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August 2017

聽絲弦訴說它的遺憾


2014/06/14 來源:蘇州日報
蘇報記者 杭興微/攝 趙 焱/文


走進這間十幾平米的「工房」,方榮林正繫著圍裙,給一根根蠶絲抹著黃魚膠。這是他手工製作古琴真絲弦線的工序之一,屋裡還擺著調絲車、打線三腳架、纏弦架等工具,以及一捆捆做好的絲弦,這就是方榮林年產400套絲弦的「作坊」。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由於現代鋼弦的出現,絲弦生產就開始遭受「重創」。對年近七旬的方榮林來說,做這行屬於子承父業。他的父親方裕庭,曾是蘇州著名的制弦大師。1939年,名噪一時的杭州「回回堂」絲弦停產,原本只為二胡、琵琶等樂器制弦的方裕庭,歷經5年才將瀕臨失傳的古琴絲弦製作工藝復原。此後,他創辦「今虞琴社」,蘇州也一度成為全國唯一的古琴弦生產地。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在這種環境薰陶下,方榮林一點點長大。「解放前戰亂連年,古琴絲弦的需求量很小,生意特別差,全家人難以度日」,一邊做弦,方榮林一邊講起了過去的故事。1957年,父親方裕庭成立了「古琴弦生產小組」,他卻被分配到虎丘大隊種花,直到兩年後才跟著學藝。從此,方榮林從打線、上膠、拉線等工序開始,一學就是11年。

上世紀70年代,蘇州民族樂器廠停止絲弦生產,方榮林一度轉為製作鋼弦,後來又接觸上了電子琴。直到2000年,臨近退休的他才重拾舊藝。這一年,56歲的方榮林選擇了下海。

「鋼弦雖然不容易受溫度、濕度的影響,張力強,更耐用,卻沒有絲弦的獨特韻味」,方榮林意識到傳承古琴絲弦工藝的使命,也看到了市場復甦的跡象。他按照父親的經驗,專門繪製了一本《真絲弦線生產工藝主要工具圖冊》,並將其一一打造出來。剛開始方榮林只是一個人製作,每年只能生產50多套。2006年以後,他開始收徒,年產量也提高到100套。

翻絲、纏絲、打線、上膠、拉線、纏弦……如今,這六道古琴絲弦生產工藝,上膠、拉線等技術環節,仍由方榮林純手工完成,其他動力部分則由機器代替。一年之中,炎熱的夏季、寒冷的冬天也不能開工。去年6月,湖北省博物館需要為一把古瑟安裝絲弦,方榮林潛心製作,歷時半年終於配製完成。後來,一位台灣的古琴家又找到了他,每年預訂400套。

「現在,彈古琴的人已經習慣鋼弦,使用絲弦反而成了"非主流",這是個遺憾」,方榮林認為,對這門工藝來說,只有市場大了,用絲弦的琴家多了,才可以真正地流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