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古琴熱」勿彈歪調


2015/07/23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部:
時值暑期,樂器培訓又迎來新的熱潮,而曾經瀕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歡迎,不僅培訓班多,各種琴館和古琴培訓班應運而生,動輒數千元上萬元的學費;而且古琴的價格也不斷炒高,一把琴的價格被炒到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高價。僅成都一地就有20多個古琴社、琴館教學生學古琴,古琴雅集活動更是層出不窮,已成為白領時尚生活的內容。成都古琴學員的數量也頗具規模,常年堅持學習古琴的學生有3000餘人。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在民樂樂器考級的品目中,古琴趕超了其他民樂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研究員看來,「古琴熱」有個大的背景,那就是傳統文化正在復興,近十年來,正在形成的文化自覺,使大家從忽略自己的文化到重新重視,並且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加強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195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在全國做了一個調查,當時中國有六億人口,但是彈古琴的不到一百位,可以說古琴傳承是青黃不接,幾近滅絕。」田青談起了古琴「從冷到熱」的轉變: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短短十來年時間,現在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十多年前,古琴的圈子很小,每次北京的雅集都是那幾個人,當時大家聚在一起就嘆氣,最擔憂的問題是古琴如何傳承。而現在古琴家們「能鬆一口氣了」,因為學古琴的人越來越多,可謂後繼有人。
「古琴熱」中,各個琴社和琴館自然「功不可沒」,想方設法地發展學員,通過不斷的雅集凝聚人氣,通過口碑相傳保持品牌。「但各種古琴培訓班林林總總,魚龍混雜,有的老師都是速成的,曲譜甚至用簡譜印製,錯誤百出,誤人子弟。」田青研究員道出了對「古琴熱」的擔憂,有的老師「半路出家」,自己才學半年的古琴就開始建琴社、教學生了。「8萬元到100萬元才算好琴,低於這個價就不用買了。」有的古琴老師對初學者提出這樣的要求,反映了「古琴熱」背後的亂象。
「古琴從冷門變為熱門,從瀕危變為時尚」,這是近些年保護和發展的巨大成果,但其中的「野蠻生長」需要規範。有關專家建議,相關行業協會要對古琴的師資、琴社琴館的標準和教材進行規範,防止商業利益推動的「急功近利」。從業人員的自律也是關鍵,古人說「欲成其事,先正其心;鼓琴亦然,心不正,藝難精」,今天更需要正其心,需要從業者的自律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古琴熱」如何才不彈歪調?北京知音堂創始人王光明認為應區別對待,一方面要有古琴藝術的傳承,另一方面是大眾的普及,古琴要從精英文化走向大眾文化。
王光明說,古琴雖然是一種民樂,但它骨子裡是「雅文化」,「古琴熱」也是一件好事,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修身怡情。
本報記者 張玉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