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因其清和、幽古、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在琴棋書畫中居於首位,一直被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頌。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成為一段段歷史佳話。而每一床古琴的背後,都凝聚著斫琴師的心血。朱志剛便是一位斫琴師,因喜愛彈奏古琴,進而成為一名斫琴師。
接觸古琴,迷上天籟之音
朱志剛,出生於1968年,祖輩曾經是清末文武秀才,深受傳統文化薰陶,自幼喜愛琴棋書畫。1997年,在鄭州博物館他第一次接觸到古琴,瞬間被它古樸悠揚,意蘊無窮的音色感動,他說:「古琴的音色和自然界音色的頻率基本一致,所以說古琴之音是天籟之音。它起先為五弦之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設計,後來武王伐紂,為鼓舞士氣加了一根弦,文王祭子為了抒情懷舊加了一根,也就形成了現在的七弦琴。」
「一般樂器讓人聽之心動,而古琴卻能使人聞之心靜,任何一種藝術都能緩解人們的壓力,但古琴所表現的藝術更豐富,更深入,更細膩,更深邃,更具有生命力。「他就此迷上古琴。
彈琴、修身、養生
古琴因其結構原因,音量小,這就要求演奏環境安靜。天籟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靜下來。因此,在安靜的環境中,靜靜的聽琴或撫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囂中找到一片純潔的凈土,此為修身。
古琴以指尖彈奏,不使用撥片。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波動、遊走,會刺激指尖神經末梢,調節經絡。同時右手縱向彈奏,左手橫向,一縱一橫,對左右腦的平衡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此為養生。所以說彈奏古琴可修身,亦可養生。
探究古琴奧秘,成為斫琴師
彈奏古琴給朱志剛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與安逸,他驚嘆古琴的奇妙,兩塊木板合在一起竟能產生如此優美的音色。為探究竟,他開始查閱資料,探訪琴家琴友,摸索著製作古琴。木工活兒是跟著親戚學的,漆工特地跑到福建莆田學習,遇到不懂的求教老師,就這樣一路走來,成為了一位斫琴師。他說:「斫一床好琴,彈一首樂曲,是我最大的樂趣。「
古琴悅己,古箏悅人
彈奏古琴的過程就像在吟誦,操琴者通過琴聲表達自己的內心,所以它不追求音量,不追求花哨,是一種很歡快的音。箏更適合表演給大眾聽的,所以琴和箏不一樣,琴可自娛,箏以娛人。
古琴的彈奏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講究,因此自古以來琴家們往往都操守五不彈之原則。即:其一,疾風甚雨不彈。疾風聲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彈。其二,於塵市不彈。這是因為塵市喧鬧,噪雜不靜,俗氣又重,故與琴文化精神相違。其三,對俗子不彈。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識風情,難體琴道之妙,自然不為知音。其四,不坐不彈。因操琴須氣定神閒,不可有浮躁之氣。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彈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彈。琴家操琴時,須潔凈身心。
斫琴,必須守得住孤獨
斫琴的過程非常枯燥,選料、斫琴、打磨、上漆、調音上弦,共需1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朱志剛的每一床琴都會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私人定製,在選料上必須挑年代久遠,木性穩定的木材,用手輕叩能產生一定的共鳴。斫制古琴的槽腹,動作看似粗礦簡單,卻要精準到位,高音要亮,低音要沉,通過琴面的厚薄加以控制,每一步做得不好都會直接影響到後續工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一床古琴製作下來需要一年的時間,有時需要更久。做古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做琴就要守得住這份孤獨。
巢湖湖畔,長臨古鎮,青磚黛瓦,雕花古窗。穿過牌坊,沿著青石板路前行,便可見到朱志剛的檏拙堂古琴社,每日傍晚時分,聽琴觀景,讓習慣了城市的繁華與忙碌的人們忽然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