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北京大學《古琴藝術與美學》(行者先生)講座集粹


2017/05/03 來源:知音堂
北京大學 英傑交流中心
2017年4月27日下午15:00-17:00,行者先生受邀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為「新未來領導魅力與藝術研修班」講演《古琴藝術與美學》專題講座,為現場的聽眾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並為大家播放了古典音樂大碟《古琴guqin》(演奏:行者先生)的經典曲目《鷗鷺忘機》、《平沙落雁》等。
認真學習的北大聽眾
先生這次是繼25歲生日前夕(2010年)首次在北京大學的國學社講座,時隔七年,再次來北京大學做學術報告。行者先生說:「少年時無意間擇取的人生理想,如今,我仍滿懷熱情。哪怕微不足道,哪怕路途仍很遙遠,但走一點兒,總會近一點兒。」
行者先生講演
講演現場
本次古琴資料(行者先生/雲真 著)
翻譯:璇璣(劍橋大學)
這一次現場的聽眾,是全國大學、高等院校的中高層領導,大家認真的學習、交流態度,也使得這次的講演非常成功,反響熱烈。
  • 現將本次講座的集萃,集中發布一下,和大家共同交流、學習,一起推動古琴藝術的發揚。
中國古琴史概略
行者先生/著
桓譚《新論‧琴道篇》中說:「八音廣博,琴德最優」、「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
中國的古琴藝術,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按《史記》等權威古籍的記載,它的創製者,有伏羲、神農、堯、舜等,說法不一。依照民國著名史學家柳詒徵先生的看法,大抵是伏羲先草創了古琴,當時未能完善,後來又由神農氏加以研究,改良了它,琴瑟之制,才漸漸完備起來。這就是古琴作為琴器的產生和最初的發展,也就是《考工記》中所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
古琴藝術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土的十弦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弦琴,分別都是古代琴器的實物,除弦數與底板外,形制已經基本一致。漢代之前,伏羲、神農、皇帝、少昊、堯、舜、許由等據說都有彈奏古琴,文王、武王更是分別為古琴各加一弦,使得古琴由五弦變為七弦,孔子習琴,也曾向師襄子學習過《文王操》一曲。而鍾儀、師曠、伯牙、雍門周等,都是這一歷史時期的著名琴人。在古琴的收藏、鑑賞、製作上,當時也有聞名於世的四大名琴,即: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琴。雖然作為器物,現在已蕩然無存,但它的文化影響卻隨著歷史和古琴藝術的逐漸興盛,不斷的被人提起,得以流芳千古。
兩漢是古琴藝術的興盛時期,像琴人司馬相如、蔡邕、桓譚等;大儒揚雄、學者劉向等;都分別作有琴曲、琴論等傳世之作,最早的成文古琴指法樂譜,也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
漢代以後,音樂和文學風氣極盛,古琴藝術得到持續的傳承和發揚,像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南北朝的戴顒、宗炳、柳惲等,均為一時之翹楚。尤其是嵇康,他創作的《琴賦》是歌詠古琴的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把古琴藝術拔高到了中國古代音樂的最高峰。而他創作的《嵇氏四弄》,也和蔡邕的《蔡氏五弄》得以並稱,為隋唐科舉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即便是在生命的臨終時刻,——當遭受司馬昭和鍾會的迫害,在刑場前,他仍神色自若的索琴彈奏了一首《廣陵散》,風骨凜然!以至於自他死後,許多人誤以為琴曲《廣陵散》也隨著他失傳了。
在古琴的記譜上,這時也出現了迄今可見的最早的古琴文字譜《碣石調·幽蘭》。到了隋唐時期,古琴得以全面的發展,唐代琴家曹柔又根據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較具特點的部分,創立了沿用至今的古琴獨有的記譜方式——減字譜。琴器的製作工藝,也在唐朝到達了中國古琴斫制的巔峰。其中,唐朝最有名聲的斫琴大家,是雷、郭、張、沈四家。雷是指四川雷氏家族,世代造琴,三代之間共出過九個斫琴名家,號稱「蜀中九雷」,其中成就最高的叫作雷威。傳說他的斫琴技藝得過高人指點,出神入化,凡選木材,不一定是使用斫琴最常用的梧桐木,但以五百年樹齡的良木為佳,往往在大風雷中獨自去往峨眉山,暢懷酣飲,身著蓑衣深入松林間,聽到聲音有連綿悠揚的樹木伐下山來,斫制為琴,音色比梧桐木製作的古琴音色還要美妙。雷威製作的琴,最為名貴的叫作「春雷」琴,宋徽宗趙佶曾在宣和內府設立過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就把春雷列為第一。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旅順博物館,也仍然藏有三床春雷琴。雷威之外,吳地的張越,在唐代也極有盛名,《琴苑要錄·斫琴記》中記載:「唐賢取重惟張、雷之琴。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雅。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雷、張之外,沈鐐、郭亮也是四家之一,分別有著「清雄厚沉細」和「虛鳴而響亮」的音色特點。在他們四家之外,還有一位身為皇室後裔的斫琴家李勉,著有《琴徽字議》、《琴記》等,其中《琴記》還詳記了唐朝時期的斫琴技藝。另外,他還創造了古琴中獨特的百衲琴,就是將若干小塊木材,像幾經縫補的僧衣一樣拼綴而成的古琴。
唐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古琴藝術傳承的高峰。琴人眾多,像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都是當時傑出的大琴家。大詩人白居易、王維、詩豪劉禹錫、陳子昂等也都擅長彈琴,詩仙李白雖不一定彈琴,卻寫出了多首吟詠古琴的千古名詩,如天下第一琴詩《聽蜀僧濬彈琴》等。
宋代是中國美學和手工藝的巔峰時期,古琴藝術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也隨之有所創新。在古琴的斫制上,有「唐圓宋扁」的說法,就是唐琴的製作,一般外形較為渾厚飽滿,底板隆起。宋琴則秀逸勁挺,素凈大氣。宋代朱長文所著的《琴史》中說:「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基本就反映了宋代古琴的這一選擇性的審美特徵。現今存世的歷代名琴中,也以唐琴、宋琴最為名貴。
宋代的琴人、琴曲、琴論、琴畫,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發揚空間。在著名的琴人傳承中,朱文濟、郭楚望、毛敏仲、汪元量都是卓有成就的古琴家和古琴作曲家;朱長文、崔遵度、劉籍、成玉磵則都有重要的琴史和琴論著作,在他們之外,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等大文人也是著名的琴人和古琴鑑賞、收藏家。元代是古琴藝術由宋朝向明朝的過渡階段,苗秀實、耶律楚材、倪雲林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琴人和古琴收藏家。宋元時期,在這些琴人、文人之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群體,對古琴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就是皇帝和皇族對古琴藝術的熱愛,宋太宗趙匡義、宋徽宗趙佶、金章宗完顏璟都十分雅好古琴,並試圖改過琴弦、琴制;專門收藏名琴;宋徽宗趙佶本人還作有一幅古琴題材的名畫《聽琴圖》,將自己置入畫面之中,撫琴取樂;南宋的太子趙竤因為痴迷古琴,則還惹出一場大禍:當朝權臣史彌遠得知太子癖好古琴,為了探取太子是否反對自己,投其所好,獻上一個善琴的美麗女子,因而掌握他的心理動向,並最終使用陰謀手段廢除了他,另立了聽其意見的其他皇子。
宋元之後,到了明代,古琴藝術的傳承和工藝製作都呈現了略微下滑的狀態,但這一時期,仍保持有較高水準的古琴藝術風貌,在斫琴上,明代帝王、宗室經常大批造琴,如今仍被倍加珍視的有四王琴:寧王琴、衡王琴、益王琴、潞王琴;練川的張敬修、武陵施彥昭、浙江衢州的祝公望等都是斫琴的名手。但這一時期成就最大的,實際是對古琴譜、琴史、琴論、制琴器論的修訂和出版;流傳到現在的重要琴譜、琴書,幾乎都輯錄於這一時期,譬如《琴書大全》《神奇秘譜》《西麓堂琴統》《風宣玄品》等,都是匯集了許多琴人的心血,精心校勘、整理、編印,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傳譜。其次,在古琴的演奏藝術上,明朝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流派和琴論,集大成於一身的是一代琴宗嚴天池。嚴天池的父親是當朝宰相,地位顯赫,他藉助優越的家族條件,組織琴社,開創虞山琴派;編訂虞山琴派代表性琴譜《松弦館琴譜》,樹立了「清、微、淡、遠」的中和琴風,使之成為明清之際最有影響的古琴流派。嚴天池之外,徐青山也是明代的代表性琴家,根據他傳譜編印而成的《大還閣琴譜》,對後世影響深遠。而他專門論述古琴藝術審美的《溪山琴況》,則是音樂史上不可多得的古琴美學專著。他仿照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提出的「二十四琴況」,分別為:「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以這二十四個字,闡述古琴演奏中涉及的最精要的美學思想,是古代琴學理論的集大成者。此外,《陶庵夢憶》的作者張岱,也是當時較大的古琴流派「紹興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亡以後,清兵入關,全國各地興起反清鬥爭,不少琴人也以各種方式參與。古老而悠久的古琴藝術,不僅沒有因為亂世而消亡,反而隨著社會的逐步穩定,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清代的琴人很多,其中以吳越地區最為集中,成就也最高,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新中國以後。各種琴譜的修訂、出版;琴人之間的結社、雅集也逐漸增多起來,期間影響最大的是琴人徐常遇和他所開創的廣陵琴派;以及創作有《琴學心聲》的琴家莊臻鳳和他的弟子蔣興儔。蔣興儔原為杭州永福寺住持,後避亂渡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授琴為業,成為日本近代琴學之祖,日本人根據他所傳授的琴曲輯成《東皋琴歌》,如今在中日兩國都流傳很廣。
到了近代,先前以吳越為中心的琴壇,逐步分化為許多地方流派和琴壇代表人物,像以祝桐君為代表的閩派、以張孔山為代表的川派、以王露為代表的諸城派、由諸城派而出的梅庵派王賓魯、創立九嶷派的楊宗稷和他的老師黃勉之等。成立於蘇州的今虞琴社,則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古琴活動中心,其創立的《今虞琴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古琴刊物。
在古琴藝術的傳播方式上,解放前後,因錄音技術的出現和逐步成熟,193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的古琴教育家張友鶴錄製了一首琴曲《平沙落雁》,是目前已經確知的最早的古琴錄音。古琴藝術到了20世紀,也終於從文字和樂譜的書面記載中走了出來,有了立體的音樂紀錄。管平湖、查阜西、吳兆基、徐元白、劉少椿、吳景略、張子謙、顧梅羹、溥雪齋、姚炳炎、樂瑛、詹澄秋、喻紹澤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琴家。解放以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古琴藝術得到很大的重視,這些藝術成就卓越的琴家,也都相繼出版了珍貴的古琴音樂cd。其中,最能代表這段時間的古琴音樂面貌的就是俗稱的「老八張」。即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領由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的古琴調查組,遍訪全國各地86位琴家琴人,最終搜集、錄製而成的一套共8張的古琴藝術CD。現在得以重新發揚、逐漸興盛的古琴藝術,基本都離不開他們的傳承。無論是民間古琴流派、中國文人琴的傳承、九大音樂院校的古琴教授、導師,無不溯源於此。或者弟子、或是弟子的弟子、或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古琴繼承者。
而這一時期的琴器鑑賞和製作,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從清代到民國之間,總的來說,古琴製作相較於唐宋元明,變化的過程是不被看好的,很少琴人以彈奏、收藏清代的古琴為榮。筆者見過不少歷代的名琴,其中清代古琴的音色、形制都是最難令人滿意的,甚至還不如當今的名家琴。民國前後,據說不少人造琴也有盛名,像祝桐君、楊宗稷、吳浸陽、徐元白、譚嗣同等;值得一提的是,吳浸陽曾用明代古木製作六十四床古琴,並以《易經》六十四卦命名,音韻通透。但於時局動盪下,今已散落無幾。時至二十一世紀,古琴藝術迎來新的契機。
隨著國力的逐漸興盛,不少國人的民族自信心覺醒,傳統文化復甦,令不少人的視線重新回到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上,不再一提音樂就是鋼琴小提琴、一提舞蹈就是芭蕾探戈、一提美術就是油畫雕塑、一提文學就是外國文學;從上世紀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彈奏古琴,一下子變成了數十萬人乃至更多的人都在學習彈奏古琴。
北京金玉琴館
乙未年春 初稿
往期琴學文章(原創):
中國歷代古琴樣式·傳世名琴
民國古琴第一人,教你一分鐘通讀《溪山琴況》二十四況——古琴美學的集大成者。
文人琴室的營造法式
愔愔琴德,八音之中最優。
中國文人琴|(行者先生)全日制·零基礎班課程
中國文人琴▕ (行者先生)全日制·名家名曲班
從「膝上橫琴」到「臨桌弄弦」
橫琴無事自燒香
雍正的秋夜——默坐焚香遺萬慮,古調泠泠松下琴
周恩來總理對溥雪齋說:撫琴是不是要焚香?
荷蘭高羅佩筆下的古琴
2017年首屆《國學春晚》開場。古琴:行者先生
【2017年漢服春晚】行者先生古琴MV《鷗鷺忘機》。
[江湖琅琊榜|中國當代十大斫琴師]
查阜西的古琴名曲鑑賞課:《流水》《風雷引》。
民國的古琴大師們,原來竟是這樣講古琴課程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