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古琴-現實地成為「絕世之音」。


2017/06/14 來源:暢享文化
古琴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同時音色隨著琴師的不斷彈奏愈發動聽,所以古琴作為樂器,同時也有著收藏的價值(那些幾百的化學漆琴就算了),所以傳世很多。近些年隨著古琴的火熱,這背後是有人在牟利炒作還是真的物有所值,小編道行還淺,看不出個所以然,更不敢妄加評論.
龍升雨降
年代:宋
琴為仲尼式,桐梓良材。琴體頗扁而寬,為宋琴之代表。琴身髹黑漆,通體蛇腹斷紋顯著。琴身配金徽和碧玉雁足。龍池上方有篆書「龍升雨降」四字名款,古意盎然,涵義頗具道家氣味;或曰新皇登基,恩澤天下,鐫此以為慶賀之意。由此推知此器當於宋代中期,疑為徽宗宣和殿百琴堂遺世之物。
此琴材質頗厚,發音內斂而蒼潤,出音如戛玉,於絲弦特妙,為簫聲琴韻室主吳景略先生收藏之重器,曾多次隨吳景略先生參加重大琴事,業內知名。吳景略先生公子文光先生為香港藝聲公司所錄立體聲磁帶也是在這床宋琴上張以絲弦演奏的。
鈞天雅奉
年代:宋
「鈞天雅奉」,南宋年間制,仲尼式,嶧陽孤桐斫制,嵌螺鈿徽,玉軫,玉雁足,紫檀制岳山及承露。琴面弧度渾圓,琴額舒闊勁挺,南宋仲尼琴的經典制式。鹿角霜灰胎,髹朱紅漆,歲月蘊積,已呈栗殼色。通體斷紋斑斕,琴面蛇腹斷,琴背蛇腹、流水,錯雜陸離。龍池上方刻「鈞天雅奉」四字,篆書,龍池兩側鐫趙孟頫親書:「嶧陽孤桐乃斲乃琴,含天地德全太古心」。龍池下方銘「松雪道人」篆書款,刻「絕世之音」印文。
「鈞天雅奉」,是中國古琴遞藏史上最為神秘的名琴。元代趙孟頫訪得,藏入松雪齋。琴背刻「絕世之音」。 趙孟頫(1254-1322)出生於南宋末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以百代之通才,陛見皇帝,忽必烈驚為「神仙中人」,元人以之為整個帝國的文人象徵,尊譽「元人冠冕」。中年居松雪齋,以精通律呂要妙,著《琴原》、《樂原》。
琴撫者即「神仙中人」,技琴演樂,自是參辰而高驤的「絕世之音」。殊不知,此琴一入松雪齋,近八百年間,不近庸耳,嫡系子孫一代代家弦戶演,如趙孟頫所築松雪齋 ,朴而藏。
鈞天,古代神話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呂氏春秋·有始》:「中央曰鈞天」,高誘註:「鈞,平也。為四方主,故曰鈞天。」。「鈞天」亦是「鈞天廣樂」的略語,意指天上音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鈞天九奏,既其上帝」。元·傅若金 《次韻元日朝賀》:「小儒未得隨冠冕,遙聽鈞天隔彩霞。」。
鈞天者,帝王也,此琴乃雅奉宋室皇帝的御琴。唯天子所奏之樂,可堪「絕世之音」。身為宋太祖十一世孫的趙孟頫,居官元廷,訪得宋室遺琴,自然慎囑子孫秘藏不示世人。「鈞天雅奉」,在此後近八百年間。
「鈞天雅奉」入民國,遞傳至趙孟頫後人趙鴻雪先生。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校,多才多藝,天縱聰慧,古琴師承廣陵派琴家枯木禪師。二十世紀初,趙被上海文明書局聘用,自行研究珂羅版印刷,成為中國掌握製版技術的第一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江蘇董欣賓先生收藏。董欣賓先生是中國當代文人畫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學多才,師承秦古柳、劉海粟諸先生,作畫以線條為主要語言,開一派風氣。可惜天妒英才,中年早逝。
彩鳳孤鳴
年代:宋
《彩綵鳳孤鳴》為南宋初年四梅道人所制的仲尼式琴,琴體修美,面窄而圓,肩當三徽。蟲蛀桐木製成,純鹿角灰胎,原髹朱漆後修理時外髹黑漆,小蛇腹斷。龍池與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兩側為南宋刻款。池右刻楷書為《建炎戌申春日(宋高宗趙構公元1128年)》,池左為《四梅道人鑒制》。書風遒勁秀靈,鐫刻精妙絕倫,書刻俱臻上乘。鳳沼兩側為明代朱書題款,右為《崇禎庚午秋日》,左為《李漁修於冶城》,此琴選材精良,做工細緻,蚌徽玉足,琴音鬆脆透潤,韻味悠長。該琴尺寸、材料、款式與故宮所藏玉壺冰琴幾乎相同,是同一時代的名家制琴,實為典型的南宋仲尼式風格。
鳳沼玉雁足之間有大印一方,為黑漆填補,無法辨識。琴背項間有明代宋氏刻詩,亦覆黑漆,斷續無能辨識全貌。從鳳沼款識可知,明末為著名文學戲曲家李漁收藏,鳳沼有朱筆題款(崇禎庚午秋日李漁修於冶城)即崇禎三年1630年,書鳳娟秀婉約。數十年後轉買他人,有詩為證:「一琴三十載,相伴客窮途,既已緣貧賣,難言待價沽,囊獨今歲制,弦自舊時無,從此山齋夜,風來壁不呼」。
此琴清末為蘇州金石篆刻家戴滄林所得,二OO一年十月婁東殷繼山以名蘭兩盆,經百般周折易得此琴。著名古琴家龔一,著名斫琴家王鵬、馬維衡鑑定。
王世襄先生鑑賞「綵鳳孤鳴」時,欣然命筆作詩兩首。其一:「大還新閣續前徽,琴曲重溫妙入微。更喜南園多韻事,兩蘭易得四梅歸」;其二「綵衣囊宋斫,鳳沼見良材。孤寂從茲別,嗚諧有四梅」。
猿嘯青蘿
年代:晉
此琴長120.5厘米,隱間110.5厘米,肩寬22厘米,尾寬17厘米。圓龍池徑8厘米,方鳳沼邊5.5厘米。通身髹黑漆,漆面呈大蛇腹斷,琴身嵌十三螺鈿徽。配有象牙琴軫(缺一),青玉雁足。(早年更換下來的青玉岳山尚存。)龍池上題五厘米見方「猿嘯青蘿」行書四字,池下銘文為二厘米見方行書:「事餘歡弄,龍舞鳳翔。諸色俗累,一時消忘。橫琴山廬藏」。再下是五厘米見方滿漢合璧「唐凱」大印。琴內項間右側有淺墨書「太康二年於沖」楷書一行。龍池內兩側「一九五六年春 管平湖再修」刻款。
此琴是著名宗教界人士夏蓮居於上世紀20年代在大連古玩冷攤上所獲,引起古琴界震動。管平湖將久已失傳的古曲《廣陵散》發掘成功,夏蓮居以「猿嘯青蘿」贈予多年夢想獲得此琴的管平湖。1956年,管平湖對此琴進行修繕時發現,琴腹內有「太康二年於沖」淺墨楷書一行,始知此琴為晉制。此琴被古琴界評為「九德俱全」,聲音之美無與倫比。在昨天的品鑑會上,王風彈奏了名曲《良宵引》。落指發聲泠然,頓時四座寂靜,果然如「松風之度遙壑,冰玉之漱幽澗」,天籟之聲直透心扉,引人入空曠淵宏之境。
太古遺音
年代:唐
琴為仲尼式,桐木胎,黑漆朱髹,雖存世千年,仍品相完好。通體斷紋,因歷史的蘊積而斑爛陸離,龍鱗,龜坼、流水、蛇蚹、錯雜相間,美不勝收,世間罕有與其相匹者。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四字由於年代久遠,偶為濕琴薦所浸而有所脫落,粘補後略有漫漶,然尚遺「音」字下半部之「日」字清晰可見。龍池兩側鐫有行草:「佩劍沖金聊暫據,匣琴流水自須彈。」字體似王羲之聖教序,頗具唐人筆意,且詞義豪拓,亦有唐人氣概。龍池下鐫有宋代理學大儒朱熹手書:「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 紫陽琴銘一則,落款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書」,為傳世古琴所僅見者。雁足上方有陰文「玉振」印一方,當為元代大收藏家鮮于樞之印,以象其金聲玉振之意。著名古琴鑑賞家管平湖先生據此推斷:「此琴唐制,年代當不晚於北宋。」琴首為樂器,而樂器以音質為最重要。簫聲琴韻室主人吳景略先生藏琴首重音色。五十年代初期,吳景略在滬得此琴消息,當晚即動身趕往蘇州以重金購得攜歸。此琴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音質高古松透、清越而多靈韻,輕輕觸按即得正聲,被譽為琴音中之佳「老生」,亟受珍重並為寶藏。我們今天聽到的《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亦多繇此琴錄製。
琴乃文人音樂之重器,其形制尤為重要。漢代典籍亟言琴面上圓象天,琴底下平如地,琴身直立如人,為士子文人之象,合天地人三才,實天地心。劉勰《文心雕龍》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故貴仲尼式者,視其為儒者象言之表征。此琴又有朱子題記,再經吳景略先生長期寶藏實用,實為千載名器.
月露知音
年代:明
琴長:121 cm,弦長:110.5 cm,頭寬:19 cm,肩寬:19 cm,尾寬:13.5 cm明初清乾隆御賞「頭等十六號」月露知音琴,仲尼式,通體髹黑漆,琴身均勻布滿龜背、小流水斷,牛毛斷。金徽(缺一),玉雁足、軫。折肩在三徽,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腹內納音隆起,天地柱皆具。背板琴頸陰刻填石藍「月露知音」,為圓形印面布局,龍池上部刻填金乾隆御題詩,龍池下陰刻填金「乾隆御賞」長方形大印。斷紋通體完整,漆面保存完好,六百年余來藏於明清兩代宮禁,無重修痕跡,琴聲蒼古松透,極為難得。龍池上部陰刻填金乾隆御題琴銘:
月露與琴,是一非三,
滅分別相,成無底籃
元酒既淡,尺帛渾素,
誰知音者,唯問月露。
乾隆御識。鈐印:浴德。
御題詩文後之「浴德」小印,此印著錄於《乾隆寶藪》,朱文圓印,可見鈐於宋畫家馬和之《召南八篇圖卷》。此印文出自《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意即修養身心,使純潔清白。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註:「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乾隆借用禮記之言點出其意境,其涵義是「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鑒心察己。
仲尼式朱致遠琴
年代:元
通長113.4cm,隱間113cm,肩寬20cm,尾寬15cm,厚5.5cm
龍池納音旁刻有楷書題款「赤城朱致遠制」。
「朱致遠琴,仲尼式,元代。黑栗谷色漆,細紋斷,音色清越而俏嫩。散音、實音、泛音均屬上乘,整體完好無損。龍池納音旁刻有楷書題款『赤城朱致遠制』」。
仲尼式「虎嘯」琴
年代:宋元
長124cm,隱間114cm,肩寬20cm,尾寬15cm,厚5.5cm 龍池上方刻有隸書「虎嘯」二字,龍池納音旁刻有隸書題款「赤城朱致遠制」。 「虎嘯琴,仲尼式,杉木製,琴體闊大厚重,栗谷色漆,漆灰甚厚,間有彩色石屑,所謂八寶砂者。大蛇腹斷間雜細密流水斷。龍池納音旁刻有隸書題款『赤城朱致遠制』,音質古樸渾厚、韻味悠長。」 虎嘯琴以八寶灰作為漆胎,即以黃金、白銀、玉石、珍珠、瑪瑙、珊瑚等多種珍寶研為粉末,與生漆合和而成,甚為珍罕。以此漆灰所制琴,漆色如滿天繁星,在褐色中透出點點青翠,斑斕多姿
下面是以億為成交單位的古琴了
大聖遺音
年代:唐
天寶十四年(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明皇奔蜀,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改元為至德元年(756年),干支為丙申,「大聖遺音」琴為李亨即皇帝位後所作的第一批宮琴。
由於「大聖遺音」琴的斫琴人是由盛唐開元、天寶時代過來的,故所作之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時期的風貌,具有秀美而渾厚的氣度,其渾厚感來源於琴面的弧度,弧度大琴面肥厚,氣度自然渾厚了。由於琴面比較渾厚,在琴之兩側、項與腰兩處向內收縮的部位,出現了厚逾兩側的不協調現象,從而影響到琴型整體的秀美,故將收縮進去的部位之上下邊沿加工做成圓楞,使邊側上下楞角向中間移動,在視覺上減弱了側面厚度的突出差距,在琴額之下,亦因琴面肥厚,採取了由軫池向外加工成斜坡形,以減薄琴額之厚度,所以這張唐代宮琴氣象渾厚而絕無絲毫蠢笨之感。
與傳世的常琴相較,「大聖遺音」琴的斷紋也表現出時代特點,在某些部位出現有較為寬大的斷紋,即大蛇腹紋,在大蛇腹紋之間又出現若干細小的牛毛斷紋。在這兩種斷紋的表面可以看到不同的現象:大斷紋已略有翹起如劍鋒,且露出點點白色顆粒及一絲鹿角灰漆胎,它是隨著漆質老化而先期斷裂出來的。而細小的牛毛斷則是隨後陸續發生的。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講古琴時說斷紋是「愈久則斷紋愈多」,所指就是這種現象。
在文獻記錄中還沒有看到唐朝有專為宮延服務的永久性作坊的設置,那麼,一位有名的技術工匠,他被徵召來為皇家製作,與平素的製作不可能沒有相同之處。這張至德無年的御製琴是中唐琴的標準器,以它所具有的各項特點,不僅可以準確地識別中唐時期的製作,且對於辨別盛唐與晚唐之琴亦具有莫大的參考價值。
琴為靈機式, 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殼,金徽玉軫,圓形龍池,扁圓形鳳沼。七徽以下弦露黑色,遍體蛇腹斷紋,中間細斷紋,額有冰紋斷。圓池上刻草書「大聖遺音」四字,池內納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隸書「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學」、「玉振」兩方印,以上除年款外皆髹金。青玉軫足,細鏤絛結及旋瓣花紋,為明朝所制。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傳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剝落,木質亦接近朽蝕。足端雖纏裹織物並嵌塞木片仍難固定。張弦稍緊,既有損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裝銅足套之法,為此王世襄先生特請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製作銅套並仿舊染色,再請金禹民先生鐫刻八分書題記「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請管先生安裝銅足套於孔內,不僅天衣無縫,且琴音絲毫無損,效果極佳。管先生曾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彈五百年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神農氏唐琴,不僅琴名「大聖遺音」與此琴完全相同,漆色、斷紋、池沼、年款也絕為相同。因而兩琴應制於同時,出自同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琴鑑定家鄭珉中先生認為此琴屬中唐之始,雷氏為宮中所造,應是唐琴的標準器。歷經千年,而未曾破腹大修,極為難得。
楊時百先生《藏琴錄》龍門寒玉一則稱「虞君得鶴鳴九皋與李君伯仁所藏獨幽及飛泉,錫君寶臣藏大聖遺音,武英殿陳列所長安之年制者五琴,池下皆有印方二寸玉振二字,絲毫不爽。西園主人因大聖遺音『玉振』印上有方印『困學』二字,定為鮮于伯機印,或『玉振』亦鮮于樞印也。……皆鴻寶也。」表明此琴曾經為元朝著名書法家、詩人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收藏。上述五琴,管平湖先生都曾親眼所見,並且有彈撫多年者。
管平湖先生認為九德兼備當推大聖遺音,所謂九德兼備是指集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種美好音色、韻味於一器,是古琴最為難得。大聖遺音琴原為北京著名琴家錫寶臣先生所珍有,一九四八年,王世襄、袁荃猷夫婦「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即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換得黃金約五兩,再加翠戒三枚。其中最佳的一枚,為王世襄先生母親遺物。經著名琴家汪孟舒先生介紹,從錫寶臣先生之孫章澤川先生手中求得。至今五十五年間,視同拱璧,除文革十年被抄家之外,不曾須臾分離。
松石間意
年代:北宋
北宋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御銘「松石間意」琴,鳳勢式(又名霹靂式),琴體闊大厚重,鹿角灰胎,栗殼色漆,面蛇腹紋間冰裂斷,底細密牛毛斷。琴背項間刻清乾隆題詩「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餘一寫山水心」。下題「乾隆壬戌御賞並題」及白文圓章「見天心」一方。龍池之下隸書題琴名「松石間意」。另附清乾隆御製琴匣一件。匣形與琴同。匣蓋刻隸書「宋制松石間意大清乾隆辛酉年裝」,下有「永寶用之」 四字小方印。內以泥金寫八分書六行,云:「八音之最,弦克當之。眾弦之首,舍琴孰為。靜好在御,君子弗離。爰征其美,龍門高枝。文以青漆,綴以朱絲。尺寸中度,下濱上池。徽金軫玉,追琢是施。虛心靜撫,鴻纖合宜。其聲清穆,其德淵懿。昔人有云,調弦而治。匪惟邦邑,海宇重熙。猗歟休哉,南風之時」。詩左落「乾隆御題」紅印一方。匣兩端皆刻「頭等二十二號」六字。小編;137-9436-7330微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