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古琴的鑑賞標準新探


2014/06/27 來源:天一琴茶
斫制精良、用材講究的新琴,當然也可以達到藝術品的級別,自然也可以列入收藏的範圍。書畫的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有很多超越古代書畫作品。書畫的收藏因此也有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劃分。

然而,新琴、老琴的收藏卻不是這樣。老琴因材質老舊、長期彈奏等原因,其音韻具備新琴所沒有的品質,這就是通常人們說的「老琴味」。新斫琴使用真正的老材,當然也可以追摹這種「老琴味」,有些新琴也相當成功。以我個人看法,這仍然與書畫有區別,而更類似新、老家具收藏。你甚至可以用老的黃花梨、小葉紫檀嚴格摹仿明式家具,但是,新、老家具的收藏,畢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收藏。有人說收藏古琴可以從新琴開始。這說法頗類似,收藏明、清家具可以從新家具開始一樣。有人認為這麼說有道理,有人認為很荒謬。鑒於此,這裡所討論的標準僅圍繞老琴展開。

古琴鑑藏的兩種傳統標準

在古琴收藏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琴的交易有兩個明顯不同的圈子:一個是古董行,多是做家具木器、雜項的,他們手上經常有各種渠道淘來的老琴,買琴則基本出於交易或投資的目的;一個是琴人的圈子,出讓老琴多出於改善生活的目的、後代無人繼承琴學等原因,而買琴者多是自用或收藏。古董行與琴人圈在看待、評價古琴上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這兩套標準在古琴鑑賞方面可稱古董派、琴人派。

(一)古董派看重的要素依次是,外觀、題識、十友、傳承。

外觀

古董派看重的外觀內容比較多,但最重視的是原封原樣、原汁原味,最好沒修過。修過,也最好是老修、小修。比較排斥新修、大修,不管修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古董行比較忌諱「動過手」,即修補過、掩飾過某些瑕疵、毛病。偏愛什麼樣拿過來,什麼樣轉讓出去,哪怕配件缺少、面底板開裂,也不願意修葺。箇中原因,雖然修復有風險,但主要還是講究原汁原味,沒「動過手」。其實,不止外觀,題識、十友的一些講究,細細琢磨起來,也多是出於原汁原味的考量。古董派對琴的形制方面的斷代能力稍差,多數是一些感覺或模糊的概念。如琴圈裡講「唐圓宋扁」。唐琴的外形渾厚飽滿,宋琴秀氣勁挺。但是,「唐圓宋扁」還涉及槽腹制度等,也僅是一個要點,不能完全僅靠這一點斷代。到了古董派眼裡,大而化之。像王世襄舊藏中唐時期古琴「大聖遺音」,也很扁啊,怎麼定為唐琴?好多古董派的行家懷疑斷代準確性,偏向於把「大聖遺音」看宋琴。而北宋早期的,如楊時百舊藏北宋琴「松風」、查阜西舊藏北宋琴「霜鏞」等,因為是北宋偏早些的風格,琴體還寬大,也給人厚重、飽滿的感覺,好些類似的北宋琴,修過的就被古董派看成明琴、原漆灰基本未動過手的則看成唐琴。是否修過,古董派偏重於表面的老舊感覺和斷紋。斷紋當然是越多、越豐富越好。這一點倒是與琴人派相同。漆面出了斷紋,古董派多數會原諒「動過手」這個毛病。孰不知,很多老琴因為材質老舊,新修後一兩年內重新出斷紋是常見的現象。

題識

在古董派眼裡是說辭或故事,有無題識對估價影響還是很大的。由於對形制、聲音等方面的斷代方法掌握不夠,使得古董派通常把題識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因而一些沒有題識或題識湮滅的老琴往往不被古董派重視。而在原汁原味很重要的邏輯下,一些偽腹款卻很被古董派看重。如2010年北京某拍賣有一張有「朱致遠」款的清琴,估價90萬元上下。我向某古董行買家指出從腹款書法風格、布局等要素看均非真款,且琴是清琴。該行家的看法頗具代表性:琴是老琴沒問題,未經剖腹修過,腹款不是你寫的,也不是我寫的,是老款,又寫的是「朱致遠」,有什麼問題?!他認為還是值得買的好琴。此琴競買過程確實激烈,記得是160多萬元落槌。相反的,一些無款,或者僅有後刻琴名的宋琴,拍賣公司定為明琴,多數以明琴甚至低於明琴的價格成交。而去年秋拍中無款、通體梅花斷紋、聲音極好的宋琴,竟然以380萬的估價流拍。其實自古以來,大家都重視題識。一方面提供傳承、斷代信息,一方面也是體現了文人情趣,好的題識還足精美的書法、雕刻作品,確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古琴上經常出現偽款、寄託款的原因。稱偽款,似乎就差很多。其實,寄託款也是「偽款」。通常,我們把出於牟利動機添加的造假題識稱「偽款」,把出於文人情趣、寄託懷古幽思,因一定緣由而選擇仿造的名人、古人題識稱「寄託款」。可是,隨著古琴的流傳,誰會在意,誰義能區分得開是「偽款」還是「寄託款」呢?因此,古董派對題識往往更在意是新刻還足老刻,而不在意是真款、偽款還是寄託款。此外,由於腹款通常儀在製作、剖腹重修時才能寫刻,而底板、而板等處的題識則可以隨時添加,腹款就比其他位置的題識相對重要一些。

「十友」 即「曜仙琴壇十友」:冰弦、玉軫、軫函、玉足、絨剅、琴薦、錦囊、琴床、琴匣、替指。本文借用「十友」泛指琴的各種附屬配件,如弦、琴軫、軫麗、雁足、絨剅、琴囊、琴匣等等,琴墊、替指等與老琴關聯很小,可有可無。古董派重視這類東西,似乎依然是出於原汁原味的邏輯,重點還是在對琴的老增加佐證。這些配件中比較重要的是琴軫、雁足、琴匣。古董派本行多是做雜項的,軫、足的材質猶為古董派看重。如2012年西泠秋拍,一普通清琴的成交價28.7萬元,而明代斫琴大家張順修的蕉葉成交價為71萬元。正常而言,明琴、名斫還是少見討喜的蕉葉,其價格當在普通清琴5倍以上。而清琴拍賣結果如此好,端在其琴軫是犀角的。一套完整的老犀角軫很難得,市場價格也要過10萬元。相比之下,琴人派選擇琴,對十友不是特別看重,通常看重琴本身,估價時較少考慮十友的因素。這也使得古董派向琴人派轉讓老琴時,經常將好的雁足、琴軫拆下來單獨出售。而在拍賣上以及古董派相互之間的古琴交易中,卻很少這麼做。

傳承

在古董派來說,傳承類似書畫上的收藏印,可以大提高老琴的可靠度。而確切的名家傳承記錄可以大大提高老琴的老琴的估值。這一點對琴人派來說,頗類似對待「十友」的態度,基本上可有可無,除非與舊藏家有師承或其他關係。

(二)琴人派所看重的依次是,聲音、年代、製作、款識。 聲音 琴人派因為比古董派更懂琴,而琴首先是作為樂器為琴人派所看重,所以,琴人派極其看重聲音。這與古董派形成鮮明的對比。聲音在古董派那裡很少被討論,而琴人派眼裡卻是最主要的考量。如果非要量化地給個描述,個人感覺要占個七八成的比重。古董派是把原汁原味的「老」貫徹始終,而琴人派通常是把音韻的優劣貫穿始終。

年代 老琴基本上是傳世的,自然年代越久遠,存世量越稀少,也就越珍貴。琴人派看重年代,除此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古琴年代越久遠,通常來說音韻也就更好!琴人派重視年代,跟聲音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年代久遠而聲音不好,很難讓琴人動心。同樣一張唐琴、宋琴,原來因聲音不好而受冷落,後來因修治或長期彈奏而妙音煥發,最終身價倍增的故事,在琴圈屢見不鮮!畢竟,老琴的聲音受很多因素影響。重要的是形制、材質。也有一些容易發生變化的因素:如面底板、雁足、岳山、尼齦膠合不實,聲音傳導不暢,久經閒置而聲音不活不透等等。前者經修復,後者經一段時間的撫奏,都會有很大改善。影響聲音最大的因素是材質。材質老,聲音就容易出金石聲、蒼古味;彈奏的歷史長,琴體諧振通暢,聲音清澈、通透而圓潤。老琴畢竟材質老,被彈奏的時間長,妙音的物理基礎是一直都在的。這也是琴人看重年代。

製作 包括材質、形制、琴式、工藝。這些因素依次是琴人派看重的因素。材質跟年代有聯繫,卻並非完全的一一對應關係。畢竟宋、明、清琴的製作,在當時也有選用老材的。看重材質還是與聲音有關。材質的看點除了新老,當然木材種類也很重要。

傳統的琴材是面桐底梓,面、底板摻用杉木的也很多。琴材之桐專指梧桐(樹皮青綠色,也稱青桐),非泡桐、油桐。從龍池處看面板,通常比較容易識別:木紋細密而直。較新的桐材淡黃髮白,老材則顯現金黃、黃里泛紅,甚至暗紅色。這種老化的表面並不厚,1~2毫米以下,顏色如新。但老材、新材的表面之下仍然有濃淡的細微區別。有人鑑別是喜歡用指甲掐,掐得多了,龍池內看面板甲痕累累,有礙美觀。其實,材質腐朽(不是「老舊」)程度跟長期保存環境關係更大,指甲掐並不可靠,徒損老琴,是個不好的鑑定習慣。

形制主要指古琴外部(也包括槽腹制度等視力所及的一些內部結構)的表現特徵,包括:琴式(如伏羲式、神農式、連珠式、仲尼式等等)、外形尺寸、槽腹制度、造型特徵、池沼特徵、岳山、護軫、冠角、龍齦、尾托、軫池、琴徽等等。琴人派重視形制,原因大致是兩個:首先,形制特徵是類型學斷代的核心內容。其次,通過形制特徵來判斷老琴的斫制水平。這兩者最終都與聲音(或聲音的潛力)相關。

就斫制水平來講,大致可分成三類,一是名家名斫;二是內行琴,是懂琴的行家裡行手所斫,或者不著斫琴人名,或者知名度小,俗稱「琴人琴」;三是外行琴,是不懂斫琴制度的外行所斫,俗稱「木匠活」「嫁妝琴」,制度乖謬,外形難看,多數不堪下指,難以彈奏。「琴棋書畫」在宋代開始聯繫在一起,成為雅文化的代表。時間長了,雅俗共用,雅俗交融了。嫁閨女,也找個木匠「打」張琴,充書香門第,幾成風俗。「木匠活」「嫁妝琴」的名稱是從這裡來的。名斫、琴人琴是琴人派特別看重的,也是琴人派選擇古琴的必要條件。

斷紋,嚴格講不屬於形制範疇,依其重視程度放在形制的此處講。畢竟,斷紋算是外觀的一部分。斷紋是漆灰老舊的重要表現。重視斷紋,一是斷紋多寡會影響聲音松透程度,二是斷紋是古琴獨特的審美內容,會讓古琴具有滄桑、古樸美。沒出斷、或者斷紋少的老琴,極可能是斫制年代較近。年代久遠的琴,即使重修,數年之內也極易出豐富的斷紋。

琴式種類比較多,但是宋代以來,以仲尼式最為普遍,此造型中庸、和諧,也利於發聲。伏羲、靈機、落霞、蕉葉、連珠也比較多見。一些變形、獨創的琴式,如果造型合理、美觀,也頗受歡迎。如湖南博物館的「鶴鳴秋月」,其造型是中軸對稱的兩隻鶴(此點經王鵬先生指示),與琴名相應,造型典雅合制,極富巧思妙想,是極難得的好造型。琴人選擇古琴是要常伴在身,時時撫弄的,造型不滿意就很彆扭,這也是琴人派比較重視外觀、琴式的原因。

工藝主要包括了漆灰的構成、厚薄,配件的材質等等。漆灰的構成、厚薄,對聲音好壞和琴的堅固耐用與否是很關鍵的。這兩者對經常彈奏的古琴來講很重要。明代的琴,灰胎偏薄,用瓦灰比較多。這樣的工藝對聲音的松透有利,只是不夠堅固,容易磨損、受潮脫落。多數琴的灰胎是用鹿角霜,比較堅固而磨,聲音堅實清潤。

款識 對琴人派來說是頗富人文趣味的東西,可以為古琴增光添彩。題識多的琴,還可以用來做拓片,琴的雅韻與金石趣味相結合,既可以自賞,又可贈人,是很風雅的事。另外,琴名也是琴人比較在意的。古人給琴命名,多數依據琴的音韻特徵,有些則用典故。老琴琴名是很值得玩味的。

個人的鑑藏標準淺說

以上兩種標準,是個粗糙、簡略的概括、分類,是我在收藏古琴時,與行內、圈內同好交流過程中發現的。雖然具體到個人,也許觀點有差異,甚至有對立,但是不同群體的不同風格、側重點還是有共性的。我個人原來屬於琴人派的觀點。後來研究古琴斷代的方法,發現古董派有它的道理。我原來不重視的一些琴(主要是聲音差一些),其文物價值,特別是在古琴斷代研究中很重要,非常值得收藏。因為「原汁原味」保留了很多原始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資料。畢竟,古琴基本是以傳世品作為標準器的,那些沒「動過手」的琴,非常少而難得。其實,正因為彈奏較少,磨損就少,閒置時間長,才保持了原樣。負面的後果是聲音在松透、圓潤方面差一些。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矛盾。兩種標準可以相互參照,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定標準。標準的制定還是要結合鑑賞、收藏的目的,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揣卑陋,結合自己的經驗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下。

聲音

鑑賞、品評老琴時,聲音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老琴與新琴本質的區別是聲音。

古人云:琴有「九德」。一曰「奇」。謂輕、松、脆、滑者乃可稱「奇」。蓋輕者,其材輕;松者,扣而其聲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質緊而木聲清長,裂紋斷斷,老桐之材也;滑者,質澤聲潤,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謂淳淡中有金石韻,蓋緣桐之所產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聲而無金石韻,則近乎濁;有金石韻而無淳淡聲,則止乎清。二者備,乃謂之「古」。

三曰「透」。謂歲月綿遠,膠膝干匱,發聲響亮而不哽塞。

四曰「靜」。謂之無剎颯以亂正聲。

五曰「潤」。謂發聲不躁,韻長不絕,清遠可愛。

六曰「圓」。謂聲韻渾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謂發聲猶風中之鐸。

八曰「勻」。謂七弦俱清圓,而無三實四虛之病。

九曰「芳」。謂愈談而聲愈出,而無彈久聲乏之病。

「九德」說,影響極大,楊宗稷也說過:「音聲有九得,清、圓、勻、靜,人力或可強為;透、潤、奇、古四者,則處於天定」。楊先生所云人力不可強為的四德,是只有老琴才具備的音韻特色。有人稱收藏古琴應該新琴開始,有人稱新琴比老琴聲音好,皆不值一哂。一般樂器,年代久遠則朽壞無法演奏,古琴則年代愈久音韻愈妙,這也是老琴被重視,能流傳上千年,在世數量遠非其他樂器可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琴收藏的魅力所在。細論「九德」是一篇大文章,我只能就鑑賞標準簡單地來談。既然稱「老琴」,「九德」之中還是應當以「古」為先。老輩琴家說的「老琴味」,「宋琴是宋琴味,明琴是明琴味」,主要原因在「古」味之中。「淳淡中有金石韻」是品評老琴聲音的重點。

其次,古琴歸根結底是樂器,要用來彈奏的,音韻優劣是根本。固然有人是交易、投資等等,但最終的歸宿是琴人,最基本的用途是彈奏。聲音好,恰如「一白遮百丑」,其他方面縱然有缺憾,作為老琴來講,就在「及格線」以上了。我個人的看法,在權衡收藏價值、品評優劣時,聲音要占八成的比重。

聲音不好,也不是就放棄,或沒價值,還要區別原因。多數聲音差一些的老琴,是可以改善的,要根據具體的音韻缺憾,仔細觀察、綜合研究成因。如果有改進的空間、修治的方法,豈不是如同撿漏?!

形制

就形制來講,還是首選名家古斫、琴人琴。古董派通常不放棄外行琴,固然有在商言商的想法。但是,如前所述,琴最終是要用來彈的。外行年份再好也要堅決放棄!某次拍賣有一標為明琴的,看過實物,感覺年代還要更早些,不排除是宋、明仿庸琴的製作。可是,是一張外行琴,聲音不好,也無改進的簡單方法。這類琴的價值一是陳設,二是做為琴材,重新斫制。雖然估價與年份相比並不算高,還是果斷放棄了。實際拍賣的結果卻是,從80萬的估價一直競拍到200多萬元落槌。可見,市場上追捧外行琴的大有人在。對真正的收藏來說,摒棄外行琴仍然是值得重視的一項要求,應當「一票否決」。

斷紋,幾乎算是古琴除音韻審美以外的第二大項審美。也是判斷新老、年份的一個重要看點。斷紋看點有三項:一是斷紋種類越豐富越好,二是越多越好;三是大、小蛇腹斷為最古,流水斷、梅花斷、冰裂斷次之,明琴多牛毛斷為主,清琴如非老材,斷紋會少些,分布稀些。梅花斷多是人工作成,天然形成的極少,這也是古人誤為最古斷紋的原因。像梅花斷、龜紋斷一類,很美觀。高看一等是很自然的。依靠斷紋斷代不準確,只是參考,主要還是從美觀角度來品評斷紋。

材質是影響聲音優劣的重要一項。老琴的琴材自然是老的。但是,通常說的「老材」。是指斫琴之時用的就是老舊的枯桐舊梓一類。古人斫琴很認真,選用老材斫琴時常能見到的。即使是新材,也多用窯燜、水煮等方法處理琴材。老材斫制的琴,因為材不易得,類似「雷擊枯木、石上孫枝」,實為可遇而不可求,非常有收藏價值。

現代如楊時百先生「嘗論古琴以聲音為第一,木質次之,斷紋又次之,題識更次之。以二者可損壞,可作偽也。」作為品鑑古琴,木質與聲音實為一體。楊先生此論是閱琴無數後的真知灼見。

形制中還有一項,容易觀察也很重要,卻往往被今人所忽視的:天地柱。古琴的天地柱是槽腹制度的重要內容。丟失天地柱的老琴,聲音易虛而不實,易濁而不透。有無天地柱其實是老琴品相的一個重要指標。原來我以為此點是自己的吹毛求疵或「偏好」。後來在《蠡測偶得錄》中看到鄭珉中先生也持相同看法:董欣賓先生舊藏的「龍吟虎嘯」琴,「音清越琳琅發金石之聲」,「是一張具有古人欣賞特點的宋琴,與那種膠合縫半開、天地柱脫落的宋琴之音,自然有涇渭之別」。既然稱「涇渭之別」,還是不容忽視的。那於本身就需要剖腹重整的老琴,脫落天地柱其實不是大問題,依古法重配天地柱即可。對於品相尚好、有腹款而天地柱脫落的老琴,是否剖腹去恢復天地柱,實在是個棘手的窘況,需要細心分辨音韻特色去定奪。

年代

年代的重要,首先是因為琴愈老而聲音愈妙,其實是年代愈久愈珍稀,而更具文物價值。琴愈老而聲音愈妙,只是常理,並非絕對。一是因為老琴皆是傳世,保存狀況、修葺水平,都會影響音韻;二是斫制水平方面代有高手名家,後世名斫或可超越前朝普品;三是後世「新」斫,也有用老材的,不可一概而論。文物價值方面,有確定斫琴人記載、斫制紀年的,其文物價值往往高於無款的「老」琴。

老琴音韻不佳,即使年份好,也只能算是徒有其「表」。古董派也許會不同意這觀點,而其持論之不可取者主要在於:琴不同於其他文玩清供,它即是陳設,也是與人親近,可攜之以游山水,可奏之幽庭以邀明月,是修身養性的「道器」,是撫弄悅耳、閑邪導正的樂器。不舞之鶴,只好等而下之。

款識

款識之於老琴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有些老琴上的款識,可以告訴我們傳承,記載論琴的雋言妙語,讓人大興幽古之思,也極具文物價值。有些老琴,斫制精妙,可惜無款識,也只能推測是高手所斫,終究算不上名斫。而明確的款識,確實可讓老琴身份倍增。

就投資一類的收藏來說,名家舊藏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因素。畢竟,在古琴斷代缺少系統理論,缺少權威的情況下,名家舊藏多經老一輩琴家品評並有文字記載,其判斷相對可靠,也是公眾判斷年代的重要參照,公認度高。這些遞藏次序有的可從款識上獲知,有些則需要檢索清末、民國以來的文獻資料。需要藏家注意的是,老一輩琴家的古琴演奏水平與斷代眼力是兩碼事兒,與收藏水平也不盡相同。盲目追捧名家舊藏也失之偏頗。如汪孟舒先生,其琴技、名氣稍遜管平湖、查阜西等,可是,其收藏水平卻是同時代無人能比的,其舊藏唐琴「春雷」「枯木龍吟」皆是無上極品。因為收藏水平主要還是藏家熱情、眼力、財力、機緣等因素決定的。如查先生,眼力、財力、機緣都好,奈何老先生「生平不以重價置琴」,並且認為:「良以琴家之琴為供彈弄之用,有可彈之琴即足,妙音希聲大半出人心手,不盡由於琴之良窳」。

上述因素之外,在習慣上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官斫、野斫之分。官斫通常指皇室、藩府等官方依相對嚴格的形制要求而製作的古琴。野斫指民間斫琴人製作的古琴。然而,民間斫琴人因為手藝好,招入官府,則其製作又由野斫變成官斫。通常來講,官斫多是高手斫制,制度嚴謹,製作精良,不計工本。而野斫是作為商品琴的,要考慮工本,製作水平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通常情況下,官斫視同名斫,甚至可看得更高一些。

古琴的保養與修復

古琴是比較容易保存的。陰涼通風,時時撫弄即可,並無特殊要求。然而古琴畢竟是歷經歲月滄桑的漆木器,又是驕氣的,環境變化劇烈,容易變形。南北方環境差異大,相對來講北方更易保存古琴。北方無陰雨潮濕的季節,蟲蛀危害也少,主要是防止冬季暖氣使得空氣濕度太低而造成古琴的乾裂、變形。南方則主要是防止受潮與蟲蛀。相對來說張弦掛於壁間陰涼通風處,外加琴囊防塵、防曬就足夠了。

古琴正常的保管、使用,基本不會造成需要修復的情況。多數是年久失修或意外磕碰才需要修復。古琴並不怕小修,有了漆面開裂、脫落及時修補,防止擴大。需要大修時,務必要慎選良工。古琴修復,就個人收藏來講,可以修舊如舊,也可以根據情況朱漆、墨漆隨原貌增減。

新入手的老琴,遇有救音、拱背,可不著急磨敝、修復,張弦並放置於適當溫度的環境中一段時間,這些毛病通常會自行消失。放置一、兩個月無改善再送修不遲,此為經驗之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