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November 2017

四念處禪修

末學修習四念處禪修五年,
以下為末學的心得報告,有幸加入本壇,願與各同修、師兄共修法喜充滿,
唯望各位多多教誨!

由剛開始
靜態: 練習 覺知 呼吸時 空氣經過 鼻孔時 鼻孔附近皮膚的神經感覺。
經行: 練習 覺知 行走時 腳底皮膚壓鞋底時的神經感覺。


日常生活: 練習 覺知 任何當下 自己的 一言一行,如:
上電腦時,以下都可做所緣:手指觸鍵盤(身觸)、眼睛觸螢幕(眼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用手機講電話時,以下都可做所緣:嘴的移動(身觸)、耳聽(耳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五蘊覺知的敏感度是無法分割的
由 點的 覺知 (鼻孔附近皮膚)
而 線 (鼻孔至胸腔或腹腔)
而 面 (全身各處)
覺知的敏感度 會慢慢 越來越強。

感受 (情緒) 的 覺知
也會漸漸增強。

心念 的 覺知
也會漸漸增強。

一旦達到 心念 覺知 的 熟悉
自己 就可
練習 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也就 可以 練習 不做自己 想法或思維 的奴隸
能如此練習
也就是在練習佛陀 所教導的 四聖諦 (覺知觀察 苦集滅道)。

也就 漸漸 不被 自己的 五蘊 所影響。

這過程 進步的很慢 但卻是值得的
經由 實修 才能 親身體會 自己是 如何
由被 五蘊 所影響
到不被 五蘊 所影響。

在修習 過程中
沒 偏見 抗拒 排斥 等等
純 中性的 覺知 觀察。

禪修後的思維時 自然的 就會體會
此種 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方法
自然的是 趣向涅槃 的最好方法之一。

感恩!

祝福!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耀慧居士 威望 +15 隨喜讚歎 2015-9-22 11:55
  • 文觀賢 威望 +15 多謝分享 2015-9-17 18:55
TOP
四念處禪修時的一些注意事項:

禪修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念頭流動著(心),我們有正常的覺受(受),所有的六根也正常運作(身及六根),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觀察我們所能觀察得到的所緣。

若覺得環境太吵雜,無法安住在所緣上,可暫時將所緣念住在最吵雜的根觸上,如:聲音太大,將所緣念住在耳觸;很強的香味,將所緣念住在鼻觸,等等,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身體會抖動、繞動等,若不影響自己念住的所緣,知道就好,讓他去,莫管他。若跟身體健康有關,請看醫師檢查。若不能念住所緣,可將所緣暫時念住在這些動作上,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回到原來的所緣。

幻覺,影像,聲音,等等,也是同樣的道理,讓他去,莫管他。當所有外在影響我們時,我們不是將所緣放在此現象上,而是將所緣放在觀察與這現象相關的五蘊上,如身觸、耳觸、受、想或思等,所有的所緣都是五蘊六入處。

當自己在妄想到或遇到可怕的現象或念頭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可怕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可怕念頭的變化,這一切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當自己產生憂悲腦苦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憂悲腦苦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憂悲腦苦念頭的變化,這一切也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有人在禪修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舒服,有人懼怕傳說的在禪修會有魔入侵,等等,都是不知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而執著於五受蘊不自知。

我們禪修,就是要自證,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而不被外境所轉,所以禪修時尤其要記住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不要落入五受蘊(執著五蘊)而不自知。

時時念住所緣,就不會落入五受蘊,若失念(無法念住所緣)而落入五受蘊,就立即回到所緣。我們無法立即回到所緣的原因很多,沒有將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思維成自己的熟練力道是其一,自己所緣力道的能力強度也是原因之一。

人會在想與思中落入憂悲腦苦,就是不知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修習四念處,會讓自己實證五蘊無常非我非我所,實證之後,當自己觀察時知道憂悲腦苦了,就可用苦集滅道的方法來根本的離苦,在還不會用苦集滅道的方法來根本離苦之前,就應用思維修來離苦。

運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來練習,剛開始無法做到無貪無嗔無痴,就盡量避免貪嗔痴的共伴效應,覺知到貪嗔痴時,我們知道自己在地獄餓鬼畜生道,自己會自然的離此道,所以能如實覺知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就如對苦集滅道自然的觀察,而趨於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人的習性累積很久了,所以不是一時之間就可改過來,我們持續的觀察,經過一些時日就會觀察到些許的進步。

我們運用,輕鬆,放鬆,微笑,平和的方法持續的觀察,不讓壓力在禪修的過程中產生,若所緣暫時無法觀察得到,立即回到最容易的所緣,讓自己在輕鬆,放鬆,微笑,平和的狀態,是會慢慢進步的。

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人人能做得到的,期盼人人煩惱不生,萬事如意。

感恩!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文觀賢 威望 +15 多謝分享 2015-9-17 18:56
  • 道心 威望 +14 多謝心得分享 2015-9-17 12:59
TOP
世尊所教的 四念處 如實修
與 古德禪師們 所說的 都在強調如實: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一物亦無,除個甚麼?」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即心是佛」

「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無心自成佛,成佛亦無心。」

石頭希遷禪師: 
僧問:「如何是解脫?」 
師曰:「誰縛汝?」 
問:「如何是淨土?」 
師曰:「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槃?」 
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趙州禪師: 
師問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師云:「還可趣向不?」 
泉云:「擬向即乖。」 
師云:「不擬爭知是道?」 
泉云:「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 
師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 

僧璨鑑智禪師: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馬祖道一禪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感恩!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文觀賢 威望 +15 多謝分享 2015-9-17 18:56
TOP
末學開始修習四念處時
也學習 正見的觀念
大半的 正見觀念 在修習四念處時
都可親身體驗體會 讓自己實證

在還沒 實證這些 正見觀念時
就先由文字上的學習之好處是
當自己走錯時 自己知道走錯了
所以不會浪費自己時間

以下 是 末學記得的 部分 正見的觀念 的摘要:


修行之重點 就是能達到 不執著於五蘊
若能不執著於五蘊
就不會執著於自己的想與思 而不會被自己的想法與思維牽著走
也就 不會做 自己的想法與思維 的奴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能念住當下的所緣是重要的。
能隨時提醒自己念住當下的所緣,是讓自己能清楚明白的過活之重要關鍵,所以若能用較多的時間來練習,就會進步的快些,能快些的進步,就會讓自己早點達到少些煩惱的境界。


相對:
心中有相對 才會有分別
心中有相對 才有 接受 改變 提起 放下 等詞
(還記得不二嗎?)
所以重點不在成就甚麼
而是練習不落入 相對 分別 接受 改變 提起 放下 等
要如何練習呢?
"中性的覺知觀察 如實 (不加油添醋)"
事情發生時
看只是看
聽只是聽
面對只是面對
解決只是解決
問題只是問題
現象只是現象
因緣只是因緣
不加入自己 偏見 主觀意識 等
若 自己能力 還不夠
加入了自己 偏見 主觀意識 等
覺知後 回到 不加油添醋 不讓自己 持續輪迴
久了
原來的 "相對" "分別" 就如 小時候的玩具一般 不再影響您
(進度很慢 別急 越急越無進度 急時 其實就在"分別")
越想 接受 改變 提起 放下 等等 就 越不如實
別讓自己落入 相對 分別 接受 改變 提起 放下 等
而是 趣向如實 (不加油添醋) 的訓練 而自然的 漸如實
所以我們才會說:
禪修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念頭流動著(心),我們有正常的覺受(受),所有的六根也正常運作(身及六根),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觀察我們所能觀察得到的所緣。
(而不是 沒念頭 或 "作為"(想要)甚麼 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由起床,走路,上廁所,洗臉,刷牙,吃飯,上電腦,講電話,逛街,購物,與人應對,坐車,騎車,運動,休息,沉思,看電視,煮東西,等等,都可做為所緣。在做這些事時,都會有五蘊的展現,也都會跟六入處有關悉,我們可以五蘊六入處中最容易做所緣的來當所緣,同一個所緣,緣久了,或熟練了,相關的所緣就變成容易觀察,我們就可變換到新的容易所緣物,當感覺不易緣到所緣時,就可換回很容易緣的所緣,如此修行就較易一直在練習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久了,我們就自然地漸漸趨向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


若不瞭解何者可為所緣,洗臉時手會有觸覺,臉也會有觸覺;吃飯時手會有觸覺,嘴也會有觸覺;幾乎所有動作都會相關到眼觸或耳觸,也都會有感受或念頭,所有五蘊六入處的都可做所緣。
(在日常生活中,若還沒法念住於某一所緣,只要知道自己現在在做甚麼就好。如:在說話)
(安全第一,有危險時要注意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能念住當下所緣的好處太多了,還會發脾氣的人,因為念住當下的所緣,會讓自己不發脾氣,或少發脾氣;平常沒注意的事情,因為覺知能力的提高,而會較少犯錯;因為大半時間都在平靜安詳中,身體中產生不必要的毒素就會變少,不需要清理毒素,就會比較年輕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能念住當下的所緣,真正的好處是讓我們趨向於沒有煩惱的生活,練習久了,由於一直練習觀察而熟練,我們就漸漸可以觀察到煩惱發生的過程,就可知道我們腦中所釋放的一些訊息,因我們不知這些訊息不是要讓我們產生煩惱,它只是要提供我們行事的參考,但我們有錯誤的經驗或感覺,而導致我們產生煩惱。因為對於念頭較能清晰觀察,自己就可實驗如何面對這些腦中釋放的訊息,而知各種想與思都是非我非我所而不須因此產生煩惱,以後所有煩惱產生時,就可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而知所有煩惱都是非必要的,只是因我們還無法隨時都活在當下,而讓煩惱產生,當然,自己有些執著非常強,這時煩惱產生後的調伏工作就會比較辛苦。


不論自己的執著是多麼的強,能察覺然後調伏,都會使生活較以往輕鬆,更何況觀察與調伏的能力是一個月比一個月強。


這一切,對五蘊覺知與觀察的能力,就如種子發芽生根,然後就自然地會慢慢拙壯一般,所以經年累月的練習,每經歷一段時間回頭看,自己多少都有些許進步,生活也越來越平靜,原來會發生大波大浪的事,現在較能處理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學佛 自利然後利人,先自己學習得到好處之後,將如何能得到此好處之方法,告訴別人,讓別人也受益,自利利人。


慈悲:
慈: 與樂
先讓自己時時能夠 禪悅法喜 (自利) 才能教別人如何能達到 禪悅法喜 (利人)。
悲: 拔苦
修習到心念處 就能練習 苦集滅道 (拔苦) 才能自利 然後 才能教別人如何能觀察 苦集滅道 來拔苦(利人)。


這世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的,尊重這世上發生的所有事情(尊重並非表示同意),對自己 對別人 都一樣。自己還沒聖人的能力,而一直要求自己完美,或許會讓自己落入掉悔中,而無法活在當下。對別人也一樣,任何人會犯錯,一定有其背後的因緣,若想改善這世界,佛教徒會想要改變其因緣。


這世上我們最容易改變的是自己,最容易觀察的也是自己,能身體力行,不只對自己有好處,對別人也有示範的作用(當然,做壞事也有示範的作用,所以能不做最好)。


時時內省,能活在當下最好,應該就不會做錯事,我們還沒能時時活在當下的人,當想起應活在當下時,就立即回到當下。做錯的立即改正,活在當下才能令未生惡不生,活在當下就是時時善念令生,活在當下也能時時令善念增廣,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活在當下的能力呢,修習四念處是一個達到活在當下能力的好方法。


時時讓自己在平靜中,能活在當下的人,在外在不平靜時也能內心平靜,還無法活在當下的人,就需要提醒自己,平和的處理事情,是較不易犯錯的。


多思維當下的經驗(思維也可在當下思維),思維可將當下經驗的累積,而逐漸發展為智慧。


古德有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或許我們凡夫都在妄中,在妄中追尋自以為是'真'的妄,就如善知識們常說的,頭上安頭,離開一種觀念的束縛又掉進另一種觀念的束縛,等等。


末學學習的方法是觀察,觀察時若有加入自己主觀意識、偏見、裁判等,就是在妄中。觀察時若只是觀察,就比較容易練習'息妄',一方面是只有觀察(無加妄),另一方面是會觀察到所有事物關聯的因緣果關悉,而有機會了解自己受苦受難的真相,了解真相之後,很自然的會不想再受苦受難一次,而重蹈覆轍。


能觀察到,才能親身體驗,譬如,看見一件事情發生,觀察到眼觸,而腦中吊出一些相關訊息,因這相關訊息是有關以往非常不悅的經驗,讓自己以為會再發生,而讓自己落入憂悲腦苦中,這是對這事件發生的事實展現的觀察;下回同一件事情又發生,觀察到眼觸,而腦中吊出一些相關訊息,因這相關訊息是有關以往非常不悅的經驗,讓自己以為會再發生,而自己因為上回落入憂悲腦苦中,這回觀察到好像不若上回般的嚴重,一次又一次,不僅觀察到這訊息的無常無我,也觀察到我們對這訊息的反應也是無常無我,充分了解這些事實,事情再發生時,就越來越不受影響了。


如實的觀察,是修行最好的方法之一,能如實就不落入妄中,也不會去'覓真'。


由四念處的修習,我們對五蘊六入處的覺知能力會越來越強,初期由對身觸的覺知練習,身觸的覺知練習純熟了,就對眼耳鼻舌意根練習,同時若能練習覺知受,就可對受的覺知也練習始自己純熟於受的覺知,之後,對想與思的覺知練習,越純熟就可發現自己越多的毛病,我慢、偏見、壞習性、執著等,發現了任何毛病,就是修行的開始。


覺知能力的開發是微妙的,您越觀察,就越能觀察到比以前多而細,經由不斷的繼續觀察,您會發現過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可觀察到的或更細的。


有觀察的能力,才能修習佛陀所教導的苦集滅道,才有機會做實驗,實際經驗苦集苦滅。
常常做實驗,就會熟練,同樣念頭來了,以前是會憂悲腦苦的,後來變成可調伏的,不論調伏的期間須多長,這都是經驗的累積,在調伏到念頭來了,憂悲腦苦升起當下即滅時,就可算為有斷此種欲貪的能力了,而最後,當同樣念頭來了,卻完全不受影響,這就是超越欲貪了。


對苦集滅道味患離的觀察,就是在累積經驗,就會慢慢升智慧,有了智慧就可在當下正念正智調伏、斷、超越欲貪,這都是修習四念處的結果,而且覺知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對末學來說,這都是很慢的,或許一兩個月才感覺進步一些些,但回想小時候教的”愚公移山”,又是那麼貼切。


任何事情須解決時,都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讓後續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該檢討的就檢討,以使以後做事有好的參考。


當然,能活在當下,才有機會真正的跟想與思打交道,經驗熟了,瞭解想與思的運作模式,這累積的經驗,就可能產生智慧,自己在當下就可由正念正智調伏欲貪,斷欲貪,而超越欲貪。


自己的偏見,自我主觀,價值觀等,都可在活在當下時發現,發現後又因其太強而一時改不掉,就會了解,隨時用無貪無嗔無痴的方法修行的重要性,使自己的修行不會又產生一個強而有力的偏見,自我主觀,或價值觀等之執著。


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實,自己走過來就會知道,修行是輕鬆愉悅的,不需強求,慢慢來,一直的觀察,它自己就會進步,當然慢慢習慣於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若人人都可在日常生活中能念住當下的所緣,如此,人人就都可開始趨向於無煩惱的生活。


感恩!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四念處 -- 如實修



由於對身受心法之熟悉,而親身體會,面對世上種種事件發生時,我們的身受心法之反應,若對身受心法越敏感,靈敏度越高時,我們可覺知的程度也越詳細,也越細緻。


覺知的敏感度,也就是相關於我們在接收到訊息(眼耳鼻舌身意),經由神經的傳導,將訊息送至腦部,腦波的運作(想與思),也都是類似電波的傳導,運作完了,下指令(行)也是神經的傳導,身體及五蘊的一切,都是電波的運作與傳導,而最後有我們的行為。


四念處就是對這些運作來認識與熟悉,藉由熟悉五蘊,而深切的瞭解整個腦與身體的運作,而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由於這都是親身的體會,自然的,自己能力越深入時,所能覺知的也越詳細,因而也更清楚,自己的我慢,我,我所等之運作,而產生了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之表象展現。


也由於詳細,所以就能清楚的瞭解,如何才能不再落入我慢,我,我所等之泥沼,這一切都是由於日積月累的實際練習經驗與體會而來的。


由身念處 開始練習 而受 心 法念處 慢慢的 讓我們覺知與觀察的能力 漸漸進步

(佛陀教導此順序 是智慧的 五蘊無法分割 由粗而細 是最自然的)


由身念處 進入 受念處的關卡 在開放

由受念處 進入 心念處 就只待時間 (成熟)

能熟練心念處 若無法順利的修習 苦集滅道 末學認為 此人的 正見觀念不健全


身念處的修行,所緣的 顧名思義就是要以身觸為所緣,而慢慢培養對五蘊之熟悉。


末學初學時以吸氣、呼氣時,空氣經由鼻孔附近,摩擦到皮膚或毛髮時,我們的神經系統會有所覺知,將注意力放到這覺知上。


或許有人剛開始時無法覺知到這感覺,這感覺就如您用嘴對手背輕輕吹氣時手背的感覺一般。


若還是無法覺知,您應可試著覺知,屁股坐在椅子上,屁股的觸覺,兩唇相碰的觸覺,等等,有關身體的覺知。


之所以鼓勵用身體的覺知,是因為您若用數息法,口念一些文字或觀想等,若要真修身念處,還是要回到身體相關的觸覺,才能開始熟悉五蘊。


五蘊是無法分割的,但由於我們是能力不足的初學者,所以由最粗糙的身觸開始熟悉。


由吸氣呼氣摩擦皮膚之覺知練習,久了,我們自然會有空氣往肺部或腹部移動之覺知,所以,當鼻孔附近的覺知純熟後,覺知會很自然的延伸到肺部或腹部。


任何可覺知的身觸之所緣,都可用來當所緣,有一點原則要記住,修習四念處,若所緣很容易就察覺到了,我們就可以其為所緣,但若有困難時,就別勉強,因為在修習時,能保持無貪無嗔無痴是最重要的,長久一直在所緣上,會增強覺知的敏感度,也會擴廣所緣的範圍,所以,保持在能力所及的所緣,而不勉強換到無法輕鬆覺知的所緣是重要的,讓禪修在輕鬆,愉悅,平和中修行。


以空氣由鼻孔附近運行到肺部或腹部為所緣,練習久了,自然地對身體各處的觸覺都會較敏感,若能以遍滿全身為所緣時,就可將覺知的所緣放在任何身體觸覺的展現,這也可說是對七覺支中擇法覺支之觀察與體會。



經行之重點也如上所說,但覺知的方式是以腳掌觸地或觸鞋底之感覺為主,腳掌觸地之感覺熟悉了之後,就可以以腳步移動時之感覺為所緣,之後就可以以遍滿全身為所緣。



日常生活時,我們就練習覺知自己目前正在做什麼,

(看電視 講電話 上網 坐公車 上洗手間 吃飯 聊天 時都可; 但 "安全第一")

洗臉時手會有感覺,臉也會有感覺;吃飯時手會有感覺,嘴也會有感覺;一個人在靜態就可用上面說的方法,動態就觀察可覺知的感覺。與人談話或相處時,為免讓人誤會冷漠或不尊重別人,只要覺知我在談話,我在微笑等,目前正在做的動作即可。



身念處的修行熟練後,會充分的體會身體之無常與無我。如此就會在自己偶爾還會眷念身體時,自然的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身體。


對於身念處修習成熟後,就可對眼、耳、鼻、舌及意根,下同樣的功夫,讓自己熟悉六根。


修習身念處,由於是初學,所以,大半都是以有尋有伺(有覺有觀)的方式修習,尋找所緣,然後念住所緣,就如初禪所說的,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修習完身念處,開始在眼、耳、鼻、舌及意根下功夫,若都熟練了,隨時都可將所緣置於任何一根上觀察,慢慢就會達到隨順觀的能力,就如二禪所說的,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譬如您在山中經行,鳥語、花香、途中景物,都可任運所緣,您就可嘗試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明覺的日子。



身念處及其他五根都熟悉之後,修習受念處就比較容易。


修習受念處時,我們剛開始以覺知愉悅的感覺,及不愉悅的感覺為主。


只要有任何可覺知的情緒感覺,都可以作為所緣。


由於我們對六根已相當熟悉(如上所說),當我們練習久了,就可觀察到六根與此情緒感覺的關聯。


觀察更熟練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得觀察到情緒感覺的的變化,由產生、變強、變弱、消失等,親身體會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我們慢慢的也會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親身體會五蘊的相關性,由於體會了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每當情緒產生時自然地就會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情緒。



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也讓我們漸漸地可修行心念處,由於修到心念處的人,自己就知如何往下走,末學就不敘述了。


能修到心念處的人,日常生活中是最好修行的:

上電腦時,以下都可做所緣:手指觸鍵盤(身觸)、眼睛觸螢幕(眼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用手機講電話時,以下都可做所緣:嘴的移動(身觸)、耳聽(耳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日常生活中,幾乎都可練習念住所緣。



自己在靜坐或經行,較少會有不愉悅的感覺,但在與人相處時,就較容易有不愉悅的的發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較能夠覺知我們是如何的眷戀,如何的執著,那時就是學習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的最佳時機,不要怕知道自己有多壞,知道了才有機會慢慢的將這長久的習氣漸漸改正,才有機會慢慢的變好。


能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苦,才能覺知集,才能覺知滅,才能覺知這是滅苦之道,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將苦集滅道味患離的觀察熟練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此的熟練,就有機會升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久了就有機會斷欲貪,甚而超越欲貪。


我們要先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才能體驗三禪所說的: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能在三禪修行的聖者,再往下走,末學預祝您早日成就,過著完全無我,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也就是四禪正定的生活: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修行四念處,就如自己將無貪無嗔無痴生活的種子種入土中,經由身念處,就如給予種子最好的環境,而至受念處及心念處,就如種子發芽生根,當心念處成熟時,就如根枝葉等的拙壯(五根、五力),當您越壯大,就有越多的人能因您而獲益,而去造福更多的人。



感恩!


祝福!
TOP
修習四念處 就在修習 三十七道品


修習四念處:
"二六時中 時時 對五蘊六入處的覺知的觀察 如此而已 不加油添醋"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


四正勤:
修習四念處 由於正在善法中 所以能令 未生惡法令不生;
修習四念處 由於進入善法中 所以能令 已生惡法滅;
未生善法時 修習四念處 由於進入善法中 所以能令 未生善法令生;
修習四念處 由於正在善法中 所以能令 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神足:
欲神足,欲得見道(修習四念處 幫忙此欲成真);
勤神足,精勤習禪(修習四念處 就在修習四正勤);
心神足,心神專一(修習四念處 就在心神專一);
觀神足,正確觀想(修習四念處 就在正確觀察);。

五根、五力:
修習四念處 就在生根(根)茁壯(力)
信,深信三寶(實修親證才能真信 其他的 或許 口頭信 或 心裏信);
精進,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念,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定,修習禪定(修習四念處 就在修習禪定);
慧,開發智慧(修習四念處 若達到觀察苦集滅道的能力 就在開發智慧)。


七覺支:
念覺支,二六時中 時時 對五蘊六入處的覺知的觀察 如此而已 不加油添醋;
其他六覺支 都是修習四念處 自然會達到的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所緣及修法;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懈怠;
喜覺支,修四念處 達到的喜悅;
輕安覺支,修四念處 達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定覺支,修四念處 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捨覺支,修四念處 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八正道:
正見(修習四念處 輔助見證自己學習來的正見觀念);
正思惟(修習四念處 到達心念處 就可練習正思惟);
正語(修習四念處 身念處及心念處 都可輔助正語);
正業(修習四念處 就可輔助正業);
正命(修習四念處 就可輔助正命);
正精進(修習四念處 就在修習四正勤);
正念(二六時中 時時 對五蘊六入處的覺知的觀察 如此而已 不加油添醋);
正定(正精進於正念 就有可能達到正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