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嶺南古琴還有多少嶺南特色?容克智

嶺南古琴還有多少嶺南特色?

2015/10/11 來源:鳳凰網
2015嶺南古琴音樂會現場
看本土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實習生 黃斯瑩 梁英權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鄧勃
近日,2015年嶺南古琴音樂會在廣州十香園內舉行。據悉,嶺南古琴早在漢代便有流傳,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並於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項目。然而,在傳播過程中,古琴的派系特色正逐漸減弱,而具有個人藝術特色的新琴派將陸續湧現。
不刻意定性為「嶺南派」
琴家簡介:容克智,生長於香港。先祖是滿清貴族鑲白旗人,12歲從父親容思澤先生習琴至今已42年。家族之琴學始袓是慶瑞,得以一脈相承至今已有六代200年歷史。「容氏家族」琴派之指法獨特、節奏與風格獨樹一幟。
羊城晚報:琴界認為您是嶺南派,但您在今年出版的琴譜卻強調是「香江容氏」,為什麼?
容克智:我們家和現在一般人學琴不一樣,是從小就開始學的,而且,小時候學琴只專注於自家的琴法,沒有受到其他流派影響。所以我現在的琴藝、琴法、樂句的處理整體上跟我父親是一致的,只是個別地方有些微小差異。我曾經問過父親為何這個音要這樣彈,他說他也是從我爺爺那裡學來的,幾代人都這樣彈,就這樣傳承著。所以我的彈法跟其他琴派的不太一樣。
羊城晚報:所以你們是「容派」不是嶺南派?
容克智:我們是否嶺南派是有很大的爭議。我先祖慶瑞公學琴的時候嶺南派還沒定性,嶺南派是在1940年代才定性的。但我先祖慶瑞公學琴時是師承廣陵派的,學了三年,學會八首琴曲。之後就來了廣東當官。在廣東期間,與琴人交流主要是在廣州,因此又參照了很多嶺南古譜。其中就包括《古岡遺譜》,他彈的許多琴曲都來自《悟雪山房琴譜》。
羊城晚報:就是「容氏」琴法從師承到成熟有比較複雜的過程?
容克智:是的。慶瑞公師承的是廣陵派,後來又在廣東生活。再後來我父親又帶著我們移居香港。那我們該定性為廣陵派還是嶺南派?慶瑞公來時,嶺南派還沒真正命名為嶺南派。而現在的嶺南派琴人彈的曲子又跟我們是一樣的,當中樂曲的處理雖然有不同,但又有許多相近的地方。
羊城晚報:身在嶺南,彈奏同樣的琴曲卻非嶺南派,會否混亂了嶺南派的定性?
容克智:我覺得不需要那麼刻意去定性。
羊城晚報:能否舉具體例子說說「容氏」奏法與嶺南派有何不同?
容克智:以《漁樵問答》為例,我們和其他琴派最大的差別,就是彈的多是散板(自由拍子)琴曲。散板琴曲起伏不大,並非抑揚頓挫,但卻是一個音相連,句句緊扣,它的音調高低像人聊天一樣,能聽出裡面的傾訴、情景、故事,因此需要聽琴者更為專心。琴曲是有調性的,能聽出調性才能聽出琴語之妙。
「派」的建立有其時代的特殊性
琴家簡介:張俊波,古琴藝術(閩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古琴名家李禹賢、成公亮先生之嫡傳弟子,福建省古琴協會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古琴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國際古琴學會副秘書長。
羊城晚報:您在2015年古琴音樂會上彈奏的《流水》並非運用很典型的閩派技法,為什麼?
張俊波:因為這首曲是川派的。根據我的理解,「派」可能只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現在大家溝通交流很方便了。特別是有錄音有錄像以後,外加琴譜印刷品的推廣與傳播,更多是形成了彈某個曲子用某種流派的技法,而非一定要轉為自己所屬流派的技法。
羊城晚報:您認為閩派和嶺南派等派別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界限?
張俊波:應該不是的。我老師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畢業以後來到福建,他最初學的是廣陵派和梅庵派,而他又在福建整整生活了50年,考察了當地各個領域,他離開前一直跟我們講,雖然外面很多人說他是閩派的琴家,可是他並不認為自己就是閩派的,至於閩派以後將怎樣去發展就要靠後來的習琴人了。我自己的理解是:「派」的建立,一個是時代的特殊性。在以前,地域溝通不方便,沒有錄音,沒有印刷,從而產生所謂的「派」。而到了近現代有錄音了、有可供大眾傳播的樂譜了,再加上交通便捷促使各流派之間交流頻繁,就像我昨天剛剛從福建錄音今天又到了廣州錄像一樣,很多界限都打破了。
我認為,現在,好的樂曲大家肯定就要相互學習相互溝通,因此我自己的理解現在的「派」應該是一個大的概念,一個叫「大琴派」的概念。但是在推廣方面也會有個人彈琴習慣的不同對樂曲形成不同的理解,我覺得不能太刻意,如果太刻意的話反而有點過猶不及了。
羊城晚報:在交流中派別會模糊化?
張俊波:藝術最怕幾十年不變,很多所謂的派別都在不斷地顛覆自己的東西,不斷去取捨。
進入大浪淘沙的過程
琴家簡介:徐君躍,出身古琴世家,中國音樂學院古琴碩士。現為浙江音樂學院(籌)碩士生導師、西湖琴社社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
羊城晚報:您是如何用浙派技法彈奏《平沙落雁》的?
徐君躍:《平沙落雁》這首曲子版本很多,廣陵派、浙派、閩派等等都是很有自己的一些風格特點,其中浙派是以俊朗舒暢、細膩蒼勁、乾淨中正為特點。《平沙落雁》這首曲子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流暢、平和,演奏技巧也是中等不會太高,是學習者比較容易掌握的曲子,聽者比較容易理解的曲子。這次我用浙派技法在嶺南古琴音樂會上彈奏《平沙落雁》,也是希望能展現出古琴流派的多元化。
羊城晚報:浙派與嶺南派的關係是否很密切?
徐君躍:古浙派在南宋就有的了,明代是鼎盛時期。那時候學琴的曲目十之六七都是出自浙派曲目,該派影響很大。到明末清初的時候,虞山派興起,它最早也是受浙派影響。嶺南派是南宋朝廷南遷的時候,浙派曲目南遷而形成的。兩者其實是很有淵源,是同宗同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相通性。
羊城晚報:該如何看待廣泛推廣古琴的過程中派系特色被顛覆的現象?
徐君躍:現在古琴發展是進入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何裕華、黃斯瑩、梁英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