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打磨歷史的遺音——漢源斫琴師謝家良的古琴匠心


2016/08/15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成都8月15日電 10多年前,謝家良開始收集大渡河裡的「棺材板」,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斫琴。
選材、斫制、上漆、調音等100多道工序,一鑿一斧中,他打磨出歷史的遺音。憑藉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
這位斫琴師,正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謝家良。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餘年,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心設計「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他們所彈奏的都是古琴。
今年49歲的謝家良是一名「隱居」於漢源湖畔的斫琴師,在雅安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製作古琴。謝家良所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製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構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總結了一套完整並且成熟的製作流程。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古琴藝術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斫琴師大都聚集在我國的南方,如杭州、揚州;而在北方,寥寥無幾。
在雅安,更是獨此一人。
謝家良展示他斫制的古琴。(黃偉 攝)
「隱居」湖畔,不忘家族的傳承手藝
聽聞漢源縣的謝家良是名斫琴師,記者幾經打聽,才找到他的住所。
8月10日,漢源湖畔,漢源縣富林鎮清湖村公路旁的一戶民居外,擺放著眾多板材。一位身著唐裝的壯年,正在其中忙碌著……
在他身後的鋪面內,擺放著四五張已經有著雛形的古琴。
謝家良,是漢源湖畔小有名氣的古玩根雕等的收藏愛好者,在當地收藏界也小有名氣。但他是一名斫琴師的事情,卻少有人知道。
「我爺爺和父親都是斫琴師,我只是傳承著家族的手藝!」放下手中的工具,謝家良走進屋內,拿出了一張已經做好的古琴,手指拔動琴弦,發出悅耳的聲音。
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中國人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才藝。古琴,亦稱瑤琴、七弦琴,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
在長輩的口中,謝家良得知,早在明代初期時,謝家祖上就是很有名氣的斫琴師。傳說他的祖上曾收藏了一張好古琴。這張好琴的很多部件都用翡翠、象牙等製成。都說財不外露,但作為愛琴的斫琴師,自然為把這張好琴向大家展示。但這張好琴,被當地豪強一直「惦記」著。也許是為了避難,也許是其它原因,謝家祖上跟隨著「湖廣填四川」的大潮流一起,幾經輾轉,來到四川定居下來。
「每一代,都有一人要傳承下斫琴技藝,成為斫琴師!」 小時候,謝家良就見過父親如何斫制古琴。在父親的口中,他得知,在那特殊的年代,謝家良的爺爺所斫制的琴,「被自己燒了」。而在謝家良9歲時,他的父親就過世了。
如何傳承家族手藝?
「我要感謝我的啟蒙老師李東強老師,當我告訴他謝家的手藝傳承時,他一直鼓勵著我,讓我一定要把家族手藝傳承下去!」謝家良回憶說,他慢慢長大並成家立業,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當了木匠,開辦了家具廠等。但他一直沒有專門的精力去研究斫制古琴,「在我的心中,一直沒有忘記傳承家族的手藝,一直在收集著斫琴的材料」。
直到10年前,他找到了好的斫琴木材,才開始研究斫制古琴。
「做木匠只為養家餬口,而古琴不一樣,古琴可以修身養性,這是天壤之別,而做古琴就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這份孤獨。」於是,謝家良開始走上斫琴之路。
四處收集,苦覓「良琴」 木材
良材、良工必須兼備,才能斫出好琴。
「杉木和楠木類的烏木,是我首選的斫琴良材!」謝家良斫琴用料很講究。
在謝家良的屋內,除了古琴外,還有金楠木的雕刻和眾多的石器、玉器、瓷器等收藏品。
在當地,謝家良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古玩收藏愛好者。一有空閒,他就在大渡河畔去尋找「寶貝」。 多年的「尋寶」經歷,也讓謝家良練就了一雙要選木材的「火眼金睛」,生長多少年的木材、甚至木材是陰面材陽面材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憑著多年和木材打交道的經驗,謝家良在辛苦尋材的路上也淘到了不少寶貝。
最讓謝家良激動地是,他在大渡河畔找到眾多「適合斫制古琴」的「棺材板」。
「棺材板」,大多是幾百年以上的古杉木和古楠木,是謝家良最鍾愛的古琴材料。
「這種古材木料特別適合做古琴,因為它們年代久遠,質地已非常穩定,不會變形,木質也變得十分松透,敲之聲音古樸、渾厚的,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 謝家良說,古琴選材極為考究,古木、懸棺、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古琴製作歷來有「爺爺備料、兒子制琴、孫子彈琴」之說。古人斫琴非常講究制材,他們把選材視為製作古琴的首要條件。
「斫制古琴,用杉木烏木和金絲楠烏木,那才是珍品!」謝家良說。
10多年來,為了尋找上乘的古木琴料,他常常在大渡河畔尋找。隨著漢源境內的瀑布溝水電站開始蓄水,大渡河畔的岸邊會常常漂來幾塊木材,如果遇到金絲楠烏木等,是讓謝家良最興奮的事情。
同時為了收集更多的木材,他四處找朋友幫忙尋找杉木和楠木類的木材,只要聽說那裡有,他都要去看一看。
幾年前,他在大渡河畔看到了幾塊材質較好的杉木烏木,當即高價買了回來,「那當時那人正準備拿出家當材火,那樣就太可惜了。」
在謝家良的屋外,堆著一大堆木材,而在他家二樓的陽台,更是整齊地疊放著三大堆老木材。
現在,在謝家良的房屋內,擺放著五六百張適合斫制古琴的木材。
「這些木材,足夠我今後的20年斫制古琴了!」當然,謝家良也並沒有滿足於現在的「存貨」,他說:「這些老木材料越來越少了,只要哪裡有,再遠都要去看看,能買就買。」
憑藉記憶,自學完善「斫琴」技藝
謝家良正在為古琴調音。(黃偉 攝)
古琴,歷來是文人雅士的專屬,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而古琴的選材和斫制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斫制一把好琴不容易,要想成為斫琴師更是難上加難。
在採訪中,謝家良一直向記者強調,要用「斫琴」兩字,不能用「制琴」。在謝家良看來,「斫」除了古意外,更多能體現著斫琴師的複雜工序。
「斫制古琴,除了好的材料外,還需要好的手藝,才能斫出好琴。」僅僅是小時候見過父親斫制古琴,謝家良決定斫制古琴時,有些犯難。
他將木材打磨成古琴需要的板材,就呆在木材前發獃。古代斫琴技術少有文字記載,通常均依靠口授相傳,目前仍然保留完好的歷代古琴,又難以了解裡面的構造,只能依靠科技手段來掃描琴腔的情況,再加上一些斫琴師比較保守,古琴的真正製作技術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我只有努力地去回憶當時父親是如何斫制古琴的。」謝家良說,2005年左右,他從老屋裡找到一張父親留下的古琴,將其拆散,察看古琴內部結構和製作工藝。
一年後,第一張古琴終於斫制完畢。他輕撫琴弦發出幾個音後,又隨即拆了。隨兩三年,他又製作了幾張古琴出來,但他都將其拆了。
「我對我起初做的好幾張古琴都不滿意,所以我都拆了重做,我不能為祖上蒙羞。」謝家良說,為了製作好古琴,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從網上收集資料,認真研究古琴製作的書籍文獻,同時看視頻,學習別人的技法。
研究古琴內部的結構、學習現代聲學原理、並研究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我每天要工作十三個小時左右,其中有十個小時在專心斫琴,晚上有兩三個小時在網上與琴友交流。」謝家良說,他通過網絡,結交了全國各地的古琴愛好者,他的古琴也慢慢被全國各地琴友所熟知。
在得知謝家良自學斫琴傳承家族手藝的跡後,網上的琴友都稱其為「痴醉兄」,因為謝家良一進入到斫琴工藝中,就「如痴如醉」。
很多時候,他在屋裡一呆就是10多個小時,連吃飯都是家人給他送到屋內,因為要站著斫琴,很多時候腿都站麻了…… 「斫琴的關鍵在於耐心。」面對牆上掛著的十多張古琴,謝家良聲音不疾不徐,溫潤如玉。
「做一張古琴至少要經過木胚製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多道細緻的工序,少則6個月,多則3年。」謝家良說,灰胎工藝極為講究,要將生漆與粗細鹿角霜相配比,經過9到15次上漆、打磨,歷經兩三個月,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才算完成初步工序。完成以上工序後,便可上琴徽、弦、軫等配件。作為歷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軫、徽、雁足等配件的製作與用料也頗為考究。
上漆,對於謝家良來說,是最難受的。謝家良選擇是土漆,一般人很容易過敏,他也不例外。起初為古琴上漆里,謝家良全身都紅腫……但他一直堅持著。
「現在都已經有了抗體,只是留下一些小紅點。」謝家良挽起袖子,臂彎內還有一些小紅點。
自成風格,用琴結有緣人
每一張古琴,謝家良都很用心去斫制。
在謝家良的記憶里,謝氏祖上曾說:「斫琴若要達到松、透、脆、滑四善,必須選材優良,用意精巧,方才五百年有正音!」
經過幾年的努力,謝家良終於斫制出一張令自己「初步滿意」的古琴來。隨後,他根據自己的斫琴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斫琴經驗。
「我的古琴槽腹渾然一體,看不出合板的痕跡!」謝家良拿出一張斫制好的古琴說,「槽腹結構是斫琴最難的環節,因為這個環節與音色關係最為密切,完全可以用『內有乾坤』來形容。」謝家良運用「摺扇原理」,讓古琴的槽腹內部「內含玄機」、「曲徑回亭」,彈奏時古韻悠長。
2010年開始,謝家良開始出售古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當代著名斫琴家,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倪詩韻在網上與謝家良取得聯繫,用了謝家良的古琴後,都讚不絕口:「用材講究,古法斫琴,琴音古韻十足……」
古法斫琴,是謝家良斫琴的基本方法。
一張琴,從選好材之後,要經過一到三年的晾曬,即便是晾好的材料,從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時間跨度也達三年,其中晾材需要一到三年,製作需要兩年,經過130多道工藝。謝家良不請工人,全部是他純手工製作,古琴所有的線條、弧度都是用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保證每一張琴的音色」。因為工序繁多,耗時太長,所以謝家良每年的成品只有20張左右.
現在,謝家良的古琴供不應求,已經預定出了20多張。
供不應求,古琴給斫琴師帶來的最大財富是金錢嗎?
「斫琴的過程,是修行的過程。」謝家良說,他斫琴的原則是「高端品質,中級價位」,因為因為古琴的製作成本太高,他「以琴養琴」,開始出售古琴,然後把售得的錢再用來製作古琴。
「不懂琴的人不賣,有的人說不定哪天心情不好就能把琴摔了,這種人給多少錢也不賣。我只賣給真心喜歡古琴的人,130道工藝,都是心血,就像嫁閨女,只結有緣人。離琴近了,離名利就遠了。」謝家良說。
「傳承斫琴手藝,是我家族的責任。」謝家良一直稱自己的琴坊是個小作坊,自己是個手工藝人,
「手藝人不光要有手藝,還要能守得住技藝,然後傳承下去。」因為謝家良有兩個女兒,所以他現在正在教導大女婿斫琴技藝,同時他還在網上免費教導一位江蘇的喜歡斫琴的年輕人。
「古琴這種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我們要傳承下去,歷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賢,如果培養10個能有一個成才,也算是一種功德。」現在,謝家良想在雅安當地建立古琴館,免費向喜歡古琴藝術的年輕人提供古琴,讓更多人傳承古琴藝術。(王軍 黃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