歡圓潤,宋代則是追求簡約。
主持人:一把古琴能夠流傳千古,這裡面有多少講究?
肖茂國:首先肯定是選材了。在南方製作的琴,面板首選杉木,而北方制琴用的一般是桐木。地板(沒寫錯是地板哈哈)用梓木,一硬一軟,代表一陰一陽。
主持人:杉木和桐木哪種更好?
肖茂國:這兩種木材的振幅基本相同,做出來的古琴音質上差別不大,只不過就地取材,制琴比較方便。如果真要比較,杉木不會蟲蛀,比較好保存,故宮博物院裡的古琴就都是杉木琴。
主持人:制琴所選的杉木有沒有什麼講究?
肖茂國:要做出一張好琴,選材很重要。我們用的都是老杉木,如果是老門板,用來做琴是首選。老房子的橫樑、柱子也不錯,但還要破開,裡面可能還沒完全脫水,使用時還要再經過乾燥處理。而老門板已經破開,五厘米左右的寬度剛剛好,不但經過了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還經過無數次的開合,振幅已經振開了,是斫琴的首選木材。
陳志彥:一把好琴,除了看木料本身的質量外,還取決於灰胎的製作、還有後期漆的處理等工藝。琴制出來後,調音環節更加關鍵。所以做一把古琴的周期很長,如果算上前期木料的收集,做一把古琴前後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如果從做好琴坯算起,則做琴的周期是兩三個月。
主持人:總結一下,如何選到一把好的新制古琴?
肖茂國:首先是聽聲音,第二是手感,第三是形制,第四看斫琴的工藝。
古琴有三種音色:散音、泛音、暗音。散音聽起來必須空曠、泛音要有凝聚力、暗音聽起來必須甜,有著地感,就好像石頭扔在深水裡的回音。
手感方面,撫琴時手的重量放在琴弦上剛剛好,如要用力按,撫琴就不自然。
至於形制方面,我們主要是通過研究古籍,仿製先人古琴的形制。就像紅木家具一樣,前人已經研究出很好的形制了,我們繼承就是了。
另外,好的工藝也很重要。特別是安裝古琴這個步驟也是很講究的,我們不用化學膠水,而是按照傳統工藝熬制魚膠,再勾兌大漆,把琴黏合在一起。這樣製作出來的古琴不容易變形開裂,即使放在太陽下也不會開裂,也不受南北氣候的影響。
程久霖:南方的氣候對保存古琴還是比較好,北方的氣候比較乾燥,漆比較容易乾裂。
主持人:現在的新制古琴,有些一張只要幾百塊錢,有些動輒幾十萬元,價格為什麼相差這麼遠?
肖茂國:主要是製作的工藝有差別。幾百塊錢那種基本上就是找一塊木頭刷上漆,裝上弦就可以了,幾百塊錢連買一塊老杉木都買不到。
程久霖:這樣的琴用的漆肯定是化學漆,幹得快,彈著彈著漆面就變成灰胎了。而且灰胎還很薄,彈著彈著就穿了。
陳志彥:一把古琴好不好,我認為還要增加一個標準,就是它的聲音和形制必須是匹配的。
一張琴的好壞,肖老師和程老師都有他們不同的標準。有的人喜歡聲音文氣一點的,有的人喜歡孔武有力的,所以制琴的時候,在對琴的聲音有了一定的評判之後,我們就要考慮漆面怎麼鋪排,面板需要什麼顏色,甚至是什麼樣的機理,跟琴的音色都要相匹配。如果一張琴的琴音是雄強的,那麼它的顏色就不能太矯情、太文氣,
而且古琴像紅酒,一張琴製作出來後,琴音並不是不變的。給琴師使用了一段時間後聲音會更穩定。而且給不同的琴師演奏,若干年後琴音那是完全不同的。
主持人:為什麼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程久霖:不同的人彈琴的習慣會改變古琴的音質,賦予了它人氣,這就是行內人所講的「養琴」。
陳志彥:所以對於一把古琴品質的評價,我覺得最好是給琴師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才能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價。
使用古琴就是保養
主持人:古琴需要特別的保養嗎?
程久霖: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琴,現在還能演奏出聲音的已經不多了。還有一些古琴本身不錯,但在故宮博物院裡為了更好地保存,放在了無氧的密閉空間裡,其實這對古琴反倒不好,有些琴已經啞了。就因為沒有跟空氣接觸,聲音也啞了。
主持人:我看很多古琴都是豎著掛?
程久霖:對,但在故宮博物院裡的古琴,有的是平著放陳設,有的還給罩了起來。這不符合自然規律,木頭要有人氣接觸,木頭沒有觸摸壞得更快。
之前香港一位藏家兩億多元拍到了一把古琴,他就跟當代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說了,只要李祥霆想演奏,無論是在世界哪個地方他都會把這把古琴送過去。
主持人:那您老師收藏的唐代古琴,這麼多年來是否需要特殊的保養?
程久霖:不用,就正常的使用就可以了。
肖茂國:以前古琴對於古人而言也就一種樂器,是日常使用的,並不像現在人看得那麼精貴。
程久霖:其實現在在很多大師看來,古琴仍然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比如我的老師他自己就收藏有十多把古琴,他會把琴傳給自己的得意門生。在他看來,有生之年有幸能夠保存這把古琴,並把它傳承下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把琴身上也留下了他的印跡。如果是一把過千年的古琴,上面就有十多位琴人的印跡,這是古琴的一種文化傳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