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藝術


2016/07/07 來源:養生之道網
養生之道網導讀:查阜西先生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藝術大家。他在古琴藝術研究、教學、創作、演奏以及組織領導古琴學術研究、藝術活動等方……
查阜西先生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藝術大家。他在古琴藝術研究、教學、創作、演奏以及組織領導古琴學術研究、藝術活動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貢獻。而古琴演奏藝術則是這一切的基礎及出發點。
在已故的當代古琴家中,人們公認的最有成就、最有影響的古琴家有三位:查阜西先生、吳景略先生、管平湖先生。這三位琴家體現著三種個性鮮明的不同藝術風格。我認為,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藝術屬於文人琴中的藝術類,可以說他是一位文人古琴藝術家。他是以古琴的藝術性來體現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趣。也可以說是以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趣來影響著古琴演奏的藝術性。他是一位充滿熱情的琴壇領袖,是一位具有傳統文化修養的學者,是一位具有新思想和時代精神的文人。古琴音樂藝術是他自少年時代起的一種藝術愛好及滲透於生活中的文化修養,進而成為他致力終生的事業。在他數十年間的古琴藝術實踐中形成的演奏風格,鮮明地體現著文人氣質。他的古琴演奏具有一種悠然從容、疏朗真摯的精神,而不似藝術家的激昂奔放、濃厚強烈,或華麗、浪漫、深切、熾熱。同時他的生活形態、思想方式,仍是有著傳統文人氣息。例如他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和品味,於國畫收藏而隨意,崑曲研習而嚴正,詩詞寫作而精到。他以攝影為娛而不涉足舞廳牌桌,以讀書為樂而有灼見,甚至用毛筆寫信著書。而在遲至五十年代,他還曾經因不將琴視為自己職業而對參加演出產生排斥情緒
但是,查阜西先生又並不以琴為聖賢之器,不以琴作為修身養性以求清高超脫為目的,而是明確提出古琴音樂應作為藝術以有益於國家的安定發展,有益於社會的思想教化之器。所以他在1957年出版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之《敘》中寫到琴家們將不只是搞好演奏去介紹推廣、以幫助發揚音樂的民族形式,還應該「使發掘出來的東西能夠如司馬遷所說,是『補短移化、助流政教』的優良傳統」、要「端正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並推動社會主義的早日建成」。他在《古琴研究》發刊辭初稿中也寫道:「藝術對社會的貢獻是要能鼓動人民鬥爭、勞動、生產的熱情,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古琴是我國一個優良的藝術傳統,還應該加上激發人民愛國主義的熱情」。
歷來文人彈琴,多有將琴作為文學、哲學對待。是一種對古代理想社會、理想生活的寄託,以求修身養性返其天真。查阜西先生則是將古琴作為音樂藝術而注重琴曲的音樂內容、思想感情、時代背景以及演奏技巧和表現形式的藝術性。
首先查阜西先生對琴曲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狀況、琴曲的題目和解說十分重視。如他在《查阜西琴學文萃》一書中關於《瀟湘水雲》的論述中(第431頁)明確的提出此曲的作者是「南宋末期一位很出色的古琴家兼演奏家,名叫郭沔,又名郭楚望」,表明了查先生注重曲作者的身份的考察並肯定了其藝術家的性質,並且查先生為了廓清當時有關的歷史狀況以進而論及毛敏仲的思想人格又兼及南宋主戰與主和者之爭中被處死的韓侂胄。
查先生對古琴的演奏技巧的掌握及運用極為重視,不但自己的演奏有嚴格的音準節奏,並且有鮮明的起伏變化。在他的琴歌吟唱中以及論琴歌藝術時,對吐字行腔等問題皆精細入微。在他的文章中涉及琴人演奏時,明確地對演奏水平的高低加以論斷。在《百年來的古琴》中寫到封建時代的琴人時指出:「那時古琴音樂是一些『落第士子』、『淡季工匠』、『冬閒農民』,在掌握古琴藝術後,按他們的水平高低,蛻變為琴師、琴清客或琴待詔,這樣的他們成為封建社會中的職業彈琴家。」在論到二十世紀中期琴家王賓魯時,以充分肯定的態度寫出:「王賓魯的演奏,重視技巧,充滿著地區性的民間風格,感染力極強。」而在記寫一位當時的青年琴人時亦明確指出「技中平」。在他談及四川琴家喻紹澤時也肯定地說:「依我個人印象在律和琴社,技藝應推第一,所彈《流水》正是張孔山派。就中滾拂一段運指最為靈活,出音優柔,今時彈張派《流水》無出其右者。」
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在技巧嚴格的同時,又深具藝術性,而不是「清微淡遠」以至無味,更不是只求個人內心的超然於現實的自我修養。他認為「有不少內容良好的琴曲在不同時代和背景下被歪曲壞了」,並指出:「根據荀卿的記載,《高山》的效果是『巍巍乎』,這明明是以『崇高』來暗示所想表達而不明說的內容。而清代琴譜和琴家卻把這一標題琴曲說成是想要表達『恬靜』和『仁壽』,變成了道家神秘主義的思想內容了。」
作為音樂藝術的古琴演奏,查阜西先生為我們留下的音響資料雖然不夠多,但我們從五十年代至今先後出版的查老的唱片以及電台的錄音資料中,可以欣賞到《瀟湘水雲》、《漁歌》、《洞庭秋思》、《醉漁唱晚》、《鷗鷺忘機》、《長門怨》、《陽關三疊》、《古怨》、《蘇武思君》等曲,可以感受到他那顯著的文人氣息的嚴格的音準、精當的節奏、豐滿的音色、鮮明的表情,深邃的意境。
在查阜西先生的演奏中所體現的藝術特色和個人風格也因琴曲而異,大致有三種類形:
1.古樸:這種風格主要體現為運指的方正而徐緩,而且有時在音尾有不著痕跡的吟誦式的上、下滑音,最為典型的是在《醉漁唱晚》中的某些主要句以及某些主要的音。在《洞庭秋思》中的有些句子左手在兩個音位之間左右移指時所表現出的從容、閒靜,是又一特點。而在《長門怨》的高潮部分,於古樸中又含著委婉,則是因為它所表現的是皇后的哀傷而產生的,乃是古樸中蘊含著深情。
2.清遠:查阜西先生的演奏有時表現為旋律明晰方正,少有顯著的上、下滑音。於優雅中有一種閒靜的氣息。最有代表性的是《鷗鷺忘機》。現存的錄音是查阜西先生與二胡大家蔣風之先生的合奏。珠連璧合,清雅中有真摯,靜遠中有高風。查先生在《漫談古琴》一文中談到《瀟湘水雲》時的提法是「奔騰動盪的大曲」。但在他的演奏中所體現出來的卻仍有鮮明的清遠風貌,與吳景略先生所演奏的《瀟湘水雲》相比較,則這清遠更為顯著,並且透著一種古樸之氣。
3.豪邁:在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中所體現的豪邁,乃是音樂生動而有剛健之氣,穩重之中呈現出熱忱之情。查先生所彈的《漁歌》即是此種格調的體現。此曲表現了俯視萬里江河所生的悠然無羈之心。在高潮部分生動而肯定明快的切分節奏及雙音的「撥剌」都令人感到一種充滿自信與超然傲岸的情緒。琴歌《蘇武思君》所表現的那充滿堅定而深切的愛國情懷和最後一段回歸祖國時的熱烈而穩重的感情,則亦是充滿激情的豪邁之氣。
查阜西先生在《琴學及其美學》中批評清末民初之時的古琴演奏藝術水平低落時,明確地指出琴人中「大多數對於不歌的琴曲往往只知其名,而不能說出表現了一些甚麼;教人彈琴既不專一,也無貫道之心」。更可以令人明確感到作為精於琴道的文人,查阜西先生是將琴作為一種高尚而深邃的音樂藝術來看待的。在他的演奏中所體現著的美學思想和音樂本質,足以說明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古琴家,他的演奏是具有高度藝術性的音樂創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