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人物 | 他也許是第一位賣西瓜為生的斫琴師,潦倒十年,只為一曲梧桐絕唱!


2017/06/16 來源:河北新聞網
苦心孤詣
獨步梧桐
李朝陽
琢、推、磨···
一把銼刀,一段桐木,
一握就是一日光陰。
微微凹起的木紋,
一點一點剷平。
李朝陽將手掌撫上去,
感受著木身的呼吸。
《最美北京·傳承 梧桐古琴》宣傳片
這一日的細細琢磨,
同過去的數千個日夜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
他已走過了漫漫光陰,
從山村裡普通的少年,
變成了「梧桐制琴」傳承人。
李朝陽生長在河南伏牛山區。
這片土地流傳著上古伏羲的傳說,
也孕育著「鳳凰神木」梧桐林。
和村上所有孩子一樣,
李朝陽少年時就早早出來學藝,
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漆工。
安靜的洛河從他腳下流淌,
山中歲月脈脈悠長,
少年靜心學著上漆工藝,
梧桐葉很輕地落下來,
再慢慢落在他的肩上。
他曾以為自己一生,
就這樣安安靜靜地過了。
在大山里,在梧桐樹下,
在父母的灶旁。
直到一次機緣巧合,
他偶然聽到琴行內一位琴友的琴聲,
便深深地被這琴音震撼了!
「我從來沒聽過這麼溫婉動聽的音樂,
簡直就是從天上灑落人間的清音。」
鳳棲梧桐,其聲清越,
梧桐木本就是古琴的好材料。
但現今的桐木琴,材質卻大多是
生長周期極短的泡桐木!
這讓李朝陽感到惋惜和痛心。
選材,打磨,調弦,合琴……
由於桐木製琴的古法已經失傳,
他只能自己加倍努力,多方問詢。
鄭州、蘇州、北京…
他孤身負琴,遠離家鄉,
踏遍了所有能去拜訪的名家。
江湖瀟瀟,琴聲蕭蕭,
負琴獨行,
全無書中那般清逸自如,
只有滿滿的世情冷澀。
吃過閉門羹,
也嘗過冷臉和嘲笑,
但他只是轉過身,
沉默地,
做好一張又一張琴。
發聲不對,拆琴;
面板不好,拆琴…
他傾盡所有心力研究制琴,
反覆琢磨,
只為手下桐木琴的泠泠清音。
朋友的勸誡,
家人的不理解,
總逼著李朝陽去幹些「正事」:
「你現在做的這是什麼東西啊?不認識!
哪怕你出去一天只掙幾十塊,
也比這個強啊!
這上有老,下有小的,
至少還能養家餬口啊。」
又或是村鄰陰陽怪氣地譏諷嘲笑:
「你做的這個東西挺好,
能賣100塊錢不?」
李朝陽哭笑不得。
每當快撐不住的時候,
李朝陽就會讀讀這兩句詩: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靠著這兩句詩,
一直支撐著鬥志——
他,就叫「朝陽」!
然而,制琴的苦頭還在後面。
做琴伊始,他並沒有名氣。
沒精力推廣,古琴銷售慘澹。
迫不得已,他只能一邊靠種地賣菜
甚至賣西瓜謀生,
一邊繼續堅持研究制琴之法。
由於未有足夠的經驗,
他的古琴返修率極高,
許多琴都需要重做。
這也是桐木琴本身的特性:
木質容易開裂、性脆,
寧折不彎,
這對制琴來說是致命的問題!
有問題就要解決,
李朝陽矢志不渝!
沒有文獻資料,
也沒有專家指導,
他只顧咬牙挺下,反覆試驗,
多次走訪鄉間,
與木匠等傳統匠人研究探討。
一次次失敗,
一次次重製,
終於,
他摸索出了正確的桐木製琴之法!
木質上的問題雖然解決了,
但他知道,
琴韻才是古琴真正的靈魂,
他開始琢磨如何正確把握古琴的音色。
鳳凰於高崗,
於梧桐鳴叫,
是自然天道。
於是,
他經常外出散步,
聽聽風聲,感受鄉野的香氣,
感受梧桐葉落的聲音,
從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中汲取靈感。
苦心孤詣,謙恭仁厚,
李朝陽十年如一日的專注
和完善踏實的後期服務,
為他積累了不少善緣。
終於在2007年,
他應邀拜訪西安古琴界的李延明大師,
得其指導,
又得終南琴社的朱文革先生引薦,
再得中國古琴學會秘書長張子盛先生指導。
同年10月,
他精心製作的梧桐古琴,
榮獲民族樂器古琴製作大賽銀獎!
正式命名為「棲鳳琴堂」——
這是由中國民族樂器協會會長
馮光鈺先生題寫。
這樣的重視與認可,
讓李朝陽十數年的心血得到回報。
但他並未止步於此,
斫琴刀,
依舊穩穩地握在他手上。
2010年7月,他的棲鳳琴堂獲得「優秀制琴坊」稱號。
2011年4月,他和幾位油畫名家一起,在蘇州辦了琴畫展覽。許多京城的著名琴師開始爭相收藏他的古琴。桐木琴也漸漸被琴家們認可。
韻味雋永綿長,
琴音松透,
音色珠圓玉潤、清越靜雅,
又不失蒼勁古韻,
是很多琴家對李朝陽古琴的評價。
數載辛苦,
一朝圓夢。
李朝陽臉上只有平靜的謙和,
「古琴內斂,讓人修身養性,
了解古琴的歷史和文化後,
也許很多人覺得,
「匠人」一詞,太深太難。
但在李朝陽的心中,
十年,
是受盡冷眼希望渺茫的十年,
是屢入絕路艱難磋磨的十年,
是盡受風霜卻不改初心的十年!
十年,他只做一件事!
就是一點一點,
打磨手下的這把琴。
盡受十年風刀霜劍,
不改初衷!
只待梧桐聲,
只守鳳凰音。
終得琴聲清越,
鳳凰高飛!


|來源 「匠心之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