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蠶絲做琴弦—這門老手藝還是蘇州人的絕活


2017/07/07 來源:我為樂狂
泠泠七弦上,靜聽風松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劉長卿《聽彈琴》
詩中反映了盛唐時期由於新樂的興起,古調不受人喜愛的狀況,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今人不愛古調的做法表示了不滿。
現在又何嘗不是呢?
樂器種類繁多,弦樂器是樂器家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胡、揚琴、琵琶等這類民族樂器都需要琴弦來發聲。
一根好的琴弦,會影響到整部樂器的音色與音質。
在學士社區內(學士街梵門橋弄15號),有一家蘇州民族樂器一廠,這裡製作的琴弦,被國內外許多音樂大師使用過。
古琴、古箏、二胡中,使用絲弦較多。絲弦的演奏品質要比尼龍弦和剛弦都更有韻味。
它們保留著純正而傳統的製作工藝,精益求精,製作出了一批又一批質量上乘的琴弦。
其中,真絲琴弦的製作技藝尤為高超,它與鋼絲琴弦製作技藝一併傳承與發展,為美妙的「蘇音」提供了超強的品質保證。
真絲琴弦,就是用蠶絲做成的琴弦。很難想像,又細又滑的蠶絲能最終發出美妙的聲響。
製作真絲琴弦工藝複雜,翻、纏、並、熏、煮、曬等細細劃分,流程多達幾十道。
真絲弦被纏繞在桶上,等待進一步處理。
工人們在這裡長時間工作,需要塞上耳塞或是戴上耳機,這樣才能專心工作,不被機器聲所打擾。在機器運轉時,工人們需要時刻不停的來回走動觀察,發現那些斷頭和有瑕疵的絲線,並及時清理。
工人在紡線,樂器廠真絲弦製作車間猶如紡織車間一般。
工人們帶上了耳機,為了擋住機器發出的吵鬧聲。
買來的蠶絲,是15根細絲纏成的原料,經過複雜的加工,15根絲最終會變成66根絲組成的子弦,再往上加粗,就能變成中弦和老弦,最終的老弦,蠶絲量能達到180根。所制的真絲弦,主要用於古琴的琴弦。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所保留的這一傳統製作工藝,是蘇州本土的驕傲,它的純手工製作技藝被很好的保留與傳承了下來。
與真絲弦相比,鋼弦的製作要簡單的多,但因其物理特性明顯,製作時,仍需非常細緻,否則,密度不均勻,粗細不等,會造成音質偏差,從而影響整個演奏的質量。
進廠20年的老師傅劉智慧,現在每天仍然會做出200根的鋼絲弦。長期手工操作,使她的掌面上結了厚厚的一層老繭。
德國進口的鋼絲,需要加入不同數量的鎳絲,變成粗細不同的琴弦。
這是成品鋼絲弦,上等的鋼絲弦,原料都來自德國。
鋼弦最初的處理,需要對原始材料進行「拉線」。
工人使用精密的千分尺,測量鋼弦每段的直徑,從頭到尾都要保持一致。
除了經驗外,要使用一種千分尺,在鋼弦的初、中、末三點隨時測量鋼弦的直徑,誤差不能超過0.005毫米。這個精度要求需要多年的實際操作經驗才能達到。
對於一個老工人來說,做好每一根弦,就是生存之本。
在鋼絲弦的兩頭繞上絲線,固定住「併線」。
一位熟練制弦工人,按照標準要求,每天要能做出300根鋼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